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2019 年《掛號》第二刊,延伸自「新文化運動月」展覽、論壇、街區導覽等活動繪製成漫畫故事,從以現代漫畫家之手,描繪二十世紀初島上的人物群像,更進一步地述說這段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歷史片段
目次
目次
●封面故事
臺灣的啟蒙時代 At The Beginning-----8
●新思潮
下午茶時光 Girls between Two Generations-----28
日治時期戀愛觀—專訪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與性別史研究員游鑑明-----44
●新人物
文化份子的少年時代 Every noble work is at first impossible-----56
文化份子大論壇—專訪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長許美惠-----72
補大人 A Docotr and a Writer-----82
沒有名字的醫生 以故事作為濟世良方—專訪《懸河醫生館》導演許栢昂-----98
港邊惜別 Love Story, Love Song-----108
聆聽1932至1939,讓本島人回歸初心的一場音樂會—專訪本島音樂祭總監朱育佑-----125
●特別企劃
文化自造夜-----135
新文化青年的案前書----147
來一場新文化的街頭運動會-----155
文化診療室—為你的新文化知識營養把個脈-----162
●新專欄
文史走出同溫層:作為時光機引擎的文學-----169
為什麼我們要持續解讀新文化運動-----174
●附錄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2018-19年鑑-----180
編/著/譯者簡介
主編 劉玟苓
曾經主編《台味誌》、《掛號》等刊物
序言/導讀
掛號,可以是對當代臺灣的兩種對應:
郵局的掛號,讓人民親手接收最新的資訊,傳遞最濃厚的情感,建立美好連結;醫院的掛號,讓民眾經過諮詢、確診、領藥流程,恢復健康生活。
如同當年臺灣文化協會的眾人,希望透過不同的路徑—議會請願運動爭取人民權利,文化教育啟發人民智慧—得以讓生長於臺灣、生活於臺灣的人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這第一步,或許就是我們終得以開始思考: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
裡?我們將要走向何方?
然後,開始能「用我們的口,說自己的文化」。2018 年出版︽掛號︾特刊號,以現代人之口,談論二十世紀初來自各方刺激所產生而成的文化集合,如何在臺灣這個蕞爾小島上滋養與爆發。2019年《掛號》第二刊,延伸自「新文化運動月」展覽、論壇、街區導覽等活動繪製成漫畫故事,以現代漫畫家之手,描繪二十世紀初的人物群像,更進一步地述說這段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歷史片段。
而為什麼是「漫畫」?漫畫是一種以圖畫搭配對白,具有故事性的創作方式。從曾經的非主
流,因漫畫讓難以想像的畫面具象呈現,使複雜的故事簡單易懂,漫畫漸漸被大眾所接受、所喜愛,成就自己獨特的文化,一種很接近日常生活的流行文化。這同時也是這次︽掛號︾第二刊希望傳達的——透過歷史文本與現代文化的碰撞,讓我們一起跟著漫畫家去想像,想像在那樣風起雲湧的年代中,這些原本可能離我們很遙遠的照片圖檔、文字資料,其中的歷史人物、文化份子、市井小民,不管男女、無論老少,他們如何跟我們一樣接受價值觀衝撞?如何為了國家社會萌發壯志?如何面對失戀、失意的挫折?如何回應時代帶給他們的挑戰?歷史其實並不遠,在我們爬梳、回顧新文化這段歷史時,總是會驚覺過去與現在不過就是時間軸上的一段回放——我們都身處在一個新舊衝擊、未來迷惘的年代。我們不會說這是一件令人覺得很糟的事情,相反的,正是因為這樣一個時代,才讓現在的臺灣如此迷人,我們擁抱新的思潮,我們思辨原有的價值是否合情合理,我們想著怎麼讓自己的國家社會更好,我們對於自己所身處的時代,努力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回應⋯⋯也因此,歷史真的並
不遠,希望你們跟著我們,透過一篇又一篇融合過去與現在的漫畫創作,一起穿梭歷史與未來。
主編 劉玟苓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臺灣新文化運動,文化,臺灣史,1920,漫畫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92
授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