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33
:::
莎戲曲與跨文化劇場

莎戲曲與跨文化劇場

  • 統一編號GPN:1010801944
  • 出版日期:2019/11
  • 作/編/譯者:陳芳
  • 語言:中文
  • 頁數:336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5624552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開數:17x23cm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50

書籍介紹

該書從文化、劇種、情節、語言、程式等不同層面,聚焦論述「莎戲曲」(從莎士比亞戲劇改編而成〔由真人扮演〕的中國傳統戲曲)如何成為「莎戲曲」。採用Dennis Kennedy, Linda Hutcheon等學者的理論,視改編為一獨立個體,釐清「貼近原著精義」、戲曲主體性、標的文化底蘊等定義,具體說明「莎戲曲」的美學價值與文化意義。目的不僅是提供「忠於原著」之外的另一種觀照視角,更希望破除「忠於原著」的學界迷思。討論個案包括《威尼斯商人》、《哈姆雷》、《暴風雨》、《馬克白》、《馴悍記》、《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無事生非》等所衍異的「莎戲曲」,涉及劇種則有崑劇、京劇、豫劇、越劇、粵劇、黃梅戲、歌仔戲等。作者融入劇場實務經驗,提出精闢見解,嘗試建構以「改編主體性」為基礎的跨文化演繹理念。

目次

﹝代序﹞跨文化作品的「原創」本質/彭鏡禧
自序
導論
壹、跨文化改編的「務頭」:以「莎戲曲」為例
前言
一、文化的移轉
二、劇種的特性
三、情節的增刪
四、語言的對焦
五、程式的新變
結語
貳、豈能約束?──「豫莎劇」《約/束》的跨文化演繹
前言
一、跨文化的難題
二、情節的節刪與新詮
三、存神遺形的語言對焦
四、戲曲程式的新變
結語
附表:《約/束》創作團隊一覽
參、新詮的譯趣:「莎戲曲」《威尼斯商人》
前言
一、標的文化的滲透
二、劇種、行當的制約
三、語言的轉譯新詮
結語
附表:主創團隊與劇本場目一覽
肆、《哈姆雷》的戲曲變相
前言
一、《哈姆雷》的解構與重構
二、改頭換面的劇中人物
三、「戲中戲」的本義與衍義
結語
附表:《王子復仇記》主創人員一覽
伍、演繹莎劇的崑劇《血手記》
前言
一、文本改編的「自祭文」
二、舞臺表演的精純度
三、曲唱格律的質變性
結語
附表:《血手記》主創人員一覽
陸、「禪」與吳興國的「莎戲曲」《暴風雨》
前言
一、絕對的親情與弔詭的寬恕
二、頓悟的親情與禪悟的自由
三、身分認同的困境與識自性
結語
附錄一:《暴風雨》主創人員一覽
附錄二:《暴風雨》場次結構表
柒、「馴悍」變奏曲:《胭脂虎與獅子狗》的啟示
前言
一、文化情境的移轉
二、京劇程式的新創
三、劇本語言的思考
結語
捌、改編的主體性:「莎戲曲」如何成為「莎戲曲」
前言
一、「貼近原著精義」的答客問
二、戲曲主體性的省思
三、書寫在地文化的底蘊
結語
餘論
引用書目
附錄:Bonding Bangzi and the Bard:
The Case of Yue/Shu(Bond) and The Merchant of Venice/Ching-Hsi PERNG彭鏡禧

編/著/譯者簡介

陳芳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臺灣莎士比亞學會理事長、臺北藝大《戲劇學刊》編委。曾任中華戲劇學會理事長、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訪問學者。曾獲中山學術著作獎、大陸工作委員會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學術著作獎助、科技部(國科會)學術著作獎助多次,並獲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會員。編、著專書有《抒情‧表演‧跨文化:當代莎戲曲研究》、《崑劇的表演與傳承》、《花部與雅部》等十餘部,以及多篇學術論文,散見於臺、港、大陸等地知名學術期刊。另與彭鏡禧教授合著「莎戲曲」劇本《約/束》(改編自The Merchant of Venice)、《量.度》(改編自Measure for Measure)、《背叛》(源自Cardenio)、《天問》(改編自King Lear)、《可待》(源自As You Like It);《背叛》榮獲第26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年度演出獎、最佳傳統表演藝術影音出版獎。

序言/導讀

自 序   從研究清代戲曲劇壇開始,接著轉向崑劇表演(含身段譜),再進入跨文化劇場,我的學術路徑大約每十年一變。曾行經問道之幽谷,徬徨迷津,難辨方向;也曾在無垠的曠野中仰望星空,傷感世事維艱;或因觀照視角不同而被誤解,苦於缺乏對話的平臺。但幸運的是,只要願意靜心沉潛,轉念面對,終能找到生命的出口。   我的韻文學知識,固然出自業師曾永義教授的教誨;而對莎士比亞作品的體會,則悉由彭鏡禧教授指導。能夠跟著二位大師學習多年,結合戲曲與莎劇,為中文學界拓展一種研究的新視域,是我衷心感激,不敢或忘的。另如楊世彭教授、雷碧琦教授、臺大莎士比亞論壇(NTU Shakespeare Forum)、臺灣莎士比亞學會(Taiwan Shakespeare Association)的各位師長、學友,亦對我的思考方向多所啟發。古人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當如是也。彭教授並同意惠賜序文和已發表之相關論文一篇(收為「附錄」),更使我深感榮幸。所以,在某些人生黯然的時刻,我們也許可以引《荒漠甘泉》之言共勉: Tread in solitude thy pathway, Quiet heart and undismayed. Thou shalt know things strange, mysterious, Which to thee no voice has said. While the crowd of petty hustlers Grasps at vain and paltry things, Thou wilt see a great world rising Where soft mystic music rings. Leave the dusty road to others, Spotless keep thy soul and bright, As the radiant ocean’s surface When the sun is taking flight. -(From the German of V. Schoffel) H. F. 孤寂之中走你的路, 心平氣和,無懼無慮, 前所未聞奇妙奧祕, 你必然會有所領悟。 市井小人你爭我搶, 所為皆是瑣屑虛妄; 你會看見天國興起, 玄妙音樂迴盪不已。 別人去走塵土道路, 你要保持靈魂純明, 就像太陽飛昇在天, 海面閃耀輝煌晶瑩。 —紹費爾1   本書乃是以《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2012)為基礎,進行修訂與增補。整體篇幅約增加二萬多字,主要是對於「戲曲主體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辨和論證。之所以改定書名,以「新書」姿態面世,完全是緣於舊版涉及臺師大與華藝版權的複雜問題,不得不然耳。於此必須感謝國科會的支持,本書的系列主題研究,分別得到「劇種.行當.程式:「莎戲曲」的表演隱喻」(I)(NSC 99-2410-H-003-076)、(II)(NSC 100-2410-H-003-155)以及「『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NSC 99-2918-I-003-001)計畫案補助。因此,筆者得以赴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進行跨文化劇場的觀察與研究。除了旁聽戲劇所 Professor Nadine George的 “Cultural Traffic: Race, Performance, and Globalization” 課程外,也曾在王靖宇(John C. Y. Wang)教授、伊維德(Wilt Idema)教授、吳靜吉教授、Sophie Volpp(袁書菲)教授的主導、協助下,就崑劇與「莎戲曲」等主題,應邀於史丹福大學與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演講;並至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和紐約 La Mama 實驗劇場(La Mama Experimental Theatre Club),參與相關學術研討會與劇場田調活動,獲益匪淺。   此外,還要感謝臺灣豫劇團、辜懷群老師和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台北新劇團、吳興國老師、林秀偉老師和當代傳奇劇場、劉鐘元先生和河洛歌子戲團、中國文化部卜鍵先生、李宏先生及上海崑劇團、上海京劇院、上海越劇院、廣東粵劇院、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等提供劇照,三位匿名審查人惠示寶貴意見。另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李志宏主任、林利真小姐、蔡欣如小姐的諸多費心,玉成本書,于荃協助校對,在此一併深致謝忱。 (節錄序部分內文,更多細節請見文本。)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Shake-xiqu and Intercultural Theatre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劇場藝術,戲曲藝術,跨文化研究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3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林利真 電話:02-77345289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2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