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56
:::
賴永祥文集. 第五冊, 歷史篇. I

賴永祥文集. 第五冊, 歷史篇. I

  • 統一編號GPN:1010901613
  • 出版日期:2020/10
  • 作/編/譯者:賴永祥著
  • 語言:中文
  • 頁數:406
  • 裝訂:精裝
書籍介紹

賴永祥為知名臺灣教會史與圖書館學之學者,同時也是長老教會長老。其生長背景、人際交往、學術歷程與個人關懷,不僅與長老教會有密切關連,更是臺灣近代社會發展史的重要縮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重視賴長老於臺灣史的鑽研,尤其是涉外關係領域的學術傳承,將其著述重新整理、出版,讓世人共享研究成果,也向其致敬。賴永祥文集「歷史篇」第5冊以「臺灣史研究文集」為主題,收錄賴永祥有關臺灣歷史論文之譯著、簡述,共13篇,以及2份研究書目編為附錄。內容偏重於涉外關係史事,是賴永祥從事研究之初步讀書記錄;大部分曾刊載於《臺灣文獻》、《臺北文物》、《臺北縣文獻叢輯》、《南瀛文獻》、《臺灣風物》、《新思潮》等。內容從流求論爭談起,引介翻譯1950年代中村孝志教授4篇關於探金、宣教事務、番語文獻等荷西檔案的研究成果,鳥瞰西方關於早期臺灣歷史的重要史事;並譯介達飛聲關於臺灣開放對外貿易的篇章以及1854年伯理艦隊關於北臺灣的調查報告,討論開埠前後的涉外事件;最後則以基督教的傳教經過來觀察教會活動對臺灣的現代化所扮演的角色。

目次

導讀 : 賴永祥先生的臺灣史研究及其史學
導讀 : 賴永祥先生與早期臺灣史研究
I : 古代之臺灣
II : 近代臺灣史要
III : 十七世紀荷人勘查臺灣金礦紀實
IV : 荷蘭人對臺灣原住民的教化
V : 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
VI : 菲督施爾瓦之雞籠佔領報告
VII : 臺英通商的最早一個建議
VIII: 郭懷一驅荷革命的一記錄
IX : 康熙二年荷蘭來華艦隊之任務
X : 淡水開港與設關始末
XI : 咸豐四年美國艦隊訪臺記
XII : 臺灣開埠前後之涉外事件
XIII : 基督教的傳播與臺灣的現代化
附錄一 : 研究隋代流求是否臺灣之書目
附錄二 : 戰後日本刊行有關臺灣歷史、民族、考古論文要目

編/著/譯者簡介

著者:賴永祥 John Yung-hsiang Lai (Lōa Éng-siông)
導 讀: 翁佳音、林偉盛

序言/導讀

賴永祥先生的臺灣史研究及其史學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裡我想以教會人(平信徒)身分,兼用非學術界「清教徒(亦即過份講究論文格式的學者)」的立場來漫說賴長老,或者是「獻醜」一下在賴長老面前講些話,聊作晚輩的獻詞。 上個世紀 70 年代中後期,臺灣基督教長老會更加公開被中國國民黨政府(Nationalist, KMT)視為異端,甚至還被親中國的「知識份子 intelligentsia」視為帝國主義、「反民族」與「反華」陣營。出身「傳統」基督徒家庭並且身為長老會青年團契的我(們)不得不被迫自我歷史意識覺醒,努力檢討基督徒是否如正統中國近現代史所描述的,只是西方帝國主義的功狗?我因此也以教會史研究作為召喚,作為自我 Identify,因而勤於收集教會紀念冊等文獻。後來在《教會公報》上看到賴長老蒐集很多,自愧不如人在美國的他,我轉折走向另外一種事工呼召。我由這種立場覺醒而關注臺灣教會史研讀的成長過程中,一直覺得賴長老的足跡,真的值得我們後來者駐足一看、一思,以及效法。 一、日本時代以後 戰後臺灣史研究,尤其是所謂「臺灣早期史」的先驅者中,賴長老的業績可能被一般人,甚至是學術界所忽略者。一方面,這反映了上世紀 8、90年代歷史研究多少有些「再」斷層,致使青壯研究者的認識多被文化、媒體界報導帶著走,太過於集中讚賞少數幾位學者。臺灣史,或臺灣教會史本身的「歷史 Historiography」,我們應該花多一點時間去關注被忽略的研究者,以及他們的貢獻。其中一位,就是賴長老,與他的業績。 或許賴長老可能因擔任臺大圖書館主管之職,在戰後初期歷史論述「再造」過程中,得地利之便,能將日本殖民時代的「府中(總督府等高層機構)」文獻介紹到尋常百姓家。然而,如果僅從如此觀察,可能會忽略賴長老的深層學術貢獻,與值得我們後輩仿效的一面。賴長老的著作中,有《臺灣史研究—初集》(臺北:作者出版,1970),他謙稱是「從事研究之初步讀書記錄」,但這個讀書記錄,在今天仍然有他的價值。 賴長老作為臺大圖書館的主管,接收、編目錄是職內事,但他卻在職份外邊讀邊譯介非漢語的史料與名著,在漢籍文獻研究之外另闖一片天。戰後,繼續從事臺灣史材料的整理、譯介的研究者中,賴長老絕對是屬於代表人物之一。其中包括「琉球史料」、鄭成功、荷西英文獻,乃至是基督教與現代化等課題的文獻。賴長老與他人合譯的外文文獻或論文,不單只直接翻譯,仍有加工作業。例如,他們譯介的郭懷一事件,雖然主要是從 Ogilby 的《東印度公司遣使中國記》英譯文而來,但仍然對照 F. Valentijn 的《新舊東印度公司志》、F. Coyett《被遺誤的臺灣》,進而還比對清代方志的紀錄、加註。這種古典學術的書誌學、迻譯與註解之基礎作業,似乎在 90 年代臺灣史研究成為「顯學」後,不再那麼被注意,一般人反而一直被新興、使用所謂「古荷蘭文」的學者專家的「新學術」論文所吸引。 這難免讓我又想到,多年前學術界流行「田野調查」,或宣揚要用「第一手史料」、「原檔」的風潮。彷彿用原檔、外出田野調查,如此所寫出的中英文論文才高尚、才具有創見,才能在學術界博得美名。但我不得不說,不少新式論文所提的問題與「新發現」,其實在以前的文獻,如上舉的歐語書籍多少已提到。這就是我佩服賴長老的原因之一,也更加切身體會他的精神。歷史家的本分,還是回到文獻解題與解釋為第一要義。 所以當下我(們)的回應:編輯賴長老的文集,希望文集早日問世。底下, 我還是再重複講一下下列意見: 二、現代與古典之間 這裡不談戰前、戰後臺灣史研究如何形成,以及中國,或我們國內各黨派在臺灣史 Discourse 上如何角力、再造與壟斷。像我(們)這樣很多方面不是「正統臺灣史」訓練出身的臺灣史研究者,在窮於發表現代學術規矩的論文時,不免更加懷念戰後初期包括賴長老在內的所謂「文獻耆老」之古典作業,是何其有必要。 賴長老上述的書誌學、目錄學,以及考證,史事串聯的「舊方法」,反而能讓臺灣歷史影像更清晰。例如教會史,很多人物、事件,都被他長期收集史料、細讀,慢慢串連起來,也由於他的綿密謹慎串連,讓我們更加瞭解臺灣基督徒在歷史中的「團契」。同樣道理,近代初期(16-18 世紀)臺灣史(即一般人所說的「早期臺灣史」)也可以如此做,臺灣的「團契」會因而浮出。先完成這種基礎作業,再理論推演亦不遲。可惜,現代學術體制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古典學問方法。也因此,賴長老以前的業績更彌足珍貴。 三、教會與歷史 無論如何,臺灣基督教會史(包括新舊教)是臺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是今天在座或無緣出席的有志者今後共同課題。如果說賴長老的多卷《教會史話》,是由盧俊義牧師促成;那麼,我或我們的後來有志於研究臺灣教會史者,應該是受到徐謙信老牧師與賴長老的敦促而產生。 文短無法長敘,這裡以一老少文章對話當結尾。十幾年前我與謙信公牧師「臺灣第一所神學院」的辯論,提到我們「毛頭小子」會踵續他們,會仿效他們繼續為「人世旅途中間站」留下足跡。2、30 年來被歸類近代初期史研究者的我,向賴長老報告說:臺灣的歷史,很奧秘,是從倭寇開始,也從基督教開始。當時被中國正史罵為海賊、非法的領袖,如顏思齊(Pedro China)、鄭芝龍(Nicolas)、李旦(Andrea),是基督徒。 主內肢體:翁佳音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 賴永祥,教會,歷史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0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組 姓名:A25000200E00 電話:06-3568889-2405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1段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