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59
:::
現存臺灣青年復刻

現存臺灣青年復刻

  • 統一編號GPN:1010801730
  • 出版日期:2019/10
  • 作/編/譯者:劉維瑛編
  • 語言:中文
  • 頁數:1500
  • 裝訂:精裝
書籍介紹

《臺灣青年》是1920年於東京創刊,是一份屬於臺灣人的政論雜誌。為紀念1920年代臺灣人在海外,以刊物的編輯,與固有文化的反省,表現出文化啟蒙意識,同時討論社會、國族、民主觀念,凝聚認同,也提供當時讀者社會變動的臨場感。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清華大學圖書館合作,將1920於東京發行的《臺灣青年》復刻出版,《現存臺灣青年復刻本》嘗試相關史料的整理深掘,為臺灣研究灌注充沛的能量,拓展新的視野。

目次

1920.7-1922.2

編/著/譯者簡介

編者 : 劉維瑛
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員

序言/導讀

臺灣青年復刻出版序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8年,憑藉黃天橫先生家屬與六然居資料室的支持,完成復刻出版1923至1927年,自日本移臺發行前的《臺灣民報》;對於當時將傳媒視作「進步」的象徵,身負作為「臺灣人之喉舌」的臺灣人立場,並揉雜有與日本殖民統治相抗衡的意味,我們循著這個軌跡回溯:1920年7月,同樣在日本發行的《臺灣青年》, 這份由青年組織「新民會」,創辦對自由、階級與民族議題高度關心的啟蒙雜誌,進行史料整理與復刻。 1920年前後,世界各地處於歷經巨大轉折,歐美各國面臨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復甦與失序;就亞洲來說:韓國於1919年發生三一獨立運動,中國則爆發五四運動,標誌了現代化的重要轉折,日本從西伯利亞撤軍,國內成立日本勞動黨。臺灣則進入文官總督統治,以同化政策為殖民原則。臺灣留日的知識青年,受到國際間種種事件與氛圍的影響,尤其是一戰後的自由民主和民族自決風潮。 在當時,日本統治臺灣,開始走向內地延長主義的同化方針,在這種情勢底下,《臺灣青年》,這份臺灣人言論的雜誌,於是乎誕生。創刊號上臺灣總督田健治郎題字,大日本平和協會版谷芳郎、東大教授吉野作造、東京神學社校長植村正久、明治大學校長木下友三郎等撰稿致賀,則能鑑察日本方面對臺灣知識份子的態度。 在國家統治與行政權力深植政治、社會與教育範疇的情況下,提供臺灣人產生現代性的意識,也凝聚了民族主義的實踐意義。在1920年代,新興的報刊傳媒,成為臺灣近代史上重要的啟蒙連結。年輕的臺灣留學生們,感受到世界思潮的脈動之後,扮演了知識的選譯與引薦,積極投稿,並轉載各地的文明概念。主編蔡培火,在創刊號〈對內根本問題之一端〉上,清楚點明對臺灣人應廣胸懷、破迷信、貴體育、養趣味、習科學與興言論的期待,方能與世界相通,振興社會。擔任編輯之一的林呈祿,描述當時的國際局勢: 竊惟今次全歐兵燹,寰球駭然,亘四年有半,禍延二十餘國,耗材三千餘億,供此絕大之犧牲,遍演曠古之慘劇,而究其所獲結果,或將得而為得者何,曰正義人道,曰自由平等,曰國際聯盟,曰勞動階級之解放,曰民族自決之運動,其他論題叢多,不遑枚舉,為推其終局之目的,未使非欲求吾人於社會上,得以安定生計,保全精神上自由之幸福而已。 呼籲當時青年,要「考究文明之學識,急起直追,造就社會之良才」;時任「新民會」會長林獻堂曾以〈祝臺灣青年雜誌之發刊〉一文,指出創刊目的是「將介紹世界之文明,以餉我同胞,使其擇善而從。又將紹介我臺灣之情形,以資當局之施設」;王敏川也指出「吸收高尚之文化,尤當順應世界之潮流,然後可使民智日開,而進於文明之域」,由此可見當時青年們創辦動機之文化旨趣,也展現以世界局勢喚醒臺人對於自由、階級與民族議題的立場與決心。 作為新聞傳媒發展,近代報刊擔負了承載知識建構的功能,表現臺灣社會現狀,編輯群的價值觀。《臺灣青年》一方面已涉及國族、民主、社會的新知,塑造凝聚認同的概念基礎,輔以讀報社的方式傳播,喚醒與啟發臺人;一方面也提供當時讀者,鍊結現實與認同,一同感受世局變動的臨場感。這份由旅日青年有意識地群聚、發聲,以報刊突破體制,探討民主、教育、語言等文化議題,甚至開展媒體啟蒙的存在意義,不論身處戰後各類社會運動的行伍,或回顧日治時期臺灣青年的動機與實踐時,所顯現的歷史意義與啟蒙力道,都值得我們繼續深究。 為了本次復刻出版,我們榮幸取得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商借葉榮鐘先生的珍貴文物《臺灣青年》,並進行整理與數位化。復刻出版過程中,我們深感史料難得,亟需許多貴人相助,如今這成果,即將呈現國人眼前,回首前路,謹對提供史料的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以及特藏組王蓉瑄組長,葉榮鐘先生家屬;為此撰寫解題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莊勝全先生,致上感謝,隨著史料的重新展現,我們預期將為臺灣研究,灌注新的能量,拓展新的視野。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臺灣青年,蔡培火,臺灣近代史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50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組 姓名:劉維瑛 電話:06-3568889分機2333 地址: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1段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