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臺灣在清代納入中華帝國的邊疆,又受到大英帝國宣教師的影響,隨後於十九世紀末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這些帝國勢力範圍盤根錯節,英格蘭長老教會宣教師於1885年設立之「臺南長老教中學校」即為這三大帝國相互交錯的特殊場域。在如此時空背景中,「臺灣人的學校」之夢逐漸浮現。
本書時序自鴉片戰爭至太平洋戰爭共分三部,先以李春生、林茂生、馬提昇、馬偕家族、高長家族等個人史做為開端,明確描述出英國人宣教師、日本人官僚及臺灣人基督徒等群體輪廓;接著以臺南長老教中學校的歷史為窗口,一窺英國與日本兩大帝國之間的競合而形成垂直對抗的重重暴力局勢底下,與之對峙的「臺灣人」主體面貌;最後在世界史的脈絡中,重新探討日本帝國如何利用極權主義式的抨擊基督教系學校運動,對臺灣及朝鮮進行殖民統治。
目次
【上冊目次】
導讀:奧林帕斯的凝視/吳叡人
審訂者序/許佩賢
中文版序
序章 從帝國的夾縫中思考
問一個歷史裡的夢:研究對象與課題
個人史接繫世界史:本書構成
殖民地統治的暴力性與主體性:方法論式的考察
帝國主義研究與帝國史研究之間
殖民地研究的「敵對性共犯關係」
環繞臺灣現代史的「迷宮」
臺灣史研究中的「臺南長老教中學校」
做為透視圖而浮現的主體:本書使用的資料範圍
第一部 臺灣殖民地化的過程:帝國主義體制下的文明秩序
第一章 大英帝國來的使者:英格蘭長老教會與中國、臺灣
英格蘭長老教會的起源
維多利亞時代的暴發戶:馬提昇
臺灣宣教的開始
結語:投向文明的「改宗者」
第二章 「被輕蔑的帝國」之擔綱者:日本帝國的臺灣領有與英國
「馬提昇男孩之一」:伊藤博文
臺灣的軍事占領與日英關係的緊張
帝國的「共存共榮」
結語:英日臺的三角關係及其重新調整
第三章 信奉「番仔教」的人:日本殖民地統治下的長老教會
清朝的「棄地遺民」:李春生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
結語:總督府與信徒之間的潛在火種
第一部小結:殖民地統治是什麼
針對文明觀的交涉與抗爭
殖民地統治中的「螺旋上升路」
日本帝國的種族主義實踐
第二部 「臺灣人」主體:殖民統治下的自治空間
第四章 臺南長老教中學校的變化:從英國母教會的「分店」到「本島的學校」(1900-1910年代)
為了「開化文明」的教育
臺灣人中學校設立運動的展開
臺南長老教中學校的普通教育機關化
結語:關於教育公共性的提問
第四章補論 第一次《臺灣教育令》中私立學校的定位:臺灣人教育熱的發展
排除私立學校條款的制定過程
私立學校所處的環境
結語:關於臺灣人「向學心」的攻防
第五章 抗日運動中的臺南長老教中學:「臺灣人的學校」之夢(1920年代)
第二次教育令與《私立學校規則》
追求「臺灣人本位的教育」
對「優勝劣敗」的懷疑:學生的經驗
結語:消減同化壓力的空間
第六章 林茂生的「公教育」構想:做為「內部觀測」的歷史敘述
對臺灣教育的歷史與現在之提問
教育研究與帝國主義
結語:「缺少政治性解放之世界主義」的下一步
第二部小結:自治空間是什麼
同化主義這個封閉場域
做為公共領域的臺南長老教中學
被統治民族集體自我決定
【下冊目次】
第三部 極權主義的帝國:戰爭時期之「內部敵人」
第七章 攻擊上智大學、大島高等女學校運動之餘波:橫貫臺灣、內地、朝鮮的震盪(1929-1933)
與內地基督教界的聯繫
軍部對基督教系學校的施壓
臺南長老教中學的「不幸分裂」
結語:上智大學事件帶來的影響
第八章 攻擊臺南長老教中學運動:自治性空間的扼殺(1934)
「懲治非國民」:攻擊運動的展開過程
攻擊的多重性主體
颳起「激烈的憎恨暴風雨」後留下之爪痕
結語:種族主義式的暴力實踐
第九章 攻擊淡水中學運動:「臺灣法西斯主義者」之興起(1935-1936)
臺灣軍「下山」時
「大英帝國立淡水中學」:被臺北州接收的歷程
納入戰時總動員體制
結語:大英帝國與日本帝國的夾縫間
第十章 延伸至攻擊崇實學校、同志社運動:極權主義之封閉場域(1935年以降)
朝鮮的攻擊崇實學校等運動
攻擊同志社運動和內地基督教界
宣教師對「國家神道」的視線
結語:臺灣、朝鮮與內地之間落差的涵義
第三部小結:極權主義是什麼?
極權主義與恐怖行動
從同化主義到極權主義
「國家神道」與殖民地統治
終章 林茂生與二二八事件,或被中斷的夢之續章
「聖戰完遂」的呼籲聲中
「歸還」中華民國
對去殖民地化的追求
創造「我們的大學」
孤立無援的島嶼
走向「災難性屠殺」
失蹤者的「罪狀」
新生之芽
後記
附錄表1 內地基督教系中學校/高等女學校之狀況
附錄表2 1934至1936年間攻擊臺南長老教中學、淡水中學運動相關報導文章一覽
圖版出處
索引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駒込武
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博士,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史及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近期關注英國宣教師在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展開教育活動的背景、其與當地民眾的互動情形,及與日本政府的外交關係。著有《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等書。
【譯者簡介】
蘇碩斌(序章、第一部)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文學社會學、文化研究。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譯有《媒介文化論》等,並企劃主編《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
許佩賢(第二部、終章、後記)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長期從事教育史研究及教育史料蒐集整理工作。著有《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並譯有《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攻臺戰記》等書。
林詩庭(第三部、附錄)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碩士。大學時期即開始學術論文的日文翻譯;赴日留學後定居日本,持續從事英、日文筆譯及日文口譯工作,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總力戰與臺灣》等書。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臺灣教育,教育史,日據時期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94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蔡旻峻
電話:3366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