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48
:::
古物圖譜二: 臺北瑰寶的現代尋蹤

古物圖譜二: 臺北瑰寶的現代尋蹤

  • ISBN/ISSN:9789865464271
  • 出版單位:臺北市立文獻館
  • 開數:16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280
書籍介紹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7條:「文化資產之調查、保存、定期巡查及管理維護事項,主管機關得委任所屬機關(構),或委託其他機關(構)、文化資產研究相關之民間團體或個人辦理。」,針對本市已指定之一般古物進行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之探討,並將其成果編輯成專書,以推動本市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同時也為後續推廣教育、展示與管理維護,提供重要的依據。

目次

目錄
局長序
館長序
推薦序
作者序
編輯凡例
壹 藝術作品
1.許深州《新娘茶》(林春美)
2.鹽月桃甫《公園一隅》(林詞硯)
貳 生活及儀禮器物
3.木柵畜魂碑(張啟之)
4.紫地「新芳春行」大八仙彩(周若詩)
參 圖書文獻
5.士林國小畢業證書等13件(張啟之)
6.北門早期甕城門額「巖疆鎖鑰」(鄭敏玲)
7.淡北育嬰堂碑(周若詩)
圖說目次
感謝名單
附錄 參考文獻
X射線螢光分析(XRF)檢測報告摘錄

編/著/譯者簡介

林春美
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美術史博士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2014年退休)
2015出版著作《傳遞文物之美:古物之鑑賞與維護》
周若詩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
子雨藝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專案經理、文物修復師
撰寫〈鹿港龍山寺木構件彩繪的主題分析〉、〈龍山寺的門神彩繪〉
張啟之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
碩士論文《龜茲石窟的天象圖研究-以立佛、日天、月天、風神圖像為例》(民國107年6月)
鄭敏玲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
資深文字記者
文化局專案組長、文物典藏維護研究人員
林詞硯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組研究助理

序言/導讀

臺北市立文獻館選出的七件一般古物,從1870年鑿刻的育嬰堂碑到1947年繪製的新娘茶,橫跨清朝末年、經歷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遷臺初期,共七十年。它們涵蓋油畫、膠彩畫與絲質刺繡品各一件、石質古物三件以及紙質文獻一組件(13子件),除了本身各別的藝術與科技特色,皆具有共同的「歷史性」文化資產價值、反映臺灣早期現代化的進程。 兩件藝術作品 鹽月桃甫於1921年抵臺灣從事美術教育,是首位將油畫技法與素材引進臺灣的藝術家。他1926年作品《公園一偶》呈现畫家绘画中期風格:畫面層次與色彩變化豐富,枝幹線條明顯生動、尤其黑色有畫龍點睛效果,葉的部分多見細碎筆觸。除此藝術特色外,還反映日本時代初期改建各城市時,於1899年開始建制都市公園,作為市民休閒並起教化作用的場所,因此除了小橋流水、庭園步道之外,還有名人塑像、節孝坊、音樂堂、運動場、游泳池、兒童遊樂場、動植物園等設施,為现代化城市特色之一。 1947年許深州《新娘茶》画中新娘一身藍地朱砂紅旗袍則呈現1940年代末臺灣婦女最愛的花布爛花絨,該面料令人聯想1920年代以後上海紡織業改用電動賈卡提花機,之後又利用當時發明不耐酸的人造絲(再生纖維素纖維)為顯花絨經,並採用耐酸不耐鹼的蠶絲作地經與地緯。再以調有硫酸的漿糊印在所需圖案以外的絨毛上,不耐酸的人造絲即經碳化作用而爛去,露出蠶絲交織成的地部,襯托保留下絨經顯花的連續圖案,反映現代圖案設計、工藝與自動化的現代紡織工業。 兩件生活及禮儀器物 紀年1937年簡樸的盝頂形「畜魂碑」,雖只有紀年落款,但從臺北市1931年「信義畜魂碑」的碑陰題記可知立碑有招「牲畜魂」聞法、期盼速輪轉以早超升的用意。立碑人為行政官員或警務部衛生課官員身份,反映日本領臺後即建立現代衛生習慣、改善衛生環境,其中一環為設立屠宰場。例如規範屠宰僅止於屠宰場,不得使用罹患肺結核、梅毒或傳染性皮膚患者等屠宰。1938年陳啟祥作品《肉店》呈現肉販戴頂高帽,一身白色服裝,若目前廚師穿著,有利於衛生;白色一眼辨髒汙,高帽可避免頭髮、頭皮屑掉進販賣的肉品中。 紫地「新芳春行」大八仙彩張掛於1934年臺北大稻埕三開間的新芳春茶行落成時,呈現八仙、天官左右排列於南極仙翁兩旁,其間穿插蝦兵蟹將,表現故事內容豐富的「鬧東海」場景。這稀有大八仙彩長15米多,羅列各樣刺繡法、人物表情與坐騎特徵傳神,各仙紋飾和座墊依顏色和樣式相呼應,極富藝術性。大八仙彩見證主人翁1918年舉家遷臺以來經營南亞茶葉貿易有成,以及日本時代銳意茶葉外銷利益,極力宣導、改良製茶技術,引進現代化管理理念。也讓人聯想臺灣巡撫劉銘傳(1836-1896)曾引進阿薩姆紅茶,還為了本地茶葉外銷、讓「康莊通海嶼」,於1887年4月至1891年10月完成臺北通雞籠(基隆)港,人、貨並用的現代化交通路線-含獅球嶺隧道的鐵路。 三件圖書文獻 臺北府城北門早期甕城門額「巖疆鎖鑰」雕刻於1882年,結字方正、筆畫流暢瀟灑,書法渾厚、雄俊獨樹一幟;門額上方小塊缺失以先進工藝洗石子修復巧妙契合,留下一方特殊的時代印記。 門額所在的甕城呈方形並有多處角落可守防,除可分散敵軍軍力聚集,內側守軍更能集中火力攻擊,提升了軍備上的現代化。加上臺北府城城牆是臺灣史上唯一就地取材,以安山岩條所建,城内隔局方正、街道規劃齊整,並設有礮臺以及政商分治之經濟重區,堪稱臺灣第一座具現代性科學思維之城池。 碑鑿立於1870年的「淡北育嬰堂碑」主文標題為「艋舺新建育嬰堂碑記」,該文敘述新興之地艋舺人文蒸蒸日上,貿易發展迅速堪比郡城,淡水(含艋舺與大稻埕)、雞籠相繼於1862-63年成為通商口岸,也便利了兩岸官民往來,直抵達艋舺上岸。1860年清政府已在艋舺街設官辦料館,專管樟腦事業。而各行各業除賺取利益為主的貿易商人外,因生產茶業和樟腦制程也吸引專業技術者與採茶、伐樟樹工人進駐。原來是米、糖從此地內銷對岸,如今轉變外銷茶與樟腦到南洋、歐美的國際貿易。那傳承自原鄉漳州的製造樟腦技術,也算是現代有機化學工業技術的啟蒙工藝。 「士林國小畢業證書等13件」(1895-1923)教育相關之一般古物可分證書、獎狀與文件檔案類,前者有日語課程、師範課程修畢證明以及公學校教員受訓完畢所頒發之許可狀等,反映士林國小前身即1895年日本時代首創推動語言政策的芝山巖學堂,還因應公學恔教育所需培養台人為訓導人員。檔案類有「資產寄附書類」、「建築費寄附人名簿」與「學籍簿」,前二者呈現日人借學校附近與外地鄉紳之力推廣教育政策,而人名簿上有當地居民名字或許與規定公學校的設置及經費維持由地方民眾負擔有關。「學籍簿」反映教育重視德育、生活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因此除語文、算數外還別設有修身、體操/裁縫、唱歌、農業等,建立一套德、智、體、群的新式教育制度,開啓現代化教育之門。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古物,文化資產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51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臺北市立文獻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臺北市立文獻館 姓名:379590800E00 電話:02-23115355-20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1段174-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