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268
:::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宗教與啟蒙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宗教與啟蒙

  • 統一編號GPN:1010902304
  • 出版日期:2020/12
  • 作/編/譯者:黃冠閔呂政倚 主編
  • 語言:中文
  • 頁數:381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5432706
  • 出版單位:中央研究院
  • 開數:A5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350

書籍介紹

本書所收文章即為2015年11月27日「宗教與啟蒙」及2017年10月2-3日「近代啟蒙脈絡下的思想論爭」學術會議文章所彙整而編成。本書集中於啟蒙的議題上,對於現代性在歐洲啟蒙與東亞、跨宗教的處境多有著墨。啟蒙既是一個現代性的指標,卻也是傳統文化或政治體制面臨現代性衝擊挑戰時所點燃的戰火。從啟蒙在歐洲脈絡所引發的種種爭議,到跨越邊界、散佈到其他地域時所引發的效果,都是檢視現代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目次

目 次
導 言 ................................................... 黃冠閔、呂政倚 1
啟蒙與啟示:
泛神論爭議中的斯賓諾莎 ................................... 黃冠閔 11
奧斯維辛之後的耶路撒冷:從孟德爾頌
到列維納斯的猶太政治神學路徑 ........................ 鄧元尉 51
尼采《反基督》對基督教的批評 ........................ 孫雲平 97
當代穆斯林思想家對歐洲啟蒙思想的批判:
以Sayyid Qutb 與Seyyed Hossein Nasr 為例 ...... 蔡源林 137
概念的旅行:
「啟蒙運動」在東亞的語義變遷 ........................ 陳建守 211
近代日本的「文明」論
與「宗教」概念的近代化建構 ........................... 陳瑋芬 263
儒學與日本現代性
──丸山真男論江戶儒學 .................................... 藍弘岳 295
近現代宗教論述的展開──宗教之政治性
(Politics)與詩性(Poetics)再考 ................ 深澤英隆 351

編/著/譯者簡介

黃冠閔簡介
我的求學經歷雖然有些轉折,但也都在學院中度過,並無精彩聲息。少年時曾經希望投入基礎科學研究,對物理學極感興趣,但仍舊關心文化命運,及至涉獵哲學與人文科學典籍稍多後,毅然決定轉讀哲學。嗣後便專心於西方哲學的鑽研,博士期間於西歐法國巴黎求學,俾求觀學問之廣大,略見薰陶之功。
取得學位回國後任教於華梵大學哲學系,遊身山色雲靄,六年間與哲學同道切磋,亦時時與年輕學子相處,學習教學相長之道。
進入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後,則投注心力於異文化之間語言、概念、思想經驗的交織與回應,在概念澄清、脈絡接引與論題形塑上思考哲學與文化的課題。
研究主軸大致可以概括在「主體性」與「想像」的兩個論題上。
就「主體」或「主體性」概念而言,一方面是承接自碩士、博士期間的謝林研究而來,謝林作為哲學史的一個樞紐,既可上探現代哲學笛卡爾、康德的體系史軸線,也可下接海德格的形上學批判與後海德格的法國當代思想群像,如梅洛龐蒂、傅科、德希達等,這一個論題涉及當代哲學論述如何批判地繼承哲學體制並轉化出不同議題、創造新議題。
另一方面,「想像」問題也有其在謝林哲學與德國觀念論上的根源,但同時也具備活潑的現象學跟詮釋學意含,我對於理出此一問題的西方思想脈絡深感興趣,同時在「想像形上學」的概念網絡中接合美學與形上學,並進行有關當代法國哲學家巴修拉(Gaston Bachelard)的一系列研究計畫。
如今的研究方向,是在想像的問題上延伸,在倫理意象上,研究倫理論述或實踐中意象與想像的作用,在一般性的層面上說,則是探究藝術與道德的關係。在同樣是想像的研究方向上,則以場所、地方為一個研究的關注焦點,探究人的場所經驗如何安排佈置想像機制,同時想像力又如何重新建構不同的場所論述。在此一主題下,身體、自然、居所、文化條件、價值要求等等交織在一起而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被審視。
呂政倚簡介
呂政倚先生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曾任職本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韓國儒學與當代新儒學。目前關注於中韓儒學的比較研究,試圖通過韓國朝鮮末期的論爭主題(特別是湖洛論爭的二大主題:人性、物性同異之辨、未發氣質之性有無之辨)的梳理與分判,吸收朝鮮末期朱子學者的研究成果,擴大宋明理學研究的視域、開拓新的論題,並為當代的宋明理學詮釋與探究提供來自韓儒的觀點。

序言/導讀

導 言 黃冠閔、呂政倚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比較哲學研究室執行主題 計畫「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2015 年2 月-2017 年12 月),於三年間舉辦多場學術研討會。本書所收文章 即為2015 年11 月27 日「宗教與啟蒙」及2017 年10 月 2-3 日「近代啟蒙脈絡下的思想論爭」學術會議文章所彙 整而編成。 本書集中於啟蒙的議題上,對於現代性在歐洲啟蒙與 東亞、跨宗教的處境多有著墨。啟蒙既是一個現代性的指 標,卻也是傳統文化或政治體制面臨現代性衝擊挑戰時所 點燃的戰火。從啟蒙在歐洲脈絡所引發的種種爭議,到跨 越邊界、散佈到其他地域時所引發的效果,都是檢視現代 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核心的爭議正是環繞著信仰與價值, 啟蒙的理性精神衝擊了傳統的價值體系,根據宗教傳統所 形成的信仰生活往往強調理性層面上的精神性(靈性)層 面。即使以理性與精神性為對立兩造,不免也見到企圖調 和的嘗試。在神學政治學脈絡下,與宗教同構的政治體系 也受到衝擊,現代性爭議同時也有其政治效應。然而,當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2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宗教與啟蒙 啟蒙隨著地域擴散時,其面目未必是單一的,啟蒙理性衝 擊著歐洲以外的價值體系時,也往往以文明化的藉口遂行 帝國主義的殖民擴張企圖,這使得啟蒙理性被視為征服者 的幫兇。跨越了某些邊境時,原本從宗教政治的壓迫下所 掙脫的啟蒙理性轉身變成壓迫其他政治宗教體系的強制 者。啟蒙所訴諸的自由解放逆轉為新的奴役桎梏,於是在 跨越地域、跨越時代後,鋪陳出一種啟蒙的辯證歷程。 若以地震為比喻,書中所收八篇文章大致可視為從震 央往外部擴散的分佈。前四篇以一神論脈絡為核心,考察 了基督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在面對啟蒙時所引發的震 盪效應。後四篇則是擴大了宗教的意涵,考慮啟蒙與宗教 在東亞的不同效應。 在歐洲啟蒙時代便已經引發的泛神論爭議,便是其中 的一個代表,以斯賓諾莎的泛神論為靶,卻是在哲學討論 的同時,迸發出基督宗教和猶太教、教會權力和世俗王權 之間的緊張關係。從孟德爾頌所處的啟蒙時代走到列維納 斯所處的二十世紀,猶太哲學家所面對的宗教政治處境更 是在曲折中透顯著問題的糾結,尋求倫理的自由和正義仍 舊是當代的關鍵議題。尼采雖非啟蒙時代的人物,但他對 基督宗教的嚴厲批判,可以視為一個既具哲學創造又具宗 教解構的自由思想力量,卻完全溢出啟蒙理性的格局,反 倒是站在生命不受理性框限的立場倒轉啟蒙的要求。伊斯 蘭思想家對歐洲啟蒙的批判一方面是基於精神性(靈性) 的立場,一方面也具有反殖民的意味;並且也展示了啟蒙 思想跨出歐洲後所產生的回擊。宗教信仰與政治的結合藉 著靈性生活的要求,展開對西方文明的批判。 將目光轉至東亞,從翻譯過程來看,啟蒙、宗教、文 明作為專有詞彙進入東亞,便是現代性在語言建制上所造 成的歷史效應。概念的翻譯在歷史中擺盪,反映著對新語 詞背後的價值體系有不同的吸收或迎拒態度。在日本、中 國的日語化、漢語化歷程也反映著文明遭遇的交錯事態, 引發的政治效果更是以多元化方式展開。當啟蒙被理解為 文明開化時,國家體制如何容納宗教?又是何種宗教被視 為優先?這些內部意義分歧化的展開,呈現在十九世紀末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脈絡中,也重塑了對宗教的理解。在政 治與宗教的綜合表現上,江戶儒學也經歷了日本現代性轉 折的衝擊。平行於歐洲從中古世紀的自然法論轉到啟蒙時 代的自然權利論,丸山真男以現代性為軸線剖析了日本長 時程的「近代超克」,儒教的政治性更形凸顯。進入當代 之後,現代性批判所衍生的後現代思潮也重新塑造出宗教 批判的不同樣態,對於世俗化文明的不滿也必須面對後世 俗時代的危機。宗教論述內部的張力始終存在,如何理解 宗教的概念框架同時面臨解構的重整。 本書所收八篇文章大致呈現出此兩個方面的思考,但 也只反映出複雜問題的一環。以下簡述各篇大旨: 黃冠閔〈啟蒙與啟示:泛神論爭議中的斯賓諾莎〉一 文探究在啟蒙時期雅可比與孟德爾頌間所發生的泛神論爭 議,此爭議呈現了信仰與理性對立或尋求折衷的脈絡。雅 可比反啟蒙、堅信理性與信仰不可能調和,而孟德爾頌站 在啟蒙立場、致力尋求理性與信仰之折衷平衡,泛神論論 戰並非單純的哲學論戰,同時糾纏入論戰雙方在神學政治 學上的衝突。論戰由雅可比點燃,他稱孟德爾頌的好友萊 4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宗教與啟蒙 辛(柏林啟蒙運動的領袖)是一位「斯賓諾莎主義者」, 挑戰孟德爾頌同時身為理性主義者與猶太教徒所持的理性 宗教之理念。在立場釐定上,分別涉及萊辛與泛神論的關 係、雅可比對斯賓諾莎的理解、孟德爾頌對斯賓諾莎的理 解這三個層面,並考慮泛神論、斯賓諾莎主義、決定論、 宿命論、無神論之間的關係。泛神論爭議的間接效應是引 發了斯賓諾莎的復興,而當代對此一論戰的評估也需要重 新思考啟蒙概念的當代意義。 鄧元尉〈奧斯維辛之後的耶路撒冷:從孟德爾頌到列 維納斯的猶太政治神學路徑〉一文集中在德國哲學家孟德 爾頌與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上,探索猶太倫理的政治神學 意涵。作者指出猶太政治神學的基本特質在於倫理與政治 的結合及張力,猶太思想家的重要任務則是具體的政治處 境中重提與化解這份張力。由於孟德爾頌與列維納斯所面 對的時代處境和政治壓力並不相同,因此他們有不同的政 治神學任務。孟德爾頌要面對猶太啟蒙運動與解放所帶來 的新課題「公共性」, 這是猶太現代性的重要成分, 其 《耶路撒冷:或論宗教權力與猶太教》正是猶太哲學之現 代性進程的重要里程碑。面對後大屠殺時代,猶太現代性 進程中斷、以色列建國而將猶太現代性帶往錫安主義 (Zionism)的方向,列維納斯的課題在幫助二戰後的猶 太人重新面對世界,特別在以色列建國後反思一個猶太國 家的意義。列維納斯對《耶路撒冷》的詮釋處理孟德爾頌 所代表的猶太現代性及歷史意義,認為此書最重要之處在 於預示了猶太教與非猶太世界的「共生」, 賦予當代意 義。 孫雲平〈尼采《反基督》對基督教的批評〉一文以尼 采對基督教批判的集大成之作《反基督》為論述的核心。 作者指出尼采從第一本著作《悲劇的誕生》開始,便已將 基督視為生命敵對者,甚至尼采對於道德、宗教、科學、 藝術、政治、教育、哲學的批判,其最終的箭靶似乎都離 不開基督教。這是因為基督教恰好是尼采所欲顛覆之價值 的集大成者;因此,了解尼采對於基督教的批評,也似乎 成了認識尼采哲學的關鍵進路。《反基督》正是尼采對基 督教近乎系統性批判的作品,可謂其終生哲學寫作的問題 意識:「重估一切價值」之總結,是其哲學的蓋棺論定之 作。作者從六個角度論述尼采《反基督》中對基督教的批 判:(1)對於信仰本質的批判、(2)對於上帝觀的批判、 ( 3) 對於基督論的批判、( 4) 對於《聖經》的批判、 (5)對於人性觀的批判、(6)對於終末論的批判。最後 於文末藉海德格、芬克的理解指出尼采批判基督教的意義 在於真實生命的實踐,而將尼采與基督教衝突之是非開 放給讀者評判。 蔡源林〈當代穆斯林思想家對歐洲啟蒙思想的批判: 以Sayyid Qutb 與Seyyed Hossein Nasr 為例〉一文指出目 前學界最孰悉的兩個現代性論述的版本:歐洲十八世紀的 啟蒙論述,與中國二十世紀的五四論述,其實相較於全球 其他文明所建構的現代性論述是兩個歷史特例。作者以當 代最具影響力的兩位穆斯林思想家Qutb 與Nasr 對西方現 代性的批判作為論述的核心。Qutb 與Nasr 皆從伊斯蘭的 靈性傳統出發,批判具有世俗主義、物質主義、人本主 義、科學主義等特性的西方現代性,反對全盤西化的政 6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宗教與啟蒙 策,同時也反思伊斯蘭傳統的停滯與保守,企圖以重構伊 斯蘭傳統來化解西方現代性對穆斯林社會的負面衝擊。不 過,相對於Qutb 幾乎全盤否定西方現代性,Nasr 則至少 對西方古典傳統採取正面態度,並樂於和堅持西方靈性傳 統的學者攜手合作,也積極與其他東方靈性傳統對話, Nasr 甚至曾與當代新儒家學者劉述先直接交鋒,雙方開 啟了伊斯蘭與現儒家傳統對話之第一步。 陳建守〈概念的旅行:「啟蒙運動」在東亞的語義變 遷〉一文試圖將「啟蒙運動」從歐洲中心論的視角移開, 思考作為概念的「啟蒙運動」在全球史中的涵義。作者這 一企圖,在方法論上受到英國史家波特與威瑟斯的啟發。 波特將啟蒙運動的研究置於法國以外的其他國族脈絡底 下,成為複數的啟蒙運動;威瑟斯則不強調啟蒙運動的國 族特徵之重要性,而措意於啟蒙運動如何置放於地理學的 脈絡之中。從這個方法論意識出發,作者提出以全球史作 為重新思考「啟蒙運動」的時空向度,認為「啟蒙運動」 可以是概念交換和交織的歷史、翻譯和引用的歷史、以及 共同生產知識的歷史。在這個全球史的視域下,作者將討 論的重點置於近代的東亞,探究作為概念的「啟蒙運動」 如何經由日本的轉介,在近代中國的歷史脈絡中生成與轉 譯的過程。 陳瑋芬〈近代日本的「文明」論與「宗教」概念的近 代化建構〉一文分析日本近代性的「文明=civilization」、 「宗教=religion」譯語的成立,並考察「宗教」概念受 「文明」概念刺激,在論爭中重構的過程。作者指出安政 五年(1858)美國與日本簽定的「修好通商條約」第八 條,西語“religion”一詞正式現身於日本文獻,被翻譯成 「宗法」、「宗旨」。此後隨著日本不斷與西洋諸國簽訂條 約,以及知識分子在《明六雜誌》等啟蒙性質的刊物之討 論,“religion”概念最終在明治十年(1877)前後定譯為 「宗教」。福澤諭吉1875 年出版的《文明論之概略》除了 確立「文明= civilization 」的對譯型態外, 也反思 “religion”與「文明」概念間的矛盾。他的論點隨著「宗 教=religion」、「文明=civilization」概念的近代性重構, 成為討論「宗教之文明性」的基礎。明治十年後半更出現 「科學」與「宗教」、「國家」與「宗教」的兩組對立思 維,令「宗教」與「文明」的辯證延續下去。最後,作者 認為相關概念與論述在思想論爭中進行的「脈絡性轉 換」,是東亞思想論爭中值得持續關注的課題。 藍弘岳〈儒學與日本現代性――丸山真男論江戶儒 學〉一文通過收錄丸山真男二戰時期論文的《日本政治思 想史研究》,以及二戰後1960 年代的上課講義中《丸山眞 男講義錄》第6、7 冊,探究他對江戶儒學與日本現代性 問題前、後期的思考。作者指出丸山真男在二戰時期的問 題意識在對抗「近代超克」論與其背後的極權主義思潮。順 此問題意識,一方面,丸山真男企圖尋求並重新發揚日本思想 史中内在的現代性思想來抵抗現實。在此背景下,分別代表著 「近代」在日本的萌芽與發展的荻生徂徠與福澤諭吉,成為丸 山真男日本思想史論中的兩大英雄,儘管兩者的思想發展最終 都以挫折收場。另一方面,他也批判「近代超克」論所美化的 以朱子學所代表的「東洋精神」,說明「近代意識」發展的挫 折。二戰結束1950 年代後的丸山真男開始從「文化接觸」視 8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宗教與啟蒙 角來理解日本思想史,他已不再論及徂徠學與「近代」的 問題,而是轉向思考儒學日本化的問題,故而其後期的儒 學論述中,討論儒學與現代性。朱子學自然法的内容是 「天道」、「天理」,具有普遍主義的思想要素,有助於理 解近代西方的主權國家平等理念。在這個觀點下,丸山真 男對朱子學較持正面評價;不過,丸山也認為,明治以後來 自西方的概念裝置已取代儒學,成為知識人理解世界的概念工 具,儒學中普遍主義的契機已逐漸喪失,而融合入日本原型思 惟樣式中,漸漸地特殊主義化。最後,作者延伸至丸山真男晚 期的二位學生平石直昭、渡邊浩,以及溝口雄三,以闡釋丸山 真男前後期思想如何被日本學界接受、繼承與批判;丸山真男 對江戶儒學與日本現代性的思考,若進一步與殷海光、林毓 生、張佛泉等人的論述相比較,當有助於推進學者對於儒學 與現代性問題的理解。 深澤英隆〈近現代宗教論述的展開――宗教之政治性 (Politics)與詩性(Poetics)再考〉一文,是作者繼2006 年《啓蒙と霊性:近代宗教言説の生成と変容》一書後, 再次考察思想界關於宗教論爭之作。他試圖通過宗教論爭 涵蓋的範圍及演變的軌跡,勾勒當代宗教論爭的樣貌。為 此,作者提出一個考察的標準,即將宗教論述中具有反省 力的思考模式視為「最前線」的論述。他在此文即考察自 啟蒙時期起,各個時代「最前線」的宗教論述,觀察其演 變。啟蒙時代站在最前線進行宗教論述的是知識分子如伏 爾泰、狄德羅、盧梭、托蘭德……等,其問題意識主要針 對宗教進行批判,除了批判教會的實踐性及政治性,也重 新質疑宗教的「真理」是什麼。啟蒙時代晚期的代表則是 休姆、康德、費爾巴哈等,宗教論述的焦點由「神」轉為 「宗教」,批判的矛頭由教義的真理性,轉向宗教造成人的 異化。到了二十世紀「後形上學」時代,作者以為宗教論 述中最重要的問題有二:一是當所有的真偽論都來到「終 局」,該如何對宗教的意識形態效用,提出有創意的政治 性問題?二是如何針對宗教的思想性與實踐的可能性,進 行具備想像力的詩性再現?在這個時期理察•羅蒂、卡普 托的論述可為代表。現在則又面臨「後世俗」的思潮,具 代表性的哲學家為哈伯馬斯,其宗教論的核心議題,就是 處於「後世俗」的年代,宗教的存在感大增,那麼宗教該 如何進入公共領域、與政治決策之間又該如何互動的問 題。作者也在宗教論述的脈絡下,針對哈伯馬斯與理察• 羅蒂在「翻譯」問題上的看法進行了比較。最後作者指出 在「後世俗」的今日,宗教樣貌將會發生怎樣的變遷,還 難以定論。 宗教與啟蒙的問題並未過時,回顧此一帶有歷史效應 的爭議性問題,有助於形成一些自我理解,不論是在理解 歐洲的脈絡或是在理解東亞的脈絡都深具意義。啟蒙有一 世界性的意涵,挾帶著現代性的衝擊力量,重組了近三百 年來的人類文明面貌,但同時形成了啟蒙專屬的問題設 定。啟蒙也將問題重心轉到主體自身,在倫理行動、政治 能動性上挪移了實踐力量。在啟蒙之後,宗教面目隨之改 觀,重整後的宗教觀必須既關照人類世界的普世倫理又兼 顧特殊的文化歷史脈絡,在面對啟蒙的辯證時,宗教理解 或自我理解也必須進入辯證的融通。本書所提供的多重意 義層次希望能夠深化此一問題的討論,在調整視角、重新 形成分析概念框架上,認識到概念的翻譯與轉化,意識到 歷史和地域的彼此交錯關係,按照基本的多元事實來掌握 到理解與思想的動力。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比較宗教學,啟蒙思想,跨文化研究,文集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81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姓名:詹巧燕 電話:02-27895751-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一二八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