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在澎湖,貝殼的運用從自然環境中被建構出多元的面向與生活智慧的衍生,如灰窯、貝釦、珍珠植珠育養、牡蠣及九孔等貝類的養殖、原貝外銷、貝藝加工、貝類食用…等;更有獨步且領先全球者,如文石、珊瑚的開採與加工…等。加上澎湖因有貝殼外銷而形成獨特的貝殼加工材料供應鏈,以及因應特產經銷及產業加工所需,而形成的加工人才培育及習藝場所。貝殼、珊瑚、珍珠、文石等,這些和海洋有關的奇珍異寶,與先民的血脈有著緊密的共鳴,也與生活息息相依,成為澎湖海洋產業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更是我們應該善加珍惜的文化寶藏。
目次
縣長序
局長序
壹、緒論
一、序文
二、前言
三、海圖
貳、澎湖的貝殼
一、貝殼的生長環境
二、澎湖所產的常見加工用貝殼-種類、產地及分布
叁、澎湖的貝殼產業
一、食用
(一)貝塚-食貝歷史
(二)食用貝的採集
(三)貝殼-佐以副食
二、灰窯
三、貝釦
肆、澎湖的貝類養殖
一、導言
二、珍珠【人物專訪—呂恒旭】
三、牡蠣【人物專訪—楊連春】
【人物專訪—西嶼牡蠣養殖】
四、九孔【人物專訪—石世宗】
伍、附錄
一、參考文獻
二、網路資訊
編/著/譯者簡介
李中信,退休教師。從喜愛貝殼的興趣中,逐漸投入到貝殼藏書的蒐羅、分類和研究,到最後更埋下提筆寫書的動機與念頭。
序言/導讀
貝類是一群起源於海洋的無脊椎動物,為多數軟體動物種別的通稱,可見於海中、陸上、河流、池塘,甚至在溫泉裡也有,主要以分布在水中最多。由古至今,貝殼以奇異的形狀、艷麗的色彩和精美的花紋,擠身於最迷人的天然造物之列,大自然不但造就了貝殼豐富的質地,還賦予其渾然天成之美。
海洋生物中,螺貝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提供食用外,亦能成為治病藥材、流通貨幣、工藝飾品或建築材料等,甚至被視為宗教或護身符的圖騰與表徵。有關貝類的書籍很多,但一般都著重在貝殼的美麗外表、名稱與產地分佈,真正屬於澎湖海洋文化的貝類書籍仍不多見。心喜本縣李中信老師積極投入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將澎湖豐厚且獨特的貝殼產業與工藝發展藉由精彩的文圖撰述與引導,開啟閱讀者探討澎湖貝殼產業之發展興趣。本書內容涵蓋了地球科學的專有名詞、生物的學名及俗名、貝殼的專業用語、產業的慣用稱呼,以及加工業常用的術語等,由生態範疇、地理景觀入門,再結合地質、地形與地理位置,以及澎湖先民如何利用此自然資源以改善生活,將天然資源經由人手的加工,創造出道地的海洋產業,也造就出這麼一段彌足珍貴的澎湖鄉土文化教材。
澎湖海域特有的天然珍寶,以及利用這些資源所製成的文物藝品,或由它們發展出的產業歷史與現況,都值得我們加以重視與珍惜。澎湖是一個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資源的島嶼,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們可以說是大海的子民,我們更承襲了大海堅毅澎湃的剛強與熱情。數百年來,大海不僅提供我們食物來源、居住的建材,更留給我們許多豐厚的文化資產。我們的先民,最擅於運用海洋的環境和資源,歷經了日積月累的磨練,更創造出許多獨樹一格的生活智慧。身為海洋的子民,我們的確有責任把先民生活智慧的結晶,加以發揚光大。
本府文化局透過李中信老師《寶貝寶貝-澎湖的貝殼產業發展》一書發行,帶領讀者去認識、了解與欣賞、珍惜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海洋產業文化,希冀觸動的是更多澎湖人共同的生活記憶,裝載的是島嶼子民對於堅守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的那一份堅毅執著,共同守護這塊上天所賜予的菊島天堂、這塊獨一無二的海島樂園,進而有遠見的維護與永續經營澎湖的海洋資源。
分類
- 書籍分類 :台灣采風;生活藝術>藝術欣賞
- 出版品分類:圖書
-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 施政分類:
教育及體育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澎湖,海洋,漁業文化,貝殼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6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澎湖政府縣文化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澎湖政府縣文化局博物館科陳啟彰
電話:06-9210405-6403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