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52
:::
現存臺灣復刻 第三冊

現存臺灣復刻 第三冊

  • 統一編號GPN:1010901137
  • 出版日期:2020/08
  • 作/編/譯者:劉維瑛策劃執行
  • 語言:中文
  • 頁數:500
  • 裝訂:精裝


書籍介紹

《臺灣》雜誌是1922年4月起,接續早先的在東京發行的《臺灣青年》,強調刊物不僅屬於年輕世代,也同時希望擴大影響層面。由於編輯群是為在日本求學知識份子,形式與內容與《臺灣青年》都具相當程度的連續性,這群海外知青想以民族主義的社會運動,招聚本土的普羅大眾;反映當時政治現實,與世界史的意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清華大學圖書館合作,將1922年的《臺灣》復刻出版,嘗試將臺灣人相關史料的整理深掘,為臺灣研究灌注充沛的能量,拓展新的視野。

目次

1922.12-1923.3

編/著/譯者簡介

編者 : 劉維瑛
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員。

序言/導讀

自2017年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凝聚各界力量與資源,陸續出版「現存《臺灣民報》復刻」、「現存《臺灣青年》復刻」。這些刊物身負著作為「臺灣人之喉舌」的臺灣人立場,並揉雜有與日本殖民統治相抗衡的意味。1922年4月,在《臺灣青年》創刊一年多後,在力求擴大讀者不僅限於年輕人考量下,以林幼春為董事長,蔡培火為臺灣分社主任,成立「臺灣雜誌社株式會社」,雜誌改名《臺灣》,實有其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 《臺灣》由林呈祿擔任編輯兼發行人。總部仍設在東京,在臺北成立支局。林呈祿為《臺灣》撰寫卷頭辭〈臺灣の新使命〉,將臺灣民族、文化運動置於更宏觀的世界史視野: 對於島上文化運動的推進,我感受到身負重大使命。此刻,我們的經營方式必須與時俱進;發言必須誓守公正,我們必須勇往直前,將文化發展的理想,貫徹始終。 我們也期待,致力於壯大帝國的人、想對臺灣文化有所貢獻的人、心心念念於臺日民族和諧的人,全部都來到我們身邊,助我們一臂之力!從今以後,我們將實現『臺灣』的世界使命! 隨著讀者的熱烈迴響,《臺灣》雜誌的主事者深以為有從雜誌發展成報紙的需要,透過加強報導時事,藉以改善臺灣社會,決定創辦《臺灣民報》,在《臺灣》雜誌第4卷第3期曾有如下創辦報紙的預告: 一個大大的臺灣,有三百六十萬的同胞,實在沒有一個代表我們的言論機關,使世間的人,幾乎不知天下有個臺灣。你道可愧不可愧呢?……所以自四月一日起,欲發行一種半月刊,名叫《臺灣民報》(The Taiwan Minpao),目的是要普遍,使男女老少均知。所以用平易的漢文,或是通俗白話,介紹世界的事情、批評時事,報導學界的動靜,內外的經濟、株式(股票)糖米的行情、提倡文藝、指導社會,連絡家庭與學校等:與本誌並行,啟發臺灣的文化,對我們將來,實在大有可為呢! 此預告首度為新生的臺灣認同賦予了世界史的意識。如同其他作者一般,林呈祿的宣示也將臺灣民族、文化運動連結到一次大戰後的反殖民運動浪潮,展現了全球同時性的視野。此外,他透過對大航海時代以來三百年臺灣拓墾史與臺灣人形成史的簡潔描述,更進一步賦予了「臺灣人」植根於世界史脈絡中的深度。 這場運動,充分反映了當時年輕人對臺灣充滿「自覺」與「自信」的時代精神。這場運動也可說是臺灣首波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自覺運動,亦即冀望「喚起全體民眾徹底的覺醒」,主張「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透過新文化掀動臺灣社會改造與啟蒙作為,朝向現代化邁進。 這些臺灣年輕知識份子創辦的近代臺灣報刊,發揮了承載知識及凝聚民族認同的功能。他們有意識地以報刊發聲,突破殖民體制,探討民族主義、啟蒙意識等內容。這些媒體知識份子從「言論主張」到「新聞發聲」,從創立《臺灣青年》、改刊為《臺灣》,到《臺灣民報》的過程,一方面涉及傳播民族、民主、社會的新知,成為凝聚認同的基礎,另方面也鍊結現實與認同,提供當時讀者一同感受世局變動的臨場感。透過這次的復刻,也讓我們重溫臺灣人如何跌跌撞撞,衝破統治者的網羅,而逐漸走向今日民主臺灣的歷史過程。 在此,特別感謝文化部鄭前部長麗君的支持,於四年前的臺灣文化日宣告啟動紀念文協的相關工作,透過歷史扎根,以及文化復育等工作,諸多散佚史料才得以展開調查整理。為了本次復刻出版計畫,本館特向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商借葉榮鐘先生收藏的《臺灣》雜誌,進行史料整理與數位化。本次復刻出版,獲得許多人的大力相助,在此謹向提供史料的國立清華大學特藏組王蓉瑄組長與葉榮鐘先生家屬,以及特為本次復刻出版撰寫解題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吳叡人副研究員,致上萬分感謝。隨著這些珍貴史料的陸續重現,我們將會發現更多屬於臺灣人的聲音,也預期將為臺灣研究,灌注新的能量,深厚臺灣文化底蘊。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臺灣,林呈祿,蔡培火,臺灣近代史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50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組 姓名:劉維瑛 電話:06-3568889-2333 地址: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