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821
:::
李庥與伊麗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

李庥與伊麗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

書籍介紹

收錄於本書信集的文件,包含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李庥(1840-1879) 及伊麗莎白·庫克·李庥(1828-1902)於在1867-1879期間於南臺灣從事宣教服務的書信,共計112封,多數現在保存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裡。 從距今152年前開始的十數年間,李庥與伊麗莎白·李庥頻繁的行腳遍及臺灣中南部及東部多處地方,因此這百多封的書信,有些是例行向長老教會總會的報告,涉及當時打狗、埤頭及阿里港的人事物與教會相關的種種,擴及木柵、柑仔林與拔馬地方的內山宣道站,李庥在這些地方耕耘甚深,吸引了許多平埔族群接受信仰,進入教會;有些是則對於南臺灣的風土觀察,還有社會的變遷;有些則記錄了教會醫館、教會學校等現代化的設施。 同時,他也簡要地記錄宣教各項金錢支出,以及與馬雅各、馬偕和巴克禮多位宣教師的伙伴們,以及當時接受信仰的本地教徒間的互動交誼,都將俾利開展當今臺灣社會史、教會史、醫療史與教育史的研究。 雖然李庥的夫人——伊麗莎白·李庥留下所見所聞的篇幅不多,但她獨特的見解,讓我們得以一窺臺灣原住民的文化習俗及各族群的婦女生活。這些早年的書信,不僅是回顧南臺灣社會如何被西方人所「發現」的紀錄,更是外來的傳教士來到臺灣,如何與臺灣社會相遇的過程。 回顧歷史,基於宣教,從馬雅各醫生開啟英國長老教會在臺灣的醫療與傳教的工作,李庥作為專業宣教人員,其夫婦12年於南臺灣艱辛的過程,透過這回百封書信史料的譯介,除了彰顯教會史、歷史學、民族學、經濟學等西方視野對於臺灣地域社會的關注,沿著他的行腳脈絡,更多理解當地宣教據點、活動路徑、田野調查與早期臺灣基督徒的實際景況。這不是單是一介紹李庥夫婦的宣道報告,而是可作為一個回顧南臺灣社會如何被西方人所「發現」的紀錄。

目次


◎林崇熙館長
宣教人生,宣道信札:
李庥與伊麗莎白.李庥在南福爾摩沙,1867-1879
◎蘇約翰John Shufelt 教授
1. 1867年11月27日李庥致詹姆斯•馬逖森信函
2. 1867年12月19日李庥來信
3. 1869年3月1日李庥致《兒童雜誌》讀者信函
4. 1868年4月14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5. 1869年3月16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6. 1869年5月1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 1869年5月17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8. 1869年5月31日李庥致《教務雜誌》報導
9. 1869年7月7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0. 1869年7月27日李庥致《教務雜誌》報導
11. 1869年7月30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2. 1869年8月10日李庥來信
13. 1869年9月3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4. 1869年9月30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5. 1869年10月23日庥致《兒童雜誌》讀者信函
16. 1869年11月11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7. 1869年11月13日李庥致《教務雜誌》報導
18. 1869年12月6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9. 1869年12月22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20. 1870年2月15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21. 1870年3月31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22. 1870年7月7日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23. 1870年8月12日李庥致《教務雜誌》報導
24. 1870年8月18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25. 1870年9月14日李庥致《教務雜誌》報導
26. 1870年10月5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27. 1870年10月29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28. 1870年12月20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29. 1870年秋李庥致《兒童雜誌》報導
30. 1871年1月31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31. 1871年3月14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32. 1871年4月11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33. 1871年5月4日李庥致《兒童雜誌》報導
34. 1871年5月31日李庥致《使信月刊》信函
35. 1871年7月5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36. 1871年8月8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37. 1871年9月6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38. 1871年10月10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39. 1871年10月17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40. 1871年10月20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41. 1871年11月21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42. 1871年12月20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43. 1871年12月20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44. 1872年1月8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45. 1872年1月22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46. 1872年2月12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47. 1872年3-4月間李庥致《兒童雜誌》報導
48. 1872年4月17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49. 1872年5月2日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50. 1872年6月4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51. 1872年7月9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52. 1872年8月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53. 1872年9月7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54. 1872年10月8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55. 1872年11月29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56. 1872年12月16日李庥致額勒格里信函
57. 1872年12月18日額勒格里致李庥
58. 1872年12月19日李庥致《兒童雜誌》讀者
59. 1872年12月27日李庥致額勒格里信函
60. 1873年2月4日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61. 1873年2月13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62. 1873年3月19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63. 1873年5月14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64. 1873年7月9日李庥致《兒童雜誌》讀者
65. 1873年7月9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66. 1873年8月26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67. 約1873年9月李庥致《兒童雜誌》讀者
68. 1873年11月18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69. 1873年12月28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0. 1873年12月30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1. 1874年1月28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2. 1874年3月24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3. 1874年5月12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4. 1874年6月6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5. 1874年7月6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6. 1874年8月12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7. 1874年9月30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8. 1874年10月27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79. 1874年12月29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80. 1875年1月21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81. 1875年2月3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82. 1875年3月24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83. 1875年5月14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84. 1875年6月22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85. 1875年9月28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86. 1875年11月5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87. 1876年4月李庥致《教務雜誌》報導
88. 1876年6月23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89. 1876年11月4日李庥致馬雅各信函
90. 1878年1月29日、2月7日及9日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91. 1878年2月22日李庥致喬治.巴伯信函
92. 1878年3月24日至4月7日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93. 約於1878年3-4月伊麗莎白.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94. 1878年4月25日伊麗莎白.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95. 1878年5月15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96. 1878年5月29日伊麗莎白.李庥致喬治.巴伯夫人信函
97. 1878年6月18日李庥致信《蘇格蘭支會》
98. 1878年8月8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99. 約1878年8月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00. 1878年9月6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01. 1878年10月前伊麗莎白.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102. 1878年12月31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03. 1879年1月15日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104. 1879年2月6日打狗醫舘委員會致福爾摩沙教團函
105. 1879年2月13日李庥致打狗醫舘委員會函
106. 1879年2月14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07. 1879年2月14日李庥致《使信月刊》報導
108. 1879年5月29日李庥致馬逖森信函
109. 1879年5月29日李庥致馬雅各信函
110. 1879年8月29日李庥書《使信月刊》
111. 1879年末伊麗莎白.李庥書致《蘇格蘭支會》報導
112. 1879年9月15日李庥致麥瑟森信函
附錄
地名表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李庥、伊麗莎白李庥
譯者:蘇約翰

序言/導讀

館長序(林崇熙) 近代以前的19世紀後半臺灣社會是怎樣的面貌呢?深處大清帝國的邊陲之地,過往僅有方志與地方官奏摺、檔案的視角,頂多有原漢地契訴說著土地的變遷歷程。然而恰恰在此時,西方列強以船堅炮利打開大清帝國門戶,外國傳教士也隨之前來,除為臺灣留下了迥異於漢人視角的資料,也讓臺灣重新與世界連結。為拼湊這塊失落的外文史料拼圖,臺史博籌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資料彙編」,作為臺灣涉外關係:教會史料調查、譯介計畫成果的一部份,2015年萬榮華《福爾摩沙的巴克禮》中譯出版。 此次臺史博運作多年,承蒙臺南神學院張瑞雄牧師與他在加州教會同工們幫忙;東海大學外文系蘇約翰、林淑琴教授賢伉儷在辨識史料、翻譯、註釋與譯介的主力協助:為了理解宣教師李庥12年在臺宣道旅程,蘇約翰教授多次與英國亞非學院聯繫,掌握李庥的相關書信、著作與史料檔案,讓臺史博順利完成《李庥與伊麗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的各項史料整理解析與出版,同時獲得豐碩的成果。 從1867年開展的這些書信當中,有些是例行向長老教會總會的報告,涉及當時打狗、埤頭及阿里港的人事物與教會相關的種種,擴及木柵、柑仔林與拔馬地方的內山宣道站,李庥在這些地方耕耘甚深,吸引了許多平埔族群接受信仰,進入教會;有些是則對於南臺灣的風土觀察,還有社會的變遷;有些則紀錄了教會醫館、教會學校等現代設施;同時,他也簡要地記錄宣教各項事工金錢支出,以及與馬雅各、馬偕和巴克禮多位宣教師的伙伴們,以及當時接受信仰的本地教徒間的互動交誼,都將俾利開展當今臺灣社會史、教會史、醫療史與教育史的研究。 基督長老教會遣派宣教師往臺南、高雄與屏東沿山地帶傳教,這個地帶雖說是漢人社會的「邊陲」,但其實是漢人社會與原住民社會各自的前線,也恰是臺灣最多元族群交會的地帶,有平埔族群、客家人,甚至還有潮州人,李庥這群長老教會牧師的傳教步履,以及所遺留的書信記錄等,為現代的我們,提供一手的研究見證。清末所謂的「開山撫番」、南路的開拓,延伸到戰後南橫、南迴公路的興辦,都可能是臺灣沿山族群交會故事的延緜與續章。 回顧歷史,基於宣教,從馬雅各醫生開啟英國長老教會在臺灣的醫療與傳教的工作,李庥作為專業宣教人員,其夫婦開啟12年於南臺灣艱辛的過程。透過百封書信史料的譯介,除了教會史的意義外,臺史博更著重這批史料對於臺灣社會史、族群史、經濟史的獨特意義。沿著他的行腳脈絡,也更能理解當時宣教據點、活動路徑、田野調查與早期臺灣基督徒的實際景況。這不單是一介紹李庥夫婦的宣道報告,也不僅是回顧南臺灣社會如何被西方人所「發現」的紀錄,更是一個外來的傳教士來到臺灣,如何與臺灣社會相遇的過程。臺史博出版此次書信集透過多元詮釋、共存併呈的角度,期能打開臺灣更多歷史研究的範疇。 本次的史料譯介,從調查研究、辨識翻譯到中英文版的出版,也有幸得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夏文學牧師、鄭仰恩教授等人的支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神學院的協力取得英國方面的正式出版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欣宜教授提供史料圖像,國立成功大學陳計堯老師確認書信中的貨幣匯兌訊息,以及諸多研究、行政人員的統籌規劃,讓推動臺灣涉外關係史料之蒐集、編輯與出版工作,得以延續開展,特此謹致謝忱,敬祈大家繼續給予我們支持與指教。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The Mission Correspondence of Hugh and Elizabeth Ritchie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李庥、基督教長老教會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5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組 姓名:劉維瑛 電話:06-3568889-2333 地址: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