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37
:::
臺北帝國大學與近代臺灣學術的奠定

臺北帝國大學與近代臺灣學術的奠定

  • 統一編號GPN:1010900060
  • 出版日期:2020/02
  • 作/編/譯者:歐素瑛
  • 語言:中文
  • 頁數:370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5624590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開數:17x23cm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80
書籍介紹

本書以1928年創設的臺北帝國大學為核心,先敘明臺北帝國大學與臺灣研究,以及附屬圖書館的創設及發展;接著,以理農學部的昆蟲學.養蠶學、稻作學、氣象學、製糖化學等講座教授素木得一、磯永吉、白鳥勝義、濱口榮次郎為主角,以人物為經,事件為緯,究明相關學科之建立、創新過程及特色,以及在臺灣學術發展史暨日本帝國學術圈中之地位及重要性,藉期對近代以來臺灣學術發展史得到較為適切而周延的了解。

目次

導 論
第一章 臺北帝國大學與臺灣研究
一、創設沿革及其特色
二、文政學部的臺灣研究
三、理農學部的臺灣研究
四、醫學部的臺灣研究
第二章 附屬圖書館之創設與發展
一、歷任館長及其作為
二、特殊資料之購藏
三、藏書之特色
第三章 素木得一與臺灣昆蟲學研究
一、從昆蟲部到應用動物科
二、昆蟲學研究與應用
三、天然記念物的調查指定
第四章 磯永吉與臺灣稻作學研究
一、從鬼稻到蓬萊米
二、熱帶作物學研究與應用
三、戰後農業復興與蓬萊米
第五章 白鳥勝義與臺灣氣象學研究
一、氣象學研究與應用
二、高雄海洋觀測所與阿里山高山觀測所
三、南方氣象學研究
第六章 濱口榮次郎與臺灣製糖化學研究
一、製糖化學研究與應用
二、戰時下的製糖化學研究
結 論
徵引書目
索 引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歐素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史、臺灣教育學術史。
著有《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 》、《臺灣省議會會史》(合著),以及《臺北高校與臺北帝大知識與人脈的流動——以瀨遙惠鎧為中心〉、〈臺北高等學校與臺北帝國大 學的人事交流》、《臺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1946-1951)〉、〈二二八事件期間縣市首長的角色與肆應〉、〈二二八事件中縣市參議會的角色與肆應〉、〈四六事件對臺灣大學之衝擊》、《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以李媽兜案為例〉、〈演劇與政治——簡國賢的戲夢人生》等論文多篇。

序言/導讀

導論   本書係延續個人對近代臺灣教育史、學術史的研究興趣,以臺灣首創的最高學府臺北帝國大學為核心,探究其建立和發展過程、在各學科領域之研究及其成果,以及這些學術研究成果在臺灣、日本帝國之研究意義等。   早期個人關心戰後初期 1945-1949 年間臺灣教育的接收與整編問題,乃因當時臺灣的圖書文獻資料中對於戰後初期臺灣教育實況之描述,或者語焉不詳,或者一語帶過;加上相關研究甚為缺乏,以致無由瞭解臺灣教育之更迭及其發展。迨剖析戰後初期臺灣的職業教育、中等以上學校之教育政策和制度、師資、課程教材、學生等課題並取得一定成果後,以戰後初期臺灣係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並據「去日本化」、「再中國化」之原則,對不符合政策、不合時宜之日治時期制度或逕予廢除,或作更易,再將近代中國之制度延用到臺灣來,從政治、經濟、社會,到教育、 文化等面向,無一不是如此。然而,此一作法明顯與臺灣實情、民眾期待有所落差,以致抗爭遊行不斷,甚至接收不到一年半時間,於 1947 年 2月爆發二二八事件。事件平息後,省署當局進行臺灣教育之再改造,進一步強化思想文化的「中國化」,學風亦轉趨嚴肅。要言之,二戰結束之後,日本退出臺灣,由國民政府來臺接收,臺灣實承繼上述兩大脈流,一為近代中國,一為日治臺灣,兩者在戰後臺灣相互衝撞、交融,成為臺灣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欠缺其中一部分,都無法對近現代臺灣史得到較為周延而完整的認識。   又,一般認為戰後初期 1945-1950 年間是臺灣高等教育的停滯期,不但大專院校的數量甚少增加,且各校校務頗呈過渡而混亂狀況,師資短缺,經費支絀,學術研究幾呈真空、斷層現象,由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的臺灣大學亦不例外。但個人對戰後初期臺灣高等教育之研究顯示,戰後初期1945-1950 年間臺灣的大專院校僅有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省立農學院,以及臺灣省立工學院等 4 所,除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係新設外,餘均係戰前高等教育學府改制而來。是時,隨著日籍教授陸續遣返回 國、中國教授羅致不易,各校均遭逢嚴重的「師荒」問題,為使教學、研究不致中斷,遂留用不少日籍教授,尤以臺灣大學留用最多,也因此使得日治時期的研究傳統及成果得以延續下來。迨至 1949 年前後,隨著中國學者陸續來臺,並於來臺後繼續其在中國之研究,在學術傳統、研究課題、取向及目標上,均與戰前明顯不同,究竟戰前臺北帝國大學的面貌如何?其學術研究取向又是如何?取得那些研究成果?具有什麼特色?在在均值得深入探究。   目前有關臺北帝國大學之研究成果已為數甚夥,或由日本的殖民地教育體制,闡述臺灣高等教育設施之創立及其發展;1 或偏重由制度面、人事面的角度切入,說明臺北帝國大學的成立過程等;或針對某一學部、某一學科、某一學門,檢討其教學研究重心、學生來源及出路等;2 或由空間及建築,探討其環境樣態;3 或者比較臺北帝國大學與其他帝國大學的共通性或歧異性等,說明其作為一所殖民地大學、國策大學的特殊性。4然而,臺北帝國大學係仿自德國,以講座為基本的研究單位,而現代的大 學自歐洲中古世紀創設以來,既是社會精英的培育機關,也是研究學術的中心,培育人才、學術研究為大學最重要的兩大任務。一所大學除了要擔負起教育上的責任,也必然是一所學術性的大學,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大學歷史的研究上,除必須說明其教育體制的建立及發展外,也必須究明各學科之研究及其成果,以明其學術系譜及傳承,並評估其在相關學術研究上之價值及意義。   有鑑於此,本人乃將研究範圍及主題由戰後初期向前延伸至日治時期,進一步以臺灣大學的前身—日治時期 1928 年臺灣首創的最高學府臺北帝國大學為核心,透過對各講座教授一生的學思歷程及其研究成果之剖析,呈現各相關學術研究之建立和創新過程,並探究其研究特色。由於臺北帝國大學各學部所設置之講座數超過百個以上,均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宥於資料和篇幅,必須有所取擇。本書除全面性地鳥瞰臺北帝國大學與臺灣研究、附屬圖書館及其藏書之特色外,並選取理農學部昆蟲學.養蠶學講座教授素木得一、農學.熱帶農學第三講座教授磯永吉、氣象學講座教授白鳥勝義、製糖化學講座教授濱口榮次郎等 4 位主角,乃係以配合臺灣總督府的政治、經濟政策,尤其總督府特別著重臺灣的農業資源開發下,所展開的昆蟲學、作物學、氣象學,以及製糖化學研究,實證地探究各學科領域之發展歷程及其與臺灣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之關係。 (節錄導論部分內文,更多細節請見文本。)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and Modern Taiwan Academia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臺北帝國大學、臺灣研究、昆蟲學、稻作學、氣象學、製糖化學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7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林利真 電話:02-77345289 地址:106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2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