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809
:::
臺灣攝影家:關曉榮

臺灣攝影家:關曉榮

  • 統一編號GPN:1010901500
  • 出版日期:2020/11
  • 作/編/譯者:沈柏逸馬國安撰文
  • 語言:中文
  • 頁數:207
  • 裝訂:精裝
  • ISBN/ISSN:9789865321536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 開數:27.1 x 21.5 公分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980
書籍介紹

沈柏逸專文〈左派影像的肉身──論關曉榮的攝影實踐〉從關曉榮偏好「醜而真實的風景」談起,早在就讀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時期,關曉榮便感受到攝影有別於繪畫的穿透力,《八尺門》系列是他另類的攝影實踐,《蘭嶼報告》是他知識解放的戰鬥;雖然不合時宜,攝影家持續以肉身實踐其目標。馬國安專文〈關曉榮的「人間」之旅──報導攝影及八〇年代的攝影文化風潮〉從《人間》雜誌與時代背景切入,探討1980年代的臺灣攝影文化;這段期間,關曉榮在雜誌發表〈蘭嶼紀事〉專題報導,見證了紀實攝影在臺灣的重要一頁。
收錄早期攝影作品、《八尺門》、《蘭嶼報告─反核》、《蘭嶼報告─造舟》等系列創作,分編於「散文與攝影」、「沉浸的田野調查」、「影像與知識構成」三大章。攝影家在訪談中講述了學生時代的藝文啟蒙,以及個人對現實主義的關注,更強調在報導攝影的實踐中,掌握背景知識的重要性;透過對攝影倫理的不斷反思,關曉榮的生命中,仍不斷環繞著理想主義的回音。

目次

4部長序
6館長序
8攝影家序:關曉榮
12左派影像的肉身
22關曉榮「人間」之旅
42左品
144口述訪談
168傳記式年表
196圖版索引
202附錄:女兒的胞衣
207 參考書目

編/著/譯者簡介

沈柏逸
藝術評論與影像研究人。關注當代藝術、視覺文化與攝影理論研究,文章散見藝術媒體《今藝術》、《藝術觀點ACT》、網路媒體《報導者》,同時經營個人評論部落格《取捨間》。曾參與《攝影專訪輯》的採訪編輯。長期與Lightbox攝影圖書室合作,包括Photo Talks攝影分享會主題企劃,以及策劃攝影書展「攝影書作為表演」(2018)。
馬國安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博士。曾參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擔任田野資料蒐集、訪談與研究者。研究專長為近代東亞圖像史,目前專注歷史圖像的數位人文學研究,著有《臺灣攝影家:彭瑞麟》(2018)、《臺灣攝影家:劉安明》(2019),作品散見「意象台灣」資料庫、「故事」網站。現任教於紐約大學上海分校。

序言/導讀

攝影,是傳承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臺灣攝影的風貌多變,沿著歷史的更迭,如透鏡折射出繽紛且多貌的創作樣態。攝影家留下的片刻與瞬間轉眼成為凝聚在臺灣土地生活的每個人心中珍貴且共享的資產。 文化部自104年以來,推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將搶救及保存攝影資產視為重要的文化工程,透過全國攝影資產及資源之保存、修復、典藏、口述記錄、出版、藏品調查研究等工作項目,致力奠定臺灣攝影作品及史料研究、典藏、推廣之基礎,以擴大資產應用範疇及價值,並構築臺灣攝影文化之主體性。 《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是本計畫執行的重點項目之一,自105年以來陸續策劃並編印出版,至今已完成四輯共21冊。此套叢書以不同世代的臺灣傑出攝影家為主角,透過豐富的影像內容及詮釋書寫,闡述他們的創作實踐歷程,記寫臺灣社會豐富且深刻的時代面貌,在體現攝影家獨特的見解之外,更豐富了臺灣文化內涵與人民記憶。 歲月流轉,時空交替,影像卻能恆久留存,印記歷史的瞬息變遷及時代精神。攝影家以作品表述自身,不僅彰顯他們敏銳的所思所見及自成一格的美學主張,影像內容所折射的表現風格、問題意識與關懷視角,亦提供了攝影如何與文化社會互動對話、與時代思潮回想共鳴的豐富線索。期藉由《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的影像脈絡,呈現臺灣文化及社會發展的珍貴記憶與土地認同。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攝影,攝影家,臺灣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07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發展組 姓名:吳欣潔 電話:04-23723552-351 地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