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54
:::
映像臺北機廠

映像臺北機廠

  • 統一編號GPN:1010901386
  • 出版日期:2020/12
  • 作/編/譯者:林宜潔陳皇志張聖志
  • 語言:中文
  • 頁數:287
  • 裝訂:精裝


書籍介紹

鐵路局台北機廠是台灣工業化、近代化的先驅,台鐵車輛的檢修與生產基地,遷廠後原址轉作國家鐵道博物館。本書一一介紹廠區內各重要建築,以精簡的文字搭配大幅精緻攝影作品,呈現工業遺產之美。

目次

組立工場
 DR2100~DR2400型柴油客車
 25C10000型代用行李車
 日本國鐵583系電車
BV.15000型外銷泰國守車
柴電工場
客車工場
 EMU100型電聯車
 S200型柴電機車
 S400型柴電機車
 35F6000型平車
移車台
油漆工場
軌道與通勤月台
 DL-1000型調動機
 Wickham 38 軌道車
原動室
鍛冶工場
鎔鑄工場
木模間
露天吊車
松山材料廠
總辦公室
員工澡堂
結語
附錄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林宜潔
攝影:陳皇志、張聖志

序言/導讀

引言  台北機廠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北門外河溝頭的台北機器局,1886年因清代洋務運動興建,是台灣第一座近代化工廠。日本統治台灣後,積極拓展鐵道建設,將原本就擁有火車維修功能的機器局,全面轉型為鐵道工場,1899年正式更名鐵道部台北工場。1908年縱貫線全通後,隨著經濟發展及鐵道路線延伸,鐵道運輸量持續成長,台北鐵道工場的車輛維修及製造業務幾乎已達到飽和,不過因位於市中心,廠區能擴建的範圍相當有限,因此在鐵道部的規劃下,台北鐵道工場於1935年搬遷到當時舉目所望盡是農田的松山庄,一座嶄新的鐵道工場於焉誕生。  新廠區占地近約19公頃,費時四年興建,在當時算是相當大的工程。其工場建築講求實用性,配合車輛維修動線及需求設計,為乘載天車及鐵道車輛的重量,工場結構大量採用鋼骨鋼筋混凝土,構成大跨距的堅固廠房,立面以大片玻璃窗增加自然採光,挑高的太子樓則提供良好的通風,力求將建築物的機能發揮到極致,降低能源損耗,並讓職工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戰後台北鐵道工場由國民政府接收,更名為台北機廠。隨著車身從木造到鋼體化的改造歷程,以及蒸汽、柴油、電氣等鐵道車輛動力更迭,台北機廠建築經過多次擴張,最後於1970年代左右達到今日所見規模,可說是台灣工業技術演進史的縮影,見證台灣的近代化歷程。  台北機廠一直以來都是台鐵最重要的機廠,在經濟復甦、鐵道建設急速擴張的時代,負擔鐵道車輛最主要的維修工作,全盛時期還具備組裝、製造及改造鐵道車輛的能力。1970年代後才陸續將柴油客車、無動力客貨車等檢修工作轉移至花蓮機廠及高雄機廠,直到遷廠前,台北機廠都以台鐵機關車與電聯車的最高層級檢修為主要業務。  台北機廠一帶從建廠時期的農田荒地,如今已成為都會區的精華地帶,城市地貌逐漸改變,隨著華山至松山間鐵道遁入地底,進出機廠的專用線必須改以引道連接縱貫線;因市民高架橋的興建,鋸木工場及木材乾燥室等廠房遭到拆除,成為今日所見到的廠區樣貌。受到高鐵東延南港的過軌問題影響,台鐵於2013年將台北機廠遷往桃園富岡車輛基地,騰出大面積的土地,引來開發派人士覬覦,舊廠區的存留在當時獲得社會重視,並於2015年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以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為永續經營的目標。  文化部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進駐舊台北機廠後,陸續收藏多款具有代表性的鐵道車輛,建築修復工程及相關調查研究案也持續進行。本書即由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發行,內容聚焦於舊台北機廠本身,以工場或建築物為單位區分章節,並介紹目前暫放於各工場建築中的鐵道車輛。  封面上的「臺北機廠」四字取自於鎔鑄工場鑄造的門牌,象徵台北機廠過去曾具備自行製造各種鑄件的能力。書中運用多幅大尺寸寫真照片,使用數位機身搭配移軸鏡頭等高規格器材,呈現細膩的影像畫質,透過攝影師的鏡頭,介紹台北機廠建築特色及機能,輔以現役時期之資料照片講述維修業務,從建築、機械、藝術等不同視角,描繪鐵道機廠獨有的工業美感,勾勒出台灣鐵道歷史及記憶的輪廓。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台北機廠,建築攝影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87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 取得授權資訊:電話:02-8787-8850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