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6
:::
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

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

  • 統一編號GPN:1010901454
  • 出版日期:2020/10
  • 作/編/譯者:林建德 著
  • 語言:中文
  • 頁數:528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3504221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 開數:24*14.8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710
書籍介紹

本書試著在對比視域下提出佛教觀點為於「心意識」研究問題的回應,可歸納出四大論述重點:一、心意識不是某種東西,捨離靈魂與大腦兩端的實體認定;二、心意識關乎實踐技能;三、心意識為一種「價值性」概念,緊扣著道德與「業」;四、心意識作為中介橋樑,既接通形上形下、也溝通東西文明。

目次

自序 朝向多元對比的佛教哲學
導論 佛教心靈的現代探索
第一章 佛學觀點下的意識研究:以「神經現象學」與「冥想科學」為例
一、前言
二、「神經現象學」與「冥想科學」之取借佛學觀點
三、對意識研究的正面啟發
四、以佛學觀點回應意識問題之可能挑戰
五、綜合反思及展望
六、結語
第二章 初期佛教意識觀點的回歸:以《阿含經》為主
一、前言
二、「識」概念在初期佛典中三個主要脈絡
三、初期佛教「識」概念的論述:以水野弘元、印順法師及漢密爾頓為主
四、「識」之相關概念及待解問題
五、佛教「識」概念之特色:與現今意識研究作對比
六、結語
第三章 試論東方哲學對意識艱難問題之可能回應:價值向度的探索
一、前言
二、兩種意識概念及意識問題
三、意識與道德之相似特質
四、東方傳統下的意識觀點:以價值實踐為主
五、多元視域下的意識探究
六、結語
第四章 從意識經驗到道德良知:儒佛觀點的初步思考
一、前言
二、為什麼「痛」是必要的:儒家的觀點
三、為什麼「痛」是必要的:佛教的觀點
四、「我痛,故我在」:意識經驗賦予道德意義
五、結語
第五章 初探中國古代「心」之思想起源及特色:余英時觀點的解讀
一、前言
二、「軸心突破」在中國
三、中國古代「心」之思想起源
四、中國古代「心」思想起源之特色奠立
五、結語
第六章 初探佛教心理學之思想起源與現代意義:以「軸心突破」為線索
一、前言
二、佛教心理學之思想起源
三、佛教心理學之現代意義
四、結語
第七章 佛教「意業為重」之分析與探究
一、前言
二、《阿含經》「意業為重」經文解析
三、《成實論》「意業為重」之正反辯證
四、「意業」及其與身口業之關係
五、佛教「意業為重」之倫理學特質及相關反思
六、結語
第八章 佛教主張身心二元論嗎?:主流學界觀點作對照
一、前言
二、身心二分僅是暫時性區分
三、身心問題之中道立場
四、業力之心:為什麼「心」不僅僅是身或腦?
五、結語
第九章 吉爾伯特.賴爾「心」之理論的佛學詮釋
一、前言
二、賴爾的「範疇錯置」與佛教「無我」論證之對比
三、「心」作為「知道如何」及佛教觀點
四、「心」指涉「行為傾向」及佛教觀點
五、結語
第十章 英語學界詮釋意識問題之局限:以約翰.瑟爾為例
總結:見心識之真實得解脫
參考書目
專有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林建德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佛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現任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哲學、人間佛教思想、佛教心理學、佛道比較宗教,並教授宗教哲學、佛教倫理學等課程,長年關心跨文化佛學研究,並旁及印順思想研究等。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並於Philosophia、Contemporary Buddhism、Asian Philosophy、Sophia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中發表多篇論文。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心意識,佛學研究,東方哲學,身心二元論,冥想科學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52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姓名:李協芳 電話:(02)33669326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