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50
:::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圖錄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圖錄

  • ISBN/ISSN:9789869835978
  • 出版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開數:20 X 27.5公分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950

書籍介紹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為一研究展,研究團隊包括中央研究院、臺大及師大的藝術史學者,調查散落四處的臺灣前輩藝術家作品,共展出47位臺籍和日籍藝術家,總計74件作品以及畫稿、文獻資料和紀錄影像,包括第一張以膠彩繪製臺灣景色的西鄉孤月的《臺灣風景》,鹽月桃甫目前所知唯一倖存的台府展作品《萌芽》,黃土水於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作品《少女》胸像,陳澄波為上山滿之進總督繪製的紀念之作《東臺灣臨海道路》,陳進入選帝展的《山地門社之女》、林之助獲第六回府展總督賞的《好日》,以及顏水龍的《熱帶魚》馬賽克壁畫等作品,展現百年來這輩藝術家藉由藝術創作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精神。美術作品不僅是臺灣面對現代轉變期的視覺紀錄,藝術家的視線更為此時期的臺灣打開視覺與想像上的邊界。

目次

序/林曼麗 Preface╱ Lin Mun-Lee
序/張純明 Preface╱ Chang Suming
014 總論|他們的青春・不朽的作品/ The Blooming Youth · Everlasting Works of Art╱
顔娟英 Yen Chuan-Ying
圖版 Plates
025 I 破曉的覺醒 I. The Dawn of Awakening
057 II 生命的凝視 II. The Gaze of Life
097 III 風土的踏查 III. Surveying Customs and Landscape
149 IV 歲月的憶念 IV. Remembrance of Passing Years
171 V 傳統的變革 V. Reforming the Tradition
213 VI 旅人之眼 VI. The Traveler’s Eye
237 特別展示:熱帶魚 Special Exhibit: Tropical Fish
241 文獻 Documents
313 紀錄片 Documentaries
321 附錄一:藝術家小傳 Appendix I: Artists' Profiles
346 附錄二:作品清單 Appendix II: List of Artworks

編/著/譯者簡介

林曼麗(1954年8月8日-),臺灣藝術教育學者,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系主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名譽教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1]、北師美術館總策劃。

序言/導讀

  「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至少對我們藝術家而言,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我們是不會死的。」 這段文字出自黃土水第二度入選東京帝展時所撰寫的創作感言〈出生在臺灣〉,1920年他成為入選帝展的首位臺灣籍藝術家時,還是個尚在東京美術學校修業的青年,但在這短短數語裡,不僅可以感受到彼時他對於創作的熱情,同時也托出了這位早慧的藝術家為自己所設下的終生目標。1930年因病逝世時,黃土水年僅三十六歲,時至今日,在喟嘆其過於短促的生命同時,我們也真實地體會到,他以自身的經歷證成了精神的不朽足以超越肉身的生命。   以「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為名的這個展覽,是一項重建臺灣美術史工程的成果展現。隨著臺灣社會與藝文生態的發展,產官學界對於臺灣美術史的關注的確與日俱增,然而卻也在相關過程裡,讓我們不斷意識到這其實是個持續在與時間賽跑的任務。因為覺察到在已入藏公立美術館且獲得良好保存的作品之外,其實還有許多珍貴的前輩藝術家作品散落於政府其他部門或民間,而持有者不一定有能力負擔專業的修復與典藏條件,致使它們處在持續劣化的狀態,為此,美術史學者顏娟英提出了一項研究計畫,期望能廣泛普查這些作品所在之處,並藉由研究、修護與展覽,讓它們得以重現在觀眾眼前。   此展中的第一個「再發現」,便是對於這些珍貴資產的積極覓尋,而在研究團隊的努力與相關人士的奧援下,也的確讓我們得以在這個展覽中與許多幾乎從未公開展示的重要作品重逢。例如黃土水於東京美術學校的卒業之作《少女》胸像,此前一直由其就讀與任教的臺北市太平國小所典藏,相距於此作完成的1920年,已近一個世紀的光陰,為了迎接這位「百歲少女」的現身,我們特別邀請到東京藝術大學森純一教授為其進行修復,期望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藝術家曾賦予她的清純溫婉氣質。另一件在此前鮮少曝光的是林之助入選府展並獲得最高榮譽總督賞的作品《好日》,許多美術史研究者過去均僅能從圖錄中得見,此次在藝術家倪朝龍、林慧珍夫婦的積極促成下,順利獲得私人藏家慷慨借展。   這項再發現的工作亦遠至與臺灣美術史發展關係密切的日本,透過日方學者與多家機構的襄助,包括陳澄波受曾任臺灣總督的上山滿之進所委託繪製的《東臺灣臨海道路》;鹽月桃甫為了參與首屆臺府展所繪製的《萌芽》;以及深具傳奇色彩的日本藝術家西鄉孤月,早在1911年旅行至臺灣時所繪製的膠彩畫《臺灣風景》等,均將在睽違近百年之後於此展中重返故鄉。   正是在發掘這些重要作品的過程中,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雖然它們的風格與材質迥異,卻從臺灣美術的再發現裡,見證不朽的青春有共通的意涵,那就是藝術家創作生命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在縝密的歷史爬梳之外,我們也想藉由此展,特別彰顯這個對於藝術創作本質的再發現,也就是對於藝術家而言,其創作生命的本質或意義便是追求精神的不朽,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將必然如此。   對我而言,這個展覽的發生有其脈絡,從任職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時,我便高度關注臺灣美術史的梳理工作,並在2000年與日本靜岡縣立美術館共同執行「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同時期也與館內同仁策劃「臺灣東洋畫的探源」等兩個重要的展覽。後來在籌劃北師美術館創建時,也在創館的「序曲展」裡展開與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的緊密合作,之後並策劃了「臺灣的近代美術—留學生們的青春群像(1895-1945)」於該館展出,同時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也因為這個展覽,而引發後續由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主辦的「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在北師美術館展出。正是因為對臺灣美術史領域持續的參與,讓我深知顏娟英教授這項研究計畫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便責無旁貸地全力協助,很高興能夠獲得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張純明董事長的大力支持,讓這項研究計畫得以順利進行。   這個展覽之所以能夠實現,有著許多專業人士的投入,首先是研究團隊一年多來所獲致的豐富成果,緊接著是為使這些珍貴的發現能夠獲得最理想的呈現,北師美術館的館員所發揮策展的專業與執行力,公共電視「藝術很有事」節目更是主動參與,長期跟拍,美術館也企劃了作品修護的紀錄片,這所有的努力,都是期望能更為立體與深入地讓觀眾感知那些層次豐富的歷史與記憶。最後更要感謝文化部給予展覽經費的全面支持,讓我們能夠完善展覽所需的各項重要條件。   對我來說,這個展覽意味著臺灣美術史一個新的里程碑,除了有別於過往的研究取徑之外,這項實踐也很難得地集結了國內外官方與民間諸多機構和個人的協力,我相信正是臺灣前輩藝術家們留存於作品中的熱切精神,才足以召喚出這股集體力量的投入。除了展覽之外,我們也規劃了多場講座、座談會,期望藉由各種不同面向的推動,獲得廣泛民眾的認識與認同,進而珍視這些凝縮著藝術家創作精神的作品,讓它們得以持續獲得悉心的維護與保存,進而能夠面向一代又一代的臺灣人,綻放其不朽的青春! 林曼麗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分類
  • 書籍分類 :生活藝術;文化歷史;教育學習
  • 出版品分類:圖書
  •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 施政分類: 教育及體育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北師美術館、臺灣美術、圖錄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5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 姓名:徐珮琳 電話:02-27324084 地址:臺北市和平東路2段1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