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華文戲劇」做為一個概念詞,在過去近二、三十年左右,越來越多人使用,藉以指稱以華語文(Sinophone)所創作的戲劇作品,演出及發展較為活絡的地理範圍多在亞洲,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隨著亞洲區域政治氣候的轉變、全球化及網路資訊科技的發展,跨地域的交流與合作也越來越頻繁,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現象會越來越普遍,認識華文戲劇的「亞洲在地性」以回應「全球跨界性」,應為現階段戲劇文化公民基本的人文素養。
目次
自序
【講義與對談】篇
壹、概論
貳、南洋華僑移民的歷史經驗
參、鴉片戰爭後至今的臺海兩岸話劇發展概況
肆、香港戲劇簡史I
伍、香港戲劇簡史II
陸、澳門戲劇簡史
柒、新加坡戲劇簡史
捌、總結
【觀察與評論】篇
[總論]
不斷自我建構/解構的「華文戲劇」
華文戲劇的後殖民反霸文化策略
各有千秋,互有交流──記「第四屆亞洲學生戲劇匯演」
幾岸幾地的當代華文劇場
[香港]
本土論述建構中的香港戲劇史基礎工程──點評IATC「香港戲劇史個案研探」系列三書
尋索人在劇場之存在狀態──香港劇場導演鄧樹榮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熱血軀體》公開課堂觀後感
[澳門]
《紅顏滅諦:李宇樑長劇選》序
觀《天琴傳說》有感
蟲蟲危機的特「笑」藥──讀李宇樑《完蛋的Bug》有感
如果行動是荒謬的,那麼現實呢?──寫在澳門青年劇團《狼狽行動》演出之前
第八屆華文戲劇節(澳門‧2011)北藝大戲劇系參訪團紀行
[新加坡]
在政治潛意識與象徵行動之間,觀看與想像新加坡當代華文戲劇
讀郭寶崑劇作
新加坡「郭寶崑國際會議」紀行見聞錄
附錄 【給磨課師課程學生的八封信】
參考書目
編/著/譯者簡介
于善祿,現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臺灣資深劇場生態觀察及戲劇評論家,長年擔任文化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臺北市文化局、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等機構與單位之評審、評議、評鑑委員;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獎、新北市文學獎舞台劇本獎、全球泛華青年劇本獎、阮劇團劇本農場,以及諸多劇團及大專院校主辦之劇本創作競賽之評審。著有《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臺北:黑眼睛文化,2007)、《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臺北:臺北藝術大學,遠流,2014);總審訂《臺灣當代劇場四十年》(臺北:遠流,2019)。
個人新聞台LULUSHARP
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
序言/導讀
自序
二〇〇二年我第一次到澳門,是去參加「第四屆華文戲劇節暨學術研討會」,會中除了發表論文,與眾多來自各地的華文戲劇研究學者交流,欣賞多齣戲劇演出作品(當時代表臺灣去演出的戲碼是屏風表演班的《徵婚啓事》,女主角由天心主演),並結識了好幾位至今仍經常保持聯繫的澳門戲劇同好(本書中提到的李宇樑、莫兆忠、李俊傑等都是),拓展不少我對華文戲劇的認知視野。
二〇〇四年我第一次到香港,則是去參加「十年建樹(一九九三-二〇〇三)華文戲劇作品研討會」,這同樣是個學術性場合,不過主辦單位很用心地安排了多場創作者與研究者的對話交流,由於香港劇場各界出席參與者眾,儼然點將錄或群英會一般,奠下我日後與香港劇場密切交往的重要基礎;十五年來,我已經前往香港交流近五十次,「化零為整」地估算一下,應該在香港待了超過一年以上的時間。
同樣在二〇〇四年,也是我第一次造訪新加坡,那是去參與「第十屆表演學國際學術研討會」(Performance Studies International #10),這個盛會就像是個跨文化的「表演研究」學術超級市場,會期短,同時開設好幾個研討室,每個時段至少都有三位發表,總計近百篇的發表報告,單是大會手冊就厚達近兩公分,會後還不定期地收到電子報,內容主要收集近期內全世界範圍內的「表演研究」學術動態,像是研討會、工作坊、論著出版、講座、機構求才等,讓人讚嘆這世界竟有這麼多的戲劇學術同行,不斷地在生產並促進跨文化的交流活絡。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Int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Sinophone Drama and Theatre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華僑,華文戲劇,香港劇場,澳門劇場,新加坡劇場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6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教務處出版中心
姓名:汪瑜菁
電話:02-28961000#1233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