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目次
10 部長序
12 館長序
14 作品圖版
136 作品圖說
145 策展專文
225 Curatorial Essay
編/著/譯者簡介
蔡昭儀
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發展組組長、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召集人
蔡昭儀曾任職於私人美術館及畫廊,累積相當的專業工作經驗後出國留學,負笈美國攻讀碩士期間,於紐約現代美術館實習。1999年進入國立臺灣美術館工作,歷任副編審、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展覽組組長。
其為國美館「亞洲藝術雙年展」創展策展人,策劃過兩屆亞洲藝術雙年展(2007、2009),其為國美館策劃的多項臺灣當代藝術主題展,曾赴捷克、韓國、中國等地展出。
序言/導讀
臺灣擁有豐厚且多元的文化與藝術資產,文化部致力於透過對歷史的梳理、國際藝術脈動的引介,激盪出更為多樣且璀璨的藝術發展,並以此作為臺灣藝術對外發生、與世界互動的管道。其中,攝影被引進臺灣逾一世紀,已成為一項擁有眾多人才和無數雋品的藝術類種,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資產。攝影史的發展,折射出臺灣在吸納西方藝術形式後,孕育轉化出在地的藝術語彙,以此思考與表達自身。同時,攝影作品蘊含的紀錄與寫實特質,已集相機的普及性,使其成為各種藝術類別中,最貼近人類生活,激發人性情感的媒介與創作途徑,並呈現時代與社會的脈動。
文化部自104年起推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旨在為臺灣攝影構築更為清晰的歷史脈絡,並深化本土影像文化的內涵;冀望向內的挖掘,向外展翅的基礎。甫成立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不僅展示本地攝影史與影像文化發展之成果,更是一處以藝術為核心,讓國內外優秀的創作者和專業人士在此匯聚的場域。在此,我們不僅相互觀摹交流,更期待經由現在與過去、臺灣與世界之間持續不斷的對話,創造獨特的臺灣攝影文化發展。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於試營運期推出的第一檔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知名影像學者David Campany所策劃。此展揭櫫攝影從科學技術蛻變成為藝術之歷程,呈現攝影史上多位重要創作者的作品,觀察期如何探索攝影的藝術性以及反映當代議題的能力。西方社會對攝影的歷史回顧非純粹之外來觀點,而是一面供我們內觀的鏡子,使臺灣攝影與影像藝術所承載的本土內涵與主體意識更發清晰。期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成立,能夠構築一個以攝影為核心,並且由文化交流所串連起的國際網絡,堅實臺灣在全球文化生產和知識體系的地位。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A Handful of Dust: from the Cosmic to the Domestic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攝影、藝術、 影像研究、攝影史、藝術史、展覽專輯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8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家攝影博物館籌備小組
姓名:吳孟真
電話:04-23723552-346
地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