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主要在探討阿美族娜荳蘭部落的起源遷徙發展與領域範圍,不同時期政權統治對部落的影響,加禮宛事件七腳川事件改變奇萊平原各部落間的勢力平衡,街區開發與商業活動,部落舊俗祭儀與宗教,最後則詳細記載部落文化復振的意識與行動,是一本史料豐富的娜荳蘭部落歷史的專書。
目次
目錄
緒論
第一章領域、勢力與民族關係
第一節地理環境與考古研究
第二節歷史溯源與口碑傳說
第三節奇萊平原的民族關係
第二章後山開發與國家治理
第一節清治到日治
第二節日治時期的勞動力輸出
第三節民國時期的政策
第三章歷史事件與勢力重整
第一節加禮宛(達固部灣)事件
第二節七腳川事件
第三節移民村的設置
第四章街區開發與商業活動
第一節部落活動空間的變遷
第二節人口移入與街區開發
第三節商業活動的興盛
第四節從Talu'an到文物館
第五章舊俗、祭儀與宗教
第一節舊俗
第二節社會組織
第三節歲時祭儀與宗教觀
第四節外來宗教信仰
第六章文化復振的意識與行動
第一節青年組織恢復年齡階級
第二節復振Malikuda年祭
第三節舉辦Marengreng晉階禮
結論
附表1娜荳蘭部落訪談人物名單
附件1田野訪談紀錄
編/著/譯者簡介
陳誼誠
現任及經歷:
‧政治大學社會實踐博士
‧臺北市原民會的組員、專員、視察、組長、主委
高志遠
現任及經歷:
‧娜荳蘭部落青年會長
古代嘎娃哈
現任及經歷:
‧古代原創工坊負責人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課程委員會學生代表
‧阿美族兒裡文學有聲繪本翻譯
序言/導讀
本書架構
本書除緒論與結論,共分5章分別就「領域、勢力與民族關係」、「國家治理的影響」、「部落空間的變動」、「舊俗與宗教」、「文化復振的意識與行動」等面向,架構娜荳蘭部落的歷史。
於第一章中,含括了歷史文獻的堆砌與梳理,從部落名稱及領域範圍在不同時期的轉變,揣想各經略花蓮的外來者如何由外而內逐步進入影響娜荳蘭部落。另對於奇萊平原各部落勢力的消長,雖從崇爻九社至南勢七社的統稱變化,但在一廣闊平原各部落間原即存在的互動競爭,遭遇清治與日治政府的居中離間,以及兩次歷史事件過程中的血腥鎮壓,造成遇害部落族人的流離失所及隱身躲藏,也促使奇萊平原的部落分立態勢發展為現今樣貌。
接續於第二章則聚焦於國家治理過程中,呈現各統治手段對於阿美族人、娜荳蘭部落、吉安鄉、花蓮地區等產生不同層級影響,就清治時期之加禮宛事件,日治時期之七腳川事件,亦接續整理出各文獻的記錄,以凸顯此兩歷史事件的發生,如何改變奇萊平原各部間的勢力平衡,又日方企圖於花蓮設置移民村,且引入財團開發花蓮的念頭,何以在屢次的武力先行策略下,大量族人土地的釋出,而日方也一步步成功獲得土地與資產。進入民國時期的娜荳蘭部落一方面街區持續的開發,而部落則也隨著「山地平地化」的山地政策,逐步整合至平地社會與現代城鎮中,而此亦銜接至第三章的街區開發與商業活動的敘述。
娜荳蘭部落至民國時期分為宜昌與南昌兩村,隨著區域發展的規劃,兩村因應街區的設計,劃為各不同之區位,昔日由部落自主的土地運用習慣,在歷經土地買賣、土地私有化以及政府的分區使用規劃之下,即已轉型成為現代街廓,並區分為文教設施、商業活動、交通使用以及小部分的農業用地,部落的有機體空間瓦解,替換成各具「使用目的」的土地分區類別。而商業活動的發展,也促使部落族人的經濟活動早不再以農業密集的產業為主,商業服務已形成主流,且在部落範圍內已登記商號、公司的家數,自1966年「山胞文化村手工藝中心」首家進行商業登記迄今已近千家,即可見商業活動於娜荳蘭部落內興盛之程度。
走訪南、宜昌兩村亦會對村內多達11家的基督教會所感好奇,又位於宜昌北緣之兩大民間信仰宮廟(勝安宮、慈惠堂)的高聳飛簷,也展現出娜荳蘭部落族人在宗教信仰上的多樣性。是以,於第四章所探討之舊俗、祭儀與宗教,便是以傳統舊俗與祭儀切入,描述傳統信仰文化及歲時祭儀在20世紀初期是如何帶領部落的農事生產及生活作息。然而歷經了基督宗教的進入,因街廓發展而外來移入者快速成長,不僅民間信仰引入部落建立據點,又隨著基督宗教各派別的發展,也促使部落內教會林立的現象形成。而外來宗教的蓬勃發展,事實上也造成了部落傳統的cikawasay巫師系統失傳,各歲時祭儀也早已與農事生產及傳統阿美族神祈脫節,成為了失去信仰與部落文化支撐的文化活動。不過,文化的復振行動也於近10年間逐漸興起,於第五章「文化復振的意識與行動」,即以部落青年會何以恢復各祭儀的歷程,呈現出部落在復振文化的意識與行動。
Marengreng晉階禮與Malikuda祭儀現為部落最為重要的兩大祭儀,Marengreng晉階禮是娜荳蘭部落年齡階級七年一度的重要儀式,意味著部落年齡階級新陳代謝與循環運作的傳承不息,也是顯示部落勢力的重要象徵;而每年8月底舉辦的Malikuda祭儀,也是以年齡階級為重要核心的傳統祭儀,年齡階級的階序關係,所衍生出上、下級之間的倫理服從,以及對於阿美族神祈祭祀的儀禮進行,都是此祭儀所重視之處,而部落青年對於傳統祭儀的考據、學習與復振,正也回應本部落史跨越各歷史階段描述的最後總結,意即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部落在面臨時代變遷所產生的文化流失已難以避免,雖文化本就是一個不斷變動的現象,娜荳蘭部落無可避免的在此潮流之下,適正遭受到現代化發展的強烈衝擊,不過,此部落史的文字僅只是一面鑑古知今的鏡子,部落青年的反省與自覺,將帶領部落走向另一個新的現代部落樣貌。
分類
- 書籍分類 :文化歷史
- 出版品分類:圖書
-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 施政分類:
原住民族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阿美族、娜荳蘭部落、部落歷史、阿美族娜荳蘭部落歷史研究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7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編輯組
姓名:鍾達諸
電話:049-2316881-409
地址: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