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48
:::
展覽與時代:藝術展覽研究與臺灣藝術史

展覽與時代:藝術展覽研究與臺灣藝術史

  • 統一編號GPN:1010901497
  • 出版日期:2020/11
  • 作/編/譯者:簡伯如主編
  • 語言:中文
  • 頁數:335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5321574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 開數:15 x 21 公分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700


書籍介紹

本書跳脫過往以藝術家與作品為中心的微觀視角,聚焦於展覽研究,將展覽視為包裹社會意識的時空膠囊,藉由不同時代的藝文展覽,重新探討藝術領域在發生當下的時代意義,帶領讀者回望臺灣史上各種藝術展覽的精采內容。

目次

展覽.場域—回看朱銘 1970 年代的藝術現場
林振莖
多重藝術語境的交織:
重探「異度空間」與「超度空間」的歷史意涵
高愷珮
諸眾之眼─策展機器再批判
蔣伯欣
185
209
261
09
04
33
想像的臺灣當代藝術─
從北美館「新展望展」到「臺北雙年展」的查考
陳曼華
227
69
89
目次
臺灣館作為一個展演機制
林宏璋
283
可遇不可求的共振機會?─
談藝術介入空間啟動複雜關係與改變
黃海鳴
293
策展人的創生─當代藝術的波動
Jérôme Glicenstein(格利松.史坦)
法國藝評中的文學傳統
林志明
臺、府展記事本末(附史論)
蕭瓊瑞
主編語
臺灣美術展覽小史—兼論「國民美意識」之形塑
白適銘
省展的角色變革及其因素析探
黃冬富
歷史背影看當代的身形—
史博館 / 極端新派 / 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三角關係
高千惠
155
125
〔附件〕
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以臺灣觀點
倪再沁
從「發現亞洲藝術新航線」出發─「亞洲美術策展人會議」序
倪再沁
326
332

序言/導讀

《展覽與時代:藝術展覽研究與臺灣藝術史》 編輯筆記 展覽─包裹意識的時空膠囊 展覽作為一種表達自我的陳述方式,這個「自我」所體現的對象 小至個人、大如群體,甚至整個國家。一個藝術展覽的發生,包含 了藝術家對創作的投入,舉辦人/單位的行政布局、作業,開展後 所引發的評論反饋,以及對日後藝術發展的影響,或是社會其他層 面的擴散效應。不論展覽內容為何,在不同展演形式之下所隱含的 展覽本質,是藝術領域對當下時空環境的觀察和詮釋,也就是不同 時代片段的意識凝結。因此,展覽研究所觀察的對象不僅只是展覽 本身,同時也是不同階段社會文化及藝術發展的時代回望。 在藝術史的語境中,展覽研究並非嶄新的討論區塊,然當我們把 眼光定錨臺灣,在過去,學者對於臺灣藝術展覽的研究多為針對單 一展覽或某項展覽機制的思考,缺乏全景式的脈絡呈現。國立臺灣 美術館作為國家級的展覽策劃和展示機構,藉由《展覽與時代:藝 術展覽研究與臺灣藝術史》的出版,嘗試為臺灣的藝術展覽研究, 這個已然成形但尚未有明確脈絡的知識體系,做專題性的爬梳整理, 為臺灣的藝術展覽歷史離晰出自身的輪廓。 本書收錄過去曾經出版,或為本書新撰之十二篇國內外藝術史學 者的研究專文,可分為「有關展覽研究的前置思考」和「臺灣近代 藝術史裡的展覽」兩部分。 有關展覽研究的前置思考 首先是對展覽史研究的背景閱讀,以 Jérôme Glicenstein(格利松. 史坦)〈策展人的創生──當代藝術的波動〉一文呈現展覽書寫和 策展人的歷史沿革,以及展覽史與藝術史之間互為對應的研究及書 寫立場;而林志明的〈法國藝評中的文學傳統〉,則溯源 18 世紀藝 術評論的起源,觀察這項因展覽而衍生的書寫文化。 臺灣近代藝術史裡的展覽 延續背景知識的理解,並將焦點回歸臺灣,透過十篇對不同時代 藝術展覽的討論,所包含的歷史軸線從日治時期一路推進至 1990 年 代,以年代累進的方式,呈現藝術展覽這項文化機制,在臺灣近百 年的發展樣貌,以及其所內含的時代文化及意義。 一)日治時期 白適銘所撰〈臺灣美術展覽小史─兼論「國民美意識」之形塑〉, 以宏觀視野檢視展覽作為反映社會思維的視覺呈現,自日治時期至 1990 年代之間的美學意識變化。而蕭瓊瑞的〈臺、府展記事本末(附 史論)〉,則專注於日治時期開啟臺灣美術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機制 ─「臺灣美術展覽會」和「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的細節整理。 (二)1950 至 1960 年代 延續對展覽機制的統計評析,黃冬富的文章〈省展的角色變革 及其因素析探〉以戰後「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為觀察對象,分 析其作為延續臺、府展的藝術評價機制,在戰後藝壇中地位變革的 起伏原因;高千惠的文章〈歷史背影看當代的身形──史博館 / 極端 新派 / 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三角關係〉,則探討展覽的功能性,分析 1950 年代國立歷史博物館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時代文化任務。 (三)1970 年代 面對 1970 年代臺灣鄉土文化熱潮,藝壇的回應是所謂「素人藝 術家」的崛起,林振莖〈展覽.場域─回看朱銘 1970 年代的藝術 現場〉一文,便是透過展覽史的面向,跳脫過去常以藝術家生平或 作品風格為主軸的研究視角,理解朱銘在 1970 年代中期崛起的時代 因素。 (四)1980 年代之後 1980 年代開始一連串的西方文化機制的輸入及接納,臺灣藝壇 在主體性的辯證上經歷了思考反省的對抗和適應時期。高愷珮〈多 重藝術語境的交織:重探「異度空間」與「超度空間」的歷史意涵〉, 以 1980 年代「異度空間」與「超度空間」兩個展覽,指出因不同時 空語境對藝術創作的不同需求,所造成的立場反轉的評價情形;延 續對主體性的反思議題,陳曼華的文章〈想像的臺灣當代藝術─從 北美館「新展望展」到「臺北雙年展」的查考〉,則以 2004 年臺北 雙年展的策展人抗議事件,論述臺灣藝術的運行方式,在導入西方 機制後所造成的影響與再形塑的過程。 關於策展概念的討論,蔣伯欣〈諸眾之眼─策展機器再批判〉 討論 1990 年代以降至 2000 年初期,策展機制在臺灣藝術領域的演化 進程;而林宏璋的〈臺灣館作為一個展演機制〉,則專論威尼斯雙 年展的參與模式,以展覽作為一個宣傳臺灣文化的途徑,我們如何 運作?以及可以麼運作? 黃海鳴的文章〈可遇不可求的共振機會?─談藝術介入空間啟 動複雜關係與改變〉,則談論解嚴前後臺灣政治及社會局勢,對於 藝術展覽自舊體制解放、追求自由開放的鼓勵,如何逐步演化成後 續替代空間興起的發展步履。 除了上述文章,本書同時收錄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前館長倪再沁撰 寫之1998年〈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以臺灣觀點〉、1999年〈從「發 現亞洲藝術新航線」出發─「亞洲美術策展人會議」序〉,作為國 立臺灣美術館在參與臺灣展覽機制的演進變化中,立場表述的時代 見證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策展,展覽研究,臺灣藝術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35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發展組 姓名:林振莖 電話:04-23723552-343 地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