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面具,無疑是人類不同於飛禽走獸的最顯著特徵之一。想要遮掩自己的臉孔,卻又想持續地與他人互動,是人類眾多矛盾的思維之一,因此塑造了對面具的需求,並衍生出複雜的文化觀念。雖然學界對此現象已經有諸多論述書寫,但是鮮有研究能夠有所定論,這篇導論想當然爾也不例外。不過,這本圖錄將會以面具的多元樣貌和卓越創造力等具體範例為基礎,透過凱布朗利博物館所收藏的百件來自世界各地的面具,所展現的豐富藝術形式進行驗證。因此,我們會採用不同的方法,以反映出對面具進行分類所需的檢驗時,作為依據的暫時性共通特質。
目次
002前言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密察
006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館長 史蒂芬.馬丁
010展覽概述
022文物圖版目次
026非洲:媒介的藝術
078大洋洲:瞬逝的藝術
122美洲:模仿的藝術
148亞洲:戲劇的藝術
178文物地圖
編/著/譯者簡介
主編:黃永泰、彭子程、翁宇雯
策展人、文字撰述:Yves Le Fur, Director of Heritage and Collections, Head of Permanent Collections
英文翻譯:洪簡廷卉(專文、美洲)、戴君玲(亞洲、大洋洲)、蕭婉思(非洲)
序言/導讀
本圖錄收錄來自非洲、亞洲、美洲與大洋洲四大洲具代表性的百件面具,分別展現面具在戲劇、慶典、社會政治和神人溝通等特殊功能。劇場的面具與演員的臉孔一樣帶有豐富多變的表情,隱藏於面具背後的扮演者,能夠傳達出欣喜、憤怒、悲傷和沉靜等情緒起伏,引起觀眾的共鳴。在慶典儀式中,色彩絢麗的面具與獨具巧思的造型,搭配表演者的動作、舞蹈,也能使儀式彌漫著歡愉與奇幻的氛圍。在某些地域文化中,面具用途與社會和政治相關。此外,面具有平息社群紛擾、維持秩序及主持正義之功能,甚至可以仲裁死亡之後的世界。為了馴服野蠻的自然力量並與之和平共存,面具還可作為溝通媒介,與未知且難以控制的力量溝通。面具亦被許多民族視為充滿靈力的神聖器物,於醫療儀式中以面具作為溝通的靈物,為人驅疾療病。
期冀觀眾可透過本書探索世界各地的文化,瞭解各族群如何透過不同造型的面具,形塑出神祈與靈魂的樣貌,進而與超自然的力量溝通。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Masterpieces from the museé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面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8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故宮博物院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文創行銷處
姓名:
電話:02-28812021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