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61
:::
動態地下水管理標準整合與枯旱度預測系統建置 總報告

動態地下水管理標準整合與枯旱度預測系統建置 總報告

書籍介紹

針對濁水溪沖積扇、台中地下水區、屏東平原以及嘉南平原,整合既有關於地下水位管理標準之概念以及做法,以既有地下水位進行分析,從地下水位之變動特性與歷年變異建立每日地下水管理參考水位,並以歷史地下水位為基礎,建置地下水枯旱度評估方法,而後配合降雨與河川流量資料,利用複合型指標預測地下水分區於未來時間內發生枯旱之狀況,並可配合即時降雨、河川流量以及地下水位整體資料,架構整體評估系統以掌握地下水位變動並進行地下水枯旱度預測。

目次

目錄
目錄目-1
表目錄表-1
圖目錄圖-1
摘要摘-1
AbstractA-1
結論與建議結-1
第一章 計畫緣起及目的1-1
一、計畫緣起1-1
二、計畫目的1-2
三、工作架構與流程1-3
第二章 前人研究彙整與評析2-1
一、文獻回顧2-1
二、相關工作整理2-4
三、既有成果彙整與評析2-11
第三章 工作方法3-1
一、地下水區枯旱度3-1
二、地下水管理水位訂定原則3-17
三、指標測站選取以及枯旱度預測模式3-28
第四章 地下水區分析成果4-1
一、濁水溪沖積扇4-1
二、台中地下水分區4-35
三、屏東平原4-55
四、嘉南平原4-87
第五章 枯旱展示系統建置5-1
一、即時枯旱展示系統建置5-1
二、系統整體架構5-1
三、資訊設備及環境5-2
四、資料庫建置5-3
五、系統功能5-6
六、資訊安全防護及應變處理作業5-7
參考文獻參-1

表目錄
表3-1 標準化地下水位指標SGI強度劃分標準3-6
表3-2 不同累積時間地下水SGI訊號年份3-21
表3-3 老埤站2017~2018地下水位變化預測驗證成果3-37
表4-1 二水站地下水位預測模式成果整理4-25
表4-2 新民站地下水位預測模式成果整理4-27
表4-3 東山站地下水位預測模式成果整理4-52
表4-4 萬豐站地下水位預測模式成果整理4-54
表4-5 高樹站地下水位預測模式成果整理4-77
表4-6 關福站地下水位預測模式成果整理4-79
表4-7 老埤站地下水位預測模式成果整理4-81
表4-8 餉潭站地下水位預測模式成果整理4-83
表4-9 溪埔站地下水位預測模式成果整理4-86
表4-10 紀安站地下水位預測模式成果整理4-108
表5-1 計畫展示系統主機規格5-3
表5-2 PostgreSQL Geometry資料型態項目表格5-5
表5-3 資料備份項目規劃表5-8


圖目錄
摘圖1 範例地下水位站(新民站)歷史SGI180與累積出現機率(枯旱度)圖摘-2
摘圖2 地下水枯旱度訂定流程圖摘-3
摘圖3 範例地下水區(屏東平原)歷史枯旱事件劃定成果圖摘-4
摘圖4 既有水情系統與地下水階段操作示意圖摘-5
摘圖5 管理水位訂定流程圖摘-6
摘圖6 範例站(二水站)歷史地下水位以及SGI地下水位圖摘-7
摘圖7 名竹盆地新民站地下水可開發量推估成果摘-8
摘圖8 範例區(濁水溪沖積扇)SGI360枯旱度與各地下水站平均日偏差值摘-9
摘圖9 關福站歷年地下水位轉折點統計成果圖摘-10
摘圖10 屏東平原關福站2017~2018枯旱度預測成果驗證摘-11
摘圖11 枯旱展示系統頁面摘-12
摘圖12 枯旱展示系統枯旱度預測頁面(屏東平原關福站)摘-12
圖1-1 本計畫整體工作區域位置圖1-3
圖1-2 本計畫整體工作架構流程圖1-4
圖2-1 屏東平原SGI360水位與平均水位差值分布圖2-7
圖2-2 不同區域地下水管理水位調整與訂定原則2-10
圖2-3 管理水位示意圖2-11
圖2-4 案例地下水位站(新民站)地下水位及累積機率圖2-14
圖3-1 地下水枯旱度訂定流程圖3-2
圖3-2 本計畫資料補遺範例圖3-4
圖3-3 標準化地下水位指標SGI計算示意圖3-6
圖3-4 不同累積時間時段之SGI值-1以下訊號與水位變動圖3-8
圖3-5 地下水位站枯旱度計算示意圖3-10
圖3-6 地下水枯旱度運用示意圖3-16
圖3-7 既有水情系統與地下水階段操作示意圖3-17
圖3-8 管理水位訂定流程圖3-19
圖3-9 案例地下水位站標準化地下水位指標低水位期間示意圖3-21
圖3-10 不同累積時間下篩選年份地下水位圖3-23
圖3-11 關福地下水位站歷史地下水位與SGI180指標圖3-24
圖3-12 關福地下水位站SGI180年度最低值出現機率統計圖3-25
圖3-13 關福地下水位站地下水管理水位圖3-25
圖3-14 名竹盆地新民站地下水可開發量推估成果3-27
圖3-15 指標測站地下水位消退線建立流程圖3-31
圖3-16 屏東平原關福站2017~2018枯旱度預測成果3-36
圖3-17 屏東平原關福站歷年地下水位回升時間統計成果3-36
圖3-18 屏東平原關福站2017~2018枯旱度預測成果驗證3-37
圖4-1 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位測站位置圖4-2
圖4-2 濁水溪沖積扇雨量測站位置圖4-3
圖4-3 濁水溪沖積扇河川流量測站位置圖4-4
圖4-4 濁水溪沖積扇水文地質柵狀圖4-6
圖4-5 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位檢定成果4-8
圖4-6 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位趨勢斜率(m/month)4-9
圖4-7 濁水溪沖積扇標準化地下水位指標歷史變動圖4-11
圖4-8 濁水溪沖積扇標準化地下水枯旱度指標強度圖4-12
圖4-9 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位站歷史枯旱度統計成果4-13
圖4-10 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分區歷史枯旱期間劃定圖4-14
圖4-11 新民站歷史地下水位以及SGI地下水位圖4-16
圖4-12 二水站歷史地下水位以及SGI地下水位圖4-17
圖4-13 濁水溪沖積扇SGI180枯旱度與各地下水站平均日偏差值4-19
圖4-14 濁水溪沖積扇SGI360枯旱度與各地下水站平均日偏差值4-20
圖4-15 二水站消退曲線擬合成果4-21
圖4-16 新民站消退曲線分段疊加成果4-22
圖4-17 二水站以及綜合分析測站位置圖4-24
圖4-18 二水站地下水位回升時間統計圖4-24
圖4-19 新民站以及綜合分析測站位置圖4-26
圖4-20 新民站地下水位回升時間統計圖4-26
圖4-21 資料補遺對地下水區枯旱度之影響4-29
圖4-22 濁水溪沖積扇不同含水層變動趨勢等值圖4-32
圖4-23 濁水溪沖積扇不同含水層SGI180指標成果圖4-33
圖4-24 濁水溪沖積扇不同含水層SGI360指標成果圖4-35
圖4-25 台中盆地地下水位測站位置圖4-37
圖4-26 台中盆地雨量站位置圖4-38
圖4-27 台中盆地所屬流域河川流量站位置圖4-39
圖4-28 台中盆地東側南北向地質剖面圖4-40
圖4-29 台中盆地西側南北向地質剖面圖4-40
圖4-30 台中地下水區地下水位檢定成果4-41
圖4-31 台中地下水區地下水位趨勢斜率(m/month)4-42
圖4-32 台中地下水區標準化地下水位指標歷史變動圖4-43
圖4-33 台中地下水區標準化地下水枯旱度指標強度圖4-43
圖4-34 台中地下水區歷史枯旱期間劃定圖4-44
圖4-35 東山站歷史地下水位以及SGI地下水位圖4-46
圖4-36 萬豐站歷史地下水位以及SGI地下水位圖4-47
圖4-37 台中地下水區SGI180枯旱度與各地下水站平均日偏差值4-48
圖4-38 台中地下水區SGI360枯旱度與各地下水站平均日偏差值4-49
圖4-39 東山站消退曲線擬合成果4-50
圖4-40 萬豐站消退曲線擬合成果4-50
圖4-41 東山站以及綜合分析測站位置圖4-51
圖4-42 東山站地下水位回升時間統計圖4-52
圖4-43 萬豐站以及綜合分析測站位置圖4-53
圖4-44 萬豐站地下水位回升時間統計圖4-54
圖4-45 屏東平原地下水位測站位置圖4-55
圖4-46 屏東平原雨量測站位置圖4-56
圖4-47 屏東平原河川流量測站位置圖4-57
圖4-48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柵狀圖4-60
圖4-49 屏東平原測站趨勢檢定圖4-61
圖4-50 屏東平原測站趨勢斜率分布圖4-62
圖4-51 屏東平原測站分區分布圖4-63
圖4-52 屏東平原標準化地下水位指標歷史變動圖4-65
圖4-53 屏東平原標準化地下水枯旱度指標強度圖4-66
圖4-54 屏東平原歷史枯旱事件劃定成果圖4-67
圖4-55 屏東平原高樹站歷史地下水位以及SGI地下水位圖4-68
圖4-56 屏東平原溪埔站歷史地下水位以及SGI地下水位圖4-69
圖4-57 屏東平原SGI180枯旱度與各地下水站平均日偏差值4-71
圖4-58 屏東平原SGI360枯旱度與各地下水站平均日偏差值4-72
圖4-59 屏東平原指標測站消退曲線擬合成果4-74
圖4-60 高樹站與綜合分析測站位置圖4-76
圖4-61 高樹站歷年地下水位轉折點統計成果圖4-77
圖4-62 關福站與綜合分析測站位置圖4-78
圖4-63 關福站歷年地下水位轉折點統計成果圖4-79
圖4-64 老埤站與綜合分析測站位置圖4-80
圖4-65 老埤站歷年地下水位轉折點統計成果圖4-81
圖4-66 餉潭站與綜合分析測站位置圖4-82
圖4-67 餉潭站歷年地下水位轉折點統計成果圖4-84
圖4-68 溪埔站與綜合分析測站位置圖4-85
圖4-69溪埔站歷年地下水位轉折點統計成果圖4-85
圖4-70 嘉南平原地下水位測站位置圖4-87
圖4-71 嘉南平原雨量測站位置圖4-88
圖4-72 嘉南平原河川流量測站位置圖4-89
圖4-73 嘉南平原水文地質架構圖4-91
圖4-74 嘉南平原測站趨勢檢定圖4-93
圖4-75 嘉南平原測站趨勢斜率分布圖4-94
圖4-76 嘉南平原測站分區分布圖4-95
圖4-77 嘉南平原標準化地下水位指標歷史變動圖4-97
圖4-78 嘉南平原標準化地下水枯旱度指標強度圖4-99
圖4-79 嘉南平原歷史枯旱事件劃定成果圖4-100
圖4-80 嘉南平原紀安站歷史地下水位以及SGI地下水位圖4-102
圖4-81 嘉南平原一甲站歷史地下水位以及SGI地下水位圖4-103
圖4-82 嘉南平原SGI180枯旱度與各地下水站平均日偏差值4-104
圖4-83 嘉南平原SGI360枯旱度與各地下水站平均日偏差值4-105
圖4-84 消退曲線擬合成果4-106
圖4-85 紀安站與綜合分析測站位置圖4-107
圖4-86 紀安站歷年地下水位轉折點統計成果圖4-107
圖5-1 弱點掃描設定-SQL Injection5-7
圖5-2 弱點掃描設定-Cross Site Scripting5-8
圖5-3 枯旱展示系統頁面5-9
圖5-4 枯旱展示系統頁面5-9

編/著/譯者簡介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有關電子、資訊、材料、機械與自動化、航太、船舶、運輸、化工、土木、水利及海洋、國土規劃、測量及空間資訊、建築、環工、資源與能源、醫衛與生技、社會經濟、工商業管理等項經濟暨科技、工業發展計畫之研究、規劃、執行、評估、管理及成果之推廣及前項經濟暨科技、工業產品之鑑證、設計、監造、技術諮詢與服務以及有關前述等項經濟暨科技、工業人才培訓工作之規劃與執行。

序言/導讀

近年來臺灣地區水文環境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正產生極大的變化,降雨集中與降雨強度變化,已影響系統性的水文循環,造成水資源難以有效利用及旱澇亦趨明顯,此外人口增加、經濟成長、生態環境變遷等導致過度使用水資源,地下水文環境也受嚴重影響,部分區域地下水資源儲量減少,水質污染問題日趨惡化,另受限水庫或集水設施興建困難,水資源調配明顯捉襟見肘。在多水源多系統聯合經營區域性水資源策略下,地下水資源之角色將愈形重要,綜合考量多元水資源並聯合地面水與地下水系統進行操作管理,已成未來水資源之發展趨向。 過去為因應地下水資源之保育及開發,經濟部水利署建立地下水觀測井網,並利用觀測到的地下水位資料建置地下水管理水位供參,然目前觀測水位之發佈為日水位,但地下水位管理標準卻以月水位資料作為指標,對於地下水位變動較大的區域,每月地下水位變化幅度相當劇烈,以月期距標準作為指標易失去管理的敏感度及造成無法依地下水現況作即時管理調整,且地下水位資料持續累積後,管理水位之標準易受特定年份極端資料影響,導致水位標準鈍化,在水資源可利用條件日益嚴苛當下,應適時使用地下水觀測井網多年豐碩的觀測資料,建置日期距之地下水水位管理標準,以強化地下水風險之管控,尤其在氣候變遷之影響已反映於近年之整體水環境情形下,即時瞭解目前地下水位相對應枯旱程度之代表性變化,以為整體地下水資源操作之重要依據。 本計畫為提高整體水資源環境之掌握,從整體水文地質之觀點,以降雨量、河川流量以及地下水位進行綜合探討,利用地下水觀測井網既有地下水位資料,建置標準化地下水位指標瞭解地下水現狀枯旱程度,另配合即時綜合標準化雨量指標及標準化河川乾旱指標,建置整合型之地下水管理水位與枯旱度預測系統,以掌握地下水位變動並預測枯旱度變化,俾利未來地下水資源保育及智慧管理參考。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地下水枯旱,枯旱度,管理水位
  • 附件:CD-ROM
  • 頁/張/片數:205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地水中心 姓名:郭穎彰 電話:04-23304788#2503 地址:臺中市霧峰區吉峰里中正路1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