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6
:::
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檔案清冊目錄

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檔案清冊目錄

  • 統一編號GPN:1010900619
  • 出版日期:2020/06
  • 作/編/譯者:陳惠芳
  • 語言:中文
  • 頁數:594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5431952
  • 出版單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開數:16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550
書籍介紹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藏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檔案12,991卷,自1940至2001年,收錄臺灣總督府臺中醫院、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衛生處、省立新竹醫院及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等機關檔案。內容有省衛生處及附屬機關人員任免銓審動態、傳染病防疫、衛生醫藥機構及醫事人員管理、衛生營業管理、婦幼衛生、家庭計畫督導及心理衛教、國民保健、藥品及藥商成藥化妝品管理、食品衛生管理、全民健保、農民健康保險、小康計畫、廢棄物及廢水處理、醫療糾紛、各項國際衛生事業、煙毒品處理及山地衛生等。整體而言,實為過往所推動的各項衛生政策留下的紀錄,尤其在傳染病防治方面有亮麗成績,可作為面對當今各項疫病挑戰的參考與借鏡。

目次

目 次
序 ............................................................... 張鴻銘 I
編輯凡例 ............................................................... V
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檔案導讀 ................... 陳惠芳 IX
檔案清冊目錄(06100001~06112991) ........... 1

編/著/譯者簡介

陳惠芳: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組長

序言/導讀

序 檔案是機關、團體、企業、社會組織或個人活動,隨時間推進,所產生最原始的紀錄媒介,並能見證國家、社會及個人的發展。檔案典藏機構充實館藏之餘,更須提供民眾或學者專家便捷運用檔案。 本館典藏許多日治及戰後檔案史料,向為國內外研究臺灣史人士所重視,長期以來致力於館藏檔案的整理編目及數位化開放,並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供查詢。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衛生處及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檔案,涵括日治後期及戰後臺灣之衛生醫療建構、農林漁牧產業興衰及菸酒國營企業面對時代轉折的因應,對於研究過往臺灣醫療、農業、經濟產業及國營企業經營管理等深具參考價值。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檔案清冊目錄》收錄15,334卷。時間涵蓋自1933年至2000年,以臺灣省農林廳檔案為大宗,尚有林務局及所屬嘉義、臺東林管處;山地農牧局、水土保持局及所屬工程所;漁業局;農業、林業、水產、畜產試驗所;桃園農業改良場;農林航空測量隊;種苗改良繁殖場及臺灣區漁業廣播電臺等機關檔案。內容涉及機關人事任免、農業法規、農政漁業報告、農業推廣、作物蔬果栽植生產、林業造林保林、水土保持規劃、畜產輔導、山坡地保育利用、漁業管理及農村規劃建設等,林林總總,尤其1950-1970年代為支援經濟發展、穩定人民生活等所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檔案清冊目錄推動的各項農建方案,不僅勾勒出農業在戰後經濟復甦,有著舉足輕重的時代意義,更為厚植國力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 《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檔案清冊目錄》收錄12,991卷,時間自1940年至2001年,為臺灣總督府臺中醫院、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衛生處、省立新竹醫院及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等機關檔案。檔案內容有省衛生處及附屬機關人員任免銓審動態、傳染病防疫、衛生醫療機構及醫事人員管理、衛生營業管理、婦幼衛生、家庭計畫督導及心理衛教、國民保健、藥品及藥商成藥化妝品管理、食品衛生管理、全民健保、農民健康保險、小康計畫、廢棄物及廢水處理、醫療糾紛、各項國際衛生事業、煙毒品處理及山地衛生等。整體而言,實為過往所推動的各項衛生政策留下的紀錄,尤其在傳染病防治方面有亮麗成績,即使當 今臺灣面對各種疫病侵襲亦能應付得宜。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檔案清冊目錄》收錄55,903卷,分為二部分:一為菸酒公賣局本局及16個所屬分局、辦事處、配銷聯合會、酒廠、菸葉廠等1945年至1989年的檔案,內容為事業體營運管理、菸酒種植生產、技術研發、銷售通路、運輸、管理稽核及查緝等:二為該局於1945年至1967年間承接樟腦專賣業務,有臺灣省專賣局樟腦有限公司、省政府建設廳樟腦局及所屬南門工廠、嘉義、新竹製腦辦事處等事業單位檔案,內容關於樟腦廠組織編制、人事管理、土地徵購建廠及樟腦儲存、製造、營運、販售網絡等。早期菸酒公賣利益收入對政府財政,可謂貢獻良多,公賣局在臺灣等於菸酒的代名詞,所屬分局、酒廠、菸廠、配銷 所遍佈全臺,各零售商高懸的菸酒牌,更是許多人難以忘懷的回憶。本宗檔案不僅反映政府運用政策資源投注國營事業,成為維繫經濟成長及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更提供民眾深入瞭解菸酒及樟腦產業發展的重要參考史料。 檔案價值來自於充分運用,編製整理檔案目錄出版,期以多元應用服務思維,提供學術界、產業界或對臺灣史有興趣研究者,運用不同的查閱媒介,關注或發現新的事證、新的題材,賦予檔案文獻新樣貌,進而為臺灣史注入新能量並開創新領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館長 張鴻銘 謹序 民國109年6月 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檔案導讀 陳惠芳 富國強民,是各國努力追求的目標,而人民健康是政府達成強國的工具之一,近年來隨著時代變遷與環境改變,國民對於衛生議題的關注、傳染疾病的認識及健康醫療服務需求等,不論是在質或量上均有顯著的提升。如何運用有限的醫藥衛生人力與資源,制定適當的衛生政策及建立良好的醫療服務體系,向來被視為國家政策的重要一環。 臺灣地處亞熱帶,開發以來素以「瘴癘之地」著稱,古籍上多所記載疫病盛行,長久以來臺灣島上的居民始終擺脫不了「瘴癘疫病」的威脅,即使覬覦臺灣甚久的日人,亦飽受其苦,並視來臺之路為畏途。1895年日本領臺後,為鞏固殖民統治及促進經濟發展,除致力引進近代西方醫學,揭開疫病的神秘面紗外,更建立公共衛生制度包括飲水供給及下水道處理、傳染病防治、醫療機構設立與醫務人員養成教育等,為現今臺灣醫療衛生體系奠定良好基礎。 1945年8月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以下簡稱行政長官公署)負責接收臺灣與重建事宜。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改制為民政處衛生局,掌理全省衛生事務,其下設有衛生實驗所及檢疫總所。原各地方州廳衛生課(系)分別改組為衛生院,衛生院並設衛生分院、衛生所、保健所、瘧疾防治所或傳染病等附屬機構,協助辦理地方衛生業務,大致是承襲日治末期的遺規。1946年5月,臺灣省衛生處成立,掌理全省醫療衛生計畫設計與推行,並輔導監督各縣市的地方衛生。另為推展傳染病防治工作陸續整頓增設附屬機關,有臺北保健館、衛生試驗所、血清疫苗製造所、瘧疾研究所、臺灣省婦幼 委員會、婦幼衛生研究所、臺灣結核病防治院、防癆委員會、臺灣省防癆局、樂生療養院、臺灣省改善環境衛生督導團、臺灣省環境衛生指導委員會、臺灣省環境衛生試驗所及檢疫所等機關;1971年設置家庭計畫推行委員會,1975年改制為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1981年納入辦理食品衛生管理業務等。在中央衛生署於1971年成立前,省衛生處一直扮演統籌管理臺灣衛生業務的角色。1999年7月因應精省措施,衛生處裁併入行政院衛生署,下另設「中部辦公室」,原衛生處所轄的省立醫院及家庭計畫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與婦幼衛生研究所等,亦改為行政院衛生署附屬機關。2013年7月,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以原衛生署為基礎,整合公共衛生醫療、社會福利等兩大社會民生事務,設置衛生福利部。 本館典藏衛生處檔案,係1999年因應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政策,由本館前身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以下簡稱文獻會)規劃移轉省級機關(構)及學校早期檔案,原由臺灣省衛生處典藏檔案移轉,以及少部分為本館陸續檢選已屆保存年限的檔案,計12,991卷。涵蓋時間自1940至2001年,以臺灣省衛生處檔案為大宗,尚有臺灣總督府臺中醫院、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省立新竹醫院及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等機關檔案。內容包括省衛生處及附屬機關人員任免銓審動態、傳染病防疫、衛生醫療機構及醫事人員管理、衛生營業管理、婦幼衛生、家庭計畫督導及心理衛教、國民保健、藥品及藥商成藥化妝品管理、食品衛生管理、全民健保、農民健康保險、小康計畫、廢棄物及廢水處理、醫療糾紛、各項國際衛生事業、煙毒品處理及山地衛生等。 整體而言,實為過往所推動的各項衛生政策留下的紀錄,尤其在傳染病防治方面有亮麗成績,即使當今臺灣面對各種疫病侵襲亦能應付得宜。 1945年歷史變動的關鑑時刻,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然因戰爭的摧殘與破壞,整體環境滿目瘡痍,百廢待舉,因此政府首重戰後的重建與經濟民生的恢復,衛生醫療經費相對匱乏,加上中國大陸與臺灣間人員出入頻繁,造成不同族群交互感染傳播,使原已控制的傳染病再度死灰復燃,如天花、瘧疾、霍亂、鼠疫、腦炎及結核病等,造成臺灣社會公共衛生嚴重漏洞。此時,衛生單位加緊補強防疫體系,除港口與機場設置檢疫所、加強預防接種及改善環境衛生外,亦獲國際組織協助重建臺灣公衛醫療,提供技術與物資上援助。從檔案中檢取較具代表性的傳染病如天花、瘧疾、霍亂及結核病等防疫成效,略述其下: 一、種牛痘預防天花 天花為臺灣早期傳染病,日治時期種痘成效良好,戰後人員進出臺灣頻繁,再度流行。1947年臺灣省衛生處成立,便貫徹實施普遍種痘,並投注大量醫護人員防疫及研發品質精良的痘苗,自1955年臺灣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但仍持續辦理牛痘的接種,直至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宣告全球天花已根絕,始停止種痘。 二、瘧疾撲滅 瘧疾俗稱「冷熱病」,是由瘧原蟲引起,經由家蚊傳染。日治時期雖積極防制瘧疾措施,未能完全根除。戰後,臺灣受戰火洗禮,各地防疫所幾近停擺,加上衛生環境不良,瘧疾再度流行。1948年臺灣省成立瘧疫研究中心,並先後獲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聯總)提供抗瘧物資,首先以DDT藥劑撲殺瘧蚊病源,後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給予瘧疫研究中心資金挹 注,引進國際撲瘧知識,並選送臺灣人才赴國外深造,以豐富瘧疾知識與技能;該會於1949年離臺後由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負責,廣設瘧疾防治所並劃歸衛生所管理,同時提供腳踏車、藥品、進行口服藥物預防試驗及追蹤掌握疫情等,形成完善的瘧疾防治網絡,進行全面瘧疾根除計畫。經過多年努力,WHO於1965年12月正式將臺灣列入瘧疾根除地區。 三、霍亂防治 霍亂是經由水或食物傳染,日軍侵臺時便因霍亂而傷亡嚴重,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防止疫情擴大,加強海港檢疫、消毒隔離、交通管制、飲食物品管制、預防注射與衛生常識等防疫 工作。但1946年,國民政府初接收臺灣政權過渡期,防疫運作失能,致使霍亂等各類傳染病再度興起,當時政府啟動霍亂防治作業,卻面臨疫苗、藥物短缺等困境。值此之際,聯總緊急供應霍亂疫苗與救濟物資,亦派遣醫療與護理人員趕赴疫區,協助地方與學校開展疫苗注射,逐漸控制霍亂疫情。後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成立,掌管全省醫療與衛生事務,加強衛生環境清潔工作,重視學校衛生防疫與衛生教育,並在衛生局防疫基礎上加強霍亂防範,疫苗全面注射,強化海港檢疫機制,甚至透過鄉鎮衛生所建置防疫網絡,進行各地霍亂患者治療與後續追蹤,有效圍堵疫情,使臺灣得以脫離霍亂的威脅。1962年7月,臺灣再度發生副 霍亂疫情,亦於10月底迅速告撲滅。 四、小兒麻痺症根除 小兒麻痺係病毒經飛沫侵入人體神經系統,造成身體不可逆的癱瘓,但可藉由疫苗接種和口服預防感染,1950-1970年臺灣小兒麻痺症橫行造成無數的幼兒殘障、死亡,1955年起,臺灣將小兒麻痺症列為報告傳染病。1964年全面接種沙客疫苗;1966年頒訂「臺灣省小兒麻痺預防接種計畫」,推動出生嬰兒接受口服沙賓疫苗,病例便逐年減少。1982年幾近絕跡的小兒麻痺症爆發大流行,深究係因未落實預防接種所致,為此,隔年1983年推行自國小低年級追加接種疫苗及嬰幼兒使用預防接種紀錄卡。1991年展開根除三麻一風(小兒麻痺症、麻疹、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及消除新生兒破傷風)計畫,維持90%以上預防接種率;1994年建立零病例通報系統與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cuteFlaccid Paralysis, AFP)監視系統,以作為根除小兒麻痺症之強力後盾。時值國際經貿及人員往來頻繁,無形增益疫病傳播風險,公 共衛生醫療事務儼然成為世界各國國家安全的重要課題。回顧過去,臺灣從瘴癘之地到今日積極打造為無毒之島,期間國際組織協助臺灣公衛醫療的重建,提供技術與物質支援,亦有著臺灣人民學習與成長的軌跡,翻開此臺灣省衛生處檔案細數前人篳路藍縷的艱辛歷程,作為面對各項疫病挑戰的參考與借鏡。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歷史檔案,檔案目錄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59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整理組 姓名:陳惠芳 電話:049-2316881*341 地址: 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