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6
:::
禪修、禪法、禪技: 佛教修行觀之嬗變

禪修、禪法、禪技: 佛教修行觀之嬗變

  • 統一編號GPN:1010701268
  • 出版日期:2018/08
  • 作/編/譯者:越建東
  • 語言:中文
  • 頁數:282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9211482
  • 出版單位:國立中山大學
  • 開數:18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320
書籍介紹

本書結集了作者近年來所撰寫與佛教修行主題相關的文章,並按發展時期來作排序,以呈現佛教修行演變所經過的歷程和景象。隨著時代的變遷,佛教修行之理論和實踐可被歸納成三種特色各異的理路和方法:從佛教(佛陀教法Buddhasāsana)禪修的實證,歷經聲聞與菩薩禪法的發揚,來到當代與科學禪技的相遇。
禪修是佛陀時代的創發,繼而由佛陀弟子、聖者們所傳承;禪法乃歷代祖師大德時代的接棒,努力將修行心得和體驗創見流布東方;禪技則特屬新人類時代,受到西方的科學文化大舉入侵,變成所有佛教修行者要面對的難題。

目次

導論 1
【禪修篇第一】
第一章、早期佛教文獻中所載一個典型佛教修行道次第 19
一、 巴利《沙門果經》所載道次第SSP之內容簡介
二、 二SSP在四尼柯耶/四阿含經中的出處
(一) SSP在《長部》/《長阿含經》中的出處
1. SSP在《長部》〈戒蘊品〉(Sīlakkhandh-avagga) 中的出處
2. SSP在《長阿含經》中的出處
3. SSP在《沙門果經》相當經之其他版本的出處
(二) SSP在《中部》/《中阿含經》中的出處
(三) SSP在四尼柯耶/四阿含經中以較短的型態或以其他組合型態出現
(四) SSP在《相應部》/《雜阿含經》和《增支部》/《增一阿含經》中的出處
三、結語
第二章、從《長阿含經》及《長部》經群檢視四禪是否外道之說 47
一、 前言
二、 經群的概念
(一) 四禪出現在《長阿含經》及《長部》經群中重要用例之檢視
(二) 兩則特別用例之解釋
三、結語
第三章、「證智」(abhiññā)在尼柯耶與阿含經中的用例 75
一、 前言
二、 證智/神通相關項目與問題之敘述
三、 三明
四、 六通
五、 五通
六、 八個現世沙門果與五勝法
七、 證智(abhiññā)
八、 問題之嘗試解答
九、 結語
【禪法篇第二】
第四章、《坐禪三昧經》的五門聲聞禪法--與《清淨道論》之比較 115
一、 前言
二、 《坐禪三昧經》傳譯背景介紹
三、 《清淨道論》傳譯背景介紹
四、 《坐禪三昧經》的經文架構以及五門聲聞禪法
五、 《清淨道論》的論文架構以及禪法的文脈
六、 《坐禪三昧經》與《清淨道論》禪法之比較:不淨觀
七、 《坐禪三昧經》與《清淨道論》禪法之比較:慈心觀
八、 《坐禪三昧經》與《清淨道論》禪法之比較:因緣觀
九、 《坐禪三昧經》與《清淨道論》禪法之比較:數息觀
十、 《坐禪三昧經》與《清淨道論》禪法之比較:念佛觀
十一、 結語
第五章、《坐禪三昧經》的菩薩禪法 145
一、 前言
二、 《坐禪三昧經》與菩薩禪法相關的經文架構
三、 菩薩五門禪法的修行內容
(一) 菩薩念佛三昧
(二) 菩薩行不淨觀
(三) 菩薩慈三昧門
(四) 菩薩觀十二因緣
(五) 菩薩念阿那波那
四、 從菩薩禪法的修行架構與次第看大、小乗禪法的銜接與轉化點
(一)「菩薩念佛三昧」的架構
(二)「菩薩行不淨觀」的架構
(三)「菩薩慈三昧門」的架構
(四)「菩薩觀十二因緣」的架構
(五)「菩薩念阿那波那」的架構
五、結語
第六章、慧因居士的禪法觀 165
一、 前言
二、 由般若空觀入淨土有觀
(一) 先修「般若空觀」
1. 以《肇論》〈物不遷論〉修「法相觀」
2. 以《肇論》〈不真空論〉修「法性觀」
3. 以《肇論》〈般若無知論〉及〈涅槃論〉修「真際觀」
4. 《無畏禪要》「圓月觀」與般若空觀的修學
(二) 次修「淨土有觀」
1. 以《彌陀經》作為空觀的銜接
2. 以《往生論著》〈觀察門〉修淨土依報、正報觀
3. 以《彌陀經》「臨終接引觀」作為此生觀法的重點、「入十方佛供養諸佛觀」為未來世生活重點
4. 以〈念佛三昧詩集序〉尋求依般若空觀證入淨土境界
三、 念佛三昧修行方法的基礎與完成
四、 結語
第七章、聖嚴法師結合漸禪法門與頓禪法門之教法和宗風意義 183 
一、 前言
二、 對頓法的核心解釋
(一) 禪宗頓法的主要特色
(二) 頓法與漸法的主要不同之處
(三) 修行頓法的根器
(四) 頓法的實際操作方法
(五) 頓法所達到的悟境和禪修體驗
(六) 頓法的問題
(七) 頓法的成功要件
(八) 現代行者修頓法的限制與困難
三、 頓漸結合的作法、依據和問題
四、 以「明行原理」來分析與解套
五、 頓漸結合的宗風意義
【禪技篇第三】
第八章、正知、正念與meta-awareness 209
一、 前言
二、 〈禪修與心識的精神科學〉的解說
三、 心理學家對meta-awareness的解說
四、 佛教經論中對於正知與正念的解說
(一) 佛典中對正念用例的解說
(二) 佛典中正知正念一起出現的用例
(三) 佛典注釋書中對正知用例的解說
五、 結語
第九章、省思西方「正念」方法與佛教正念之差異 231
第十章、從佛教禪修反思大腦科學之研究 247
一、 前言
二、 大腦科學如何從事禪修研究
(一) 西方的研究歷程回顧
(二) 腦神經科學研究佛教禪修重要的研究成果指標
(三) 禪修與心識的神經科學研究在方法學上的運作策略
(四) 神經科學對禪修最感興趣的研究成果
三、 傳統佛教禪修如何看待大腦科學的研究
(一) 佛教禪修之道次第
(二) 禪修基礎功夫與大腦科學的弱相關性
(三) 禪定境界之超越大腦科學的測量範疇
(四) 心是禪修的主體
四、 結語
結論 273
參考書目 277
本書各篇論文原發表或出版資訊 297

編/著/譯者簡介

越建東 專任教授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所佛學研究博士
學術專長: 印度佛教哲學、佛教經典語言與文獻(梵語、巴利語)、禪修學、阿毘達摩心識學、科學與佛教之對話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禪修、禪法、禪技、佛教修行觀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82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發處 姓名:廖彗君 電話:07-5252000#2615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