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東南亞是世界上最有活力、最複雜、最迷人的地區之一。然而,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東南亞依然是世界上他們最不瞭解的區域之一。人們經常將東南亞(連同中國、日本、韓國等)籠統劃進亞洲範疇裡頭,他們並不知道東南亞其實包括11 個分歧多樣的國家。美國新聞媒體往往以聳動方式來呈現東南亞的樣貌:東南亞是美國參與幾場重大戰爭(二次大戰、越戰)的故事場景;或是孕育穆斯林好戰分子的區域;或容易發生自然災害的「環太平洋火環帶」(Ring of Fire);或專門出產專制領導人、難民和移工的區域。從另類角度,旅遊媒體和某些旅遊家部落格,則呈現出東南亞更「誘人」的景象:充滿異國情調的熱帶度假區、衝浪者的天堂、便宜購物的聖地、買春旅遊目的地、可愛的「郵購」新娘家園與美味的辛辣菜餚。這有些是事實,卻是片面不完整的事實。東南亞所具有的內涵,遠非這些極端且往往有問題的刻板印象所能展現。
目次
第一部分 流動的個人屬性:概念化下的各種身分認同
第二部分 家庭、家戶和生計
第三部分 打造國族-國家
第四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性宗教: 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及基督宗教
第五部分 觀念的溝通:流行文化、藝術及娛樂
第六部分 戰爭與復原
第七部分 全球化過程與變動的生態關係
編/著/譯者簡介
亞當斯(Kathleen M. Adams), 吉勒格利(Kathleen A. Gillogly)作 ; 徐雨村譯
序言/導讀
主任委員序
2016年我國開始推動「新南向政策」,促進臺灣與印太地區的交流,深化我國與新南向國家間經濟與貿易合作關係。臺灣原住民族及東南亞許多的族群同屬南島語族,在語言文化上具有高度連結,此外漢人移民、被殖民歷史與相近氣候環境等,都是臺灣與東南亞地區共有的文化經歷,是我們以多元思維認識東南亞區域的切入觀點。在 2017 年及2018年間,我兩度前往馬來西亞參訪,深刻體會到我們在語言、文化許多相似之處,甚至我的名字夷將 Icyang 是馬來西亞弄巴灣族(Lun Bawang)常見的名字,乃光明之意。這些相似之處成了交流中的驚喜,並拉近彼此的距離。除了語言之外,我們與南島國家的每次交流都讓雙邊更體悟到彼此密不可分的連結,並且一致認為南島 語族文化在全球化及國家主流文化衝擊下,各區域均面臨類似的困境與挑戰,應積極進行合作推動文化保存工作。2007年我國駐菲律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駐臺灣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簽訂原住民族事務合作瞭解備忘錄,開啟與東南亞國家官方原住民族事務合作的序章。本會所屬的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分別在 2012年及 2017年與印尼共和國希拉拉喜中心巴達博物館、馬來西亞沙巴博物館簽署文化合作備忘錄,持續在文化資產、語言以及學術研究上進行合作交流。2018 年「南島民族論壇」重啟,成為南島區域國家共同協力設置的國際組織,並且以南島文化為主體推動合作,其中來自東南亞地區的會員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印尼。近年本會也積極以原住民族品牌形象參與在東南亞國家舉辦的各項展覽,開拓原住民族廠商跨國合作夥伴。我國與東南亞區域的交流愈趨密切,對於東南亞國家須有進一步的認識,以便開啟更多合作、溝通的管道。本會於 2018年起推動「南島 文化選集翻譯計畫」,翻譯東南亞與大洋洲當代文化、歷史與社會現況相關書籍,使讀者了解新南向國家,亦作為我國推動新南向政策之基礎。本次翻譯出版《東南亞的日常生活風貌》,希望讓讀者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認識東南亞族群的多元。藉由更深一層的了解,讓我們能以主動和積極的態度來看待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而如此的能力便是當今多元文化國家、跨國企業所努力培植的隱形競爭力:文化敏感度。願我們從生活周遭擴及到跨越國界,拉近臺灣與東南亞族群、國家的距離,開創深遠的情誼。最後,感謝文化部能與本會共同出版,讓選集翻譯計畫順利完成。未來,本會將賡續執行南島民族文化書籍的相關翻譯及出版工作,為南島民族文化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
推薦序― 功力在於田野和轉譯一瞬間
讀這本原文書,有著10年來的輕巧而專業之心情,那是 2011 年的出版,而其中所收輯者,又有更往前數十年的東南亞各地生活紀錄,於是穿越時空的此起彼落,驚豔或嘆息,一直伴隨著我的東南亞教學研究生涯。審查譯稿忙花了一個月過一個月不知凡幾的時間,但是,那輕巧(輕輕巧巧記述一則則人物的小小生活)專業(作者們洞察精準的學 術功力)和驚豔嘆息交作之心情依然。最主要是,譯者用心、煎熬考證、精華書寫,全都化在每一字詞的千挑百選,而我就在閱讀眉批修正日子 裡,感受到一份為華語文讀者效力的熱忱,那是徐雨村博士之功,作為他過去學生時代的課堂教師,同以為榮。本書的特點是生活,也就是切入到個人日日夜夜或朝朝暮暮的一些 片刻,或者從一雙眼睛和一份心境,外看大世界以及體認外人和外在的絲絲紀錄。為何能達到此一效果?因為 2位傑出女性主編,一大陸東南 亞專家,另一島嶼東南亞學者,她們共同選輯了足以穿越地理特性的民 族誌或社群人物誌,在如家庭、宗教、藝術、娛樂、戰爭、食物、記憶 及生態等等專題範疇下,七大部分裡,都有大陸的和海洋的份量,前一章是泰國,下一章跑到菲律賓,又後一章則為馬來西亞。換句話說,東南亞是一體,無論是島上還是大塊陸地上,人人面對巨觀與微觀生活領 域的千變萬化,有時國家急著要規範國族內容,而你正是其中一個配合 單元,於是一個有效對應以及求得自我安全愉快的策略正被醞釀中,個人渺小,卻也展演出豐富而動人的人類故事,他們在驚懼和步步為營步伐下,用心地踏出每一分寸。而各族各地各家的文化準則時時伴隨,它 們主導著協助之力,也給予主人翁寬廣的生存勇氣。凡此,各篇章作者均於長期田野的時日裡,為在地人物註記了正向之道。翻譯此書,並非易事。譯者是國內人類學相關領域內的第一把文字翻轉高手。截至目前,已有多本原經典英文學術著作,出自他手而嘉惠了華語文讀者。徐博士親身在東馬來西亞田野調查而完成博士學位,那邊的經歷以及之前的多年準備,讓他有了完整的東南亞人類學學術訓練 基礎,以至於凡遇到東南亞,無不使之眼睛發亮,手底生癢,亟欲趕緊拿來讀書,接著設法將其以中文問世。本書的轉譯正是一個良機的使然,翻譯官掌握好時間點,一氣呵成。說到翻譯本書的挑戰性,最主要仍是區域範圍超級廣,涉及人群社會文化多重,又跨越歷史數個世紀時空。譯者本身必須擁有強大知識背景,以及有效掌握東南亞高地低地都會鄉間和宗教信仰與國情人文等等 大小差異的能力。這些十足苦頭,但,我們的翻譯大將做到了,它們難不倒他。 其實,我一向要求學生直接閱讀原典,自己試著尋覓文字與文化轉 譯竅門,同時獨享詮釋之際的樂趣。另外一點就是,我們自己出手,也不見得比譯書者來得遜色,所以,為何非要去唸非原版文字?但是,對 於這回本書,我們真的會推薦華文讀者找來看,因為,除了好書大家相互推舉之外,感受那一份成功譯書錙銖必較的文字,也是學習之路的添花加彩。總之,譯得好,就應給予鼓勵。2 位作者之一我個人認識,她是在美國唸書時的學姊,一輩子專研島 區海洋東南亞,從觀光文化與神話創生到今日的藝術家宣言,一路堅守 田野崗位。而我的領域與其相對,就是另一我不熟識之編者的大陸區塊。 但,不熟沒事,反而很感念她的選文,從不偏往研究已然累積大量之國度,例如,小眾寡寡的寮國出現二文,而且深及該國山地族群棄了鴉片,卻轉往另類迷惘之歷程,再證以另文述及身處貧窮線下之主體南傳佛教 文化功德福報的乏力操作,一下子間,整個弱國文化今況露出,事情直 接告訴我們,反省之途必須立即上路。此外,這一個故事脈絡,正可回 應泰國拳手洛基和菲律賓女孩瑪玲的最後落難,以及島嶼炸魚的恩庇伺 從關係背景。總之,東南亞仍是難解多多,人類學家勢必繼續來到,然 後各個文字作者讀者一起呼應從生活理解在地世界。畢竟,這是田野精彩外加後續翻譯不懈的總成績,幾十年時光濃縮成一瞬間,而我們就浸 淫其中,不停著為作者、編者及譯者喝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謝世忠)
譯者序― 從日常生活觀照東南亞文化
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部與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在 2018 年出版資深人類學家溫澤勒(Robert Winzeler)所撰,筆者翻譯之《今日東南亞的族裔群體:一個複雜區域的民族誌、民族學與變遷》。該書 對於東南亞族群的史前史淵源、歷史上的中國與印度影響力、殖民勢力的影響、傳統與世界宗教、當代經濟、觀光與開發等議題,都有深入淺出之剖析。全面觀照東南亞族群歷史與人類學議題,再加上民族誌實例,為讀者打造認識東南亞族群文化的堅實架構。在前書的基礎上,筆者於 2019 年向原民會推薦本書,2 位女性人 類學家凱瑟琳.吉勒格利(Kathleen A. Gillogly)及凱瑟琳.亞當斯 (Kathleen M. Adams)在 2011 年所合編的《東南亞的日常生活風貌》(Everyday Life in Southeast Asia),由 2 位主編在內的 24 位作者執 筆,內容包括學者從 1950 年代迄今的學術浪潮當中,採取人類學深度描述文化的獨特角度,探索東南亞多元族群的日常生活面向。筆者在這裡略舉這本書的幾項特色。首先,編者在開宗明義第一部 分就以西方人的「個人主義」做為破題,探索在東南亞族群的個人、個 性與集體的關聯。臺灣人就跟西方人一樣,平日很看重「請」、「謝謝」這2個社會關係語詞,但這並不是印尼各族群的既有語詞,人們習於採用更精細且格式化的語言來表現維持長期社會關係的期望。印尼多峇峇達人的例子則顯示,性格不只是個人的,也包含超自然的精神層面與群體的層面。西方人所迴避的膚色議題,在寮國卻連結到社會地位。穆斯林在東南亞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而在馬來西亞穆斯林至上的國家意識形態下,依然存在著穆斯林、阿拉伯人與華人間相互合作的策略。第二部分「家庭、家戶與生計」具體而微地呈現東南亞「血族型」家庭型態在人們謀求生計的條件下所發生的轉變。孔克林的 1950 年代在菲律賓哈努諾族的田野經驗,特別是從幼小女孩瑪玲身上所學會的家庭生計與文化禁忌等。泰國的傈僳族則面臨國際禁絕鴉片的壓力,家庭經濟的負擔沉重,導致女性晚婚或到都市從事性工作等議題。在泰國,業力與功德一再成為人們解釋社會流動的關鍵話語。第三部分主題是國族國家,東南亞各國在二戰後陸續脫離殖民統治,如何讓國內歧異的族群產生對新型態政體的認同,以打造想像的共 同體,是這些後殖民國家,包括獨立的泰國在內,所須面臨的共同議題。這個議題本身就跟多元文化一樣複雜,我們可在此部分看到的例證包括:泰國高地的瑤族弱勢族群如何面對以泰族為主流的國族主義,新加坡各族群的經濟分工與社會階層如何在國家意識形態下整合,後越戰時期的 越南年輕人如何看待國家所提倡的戰爭記憶與發展目標。 世界宗教對於東南亞的影響已有接近2,000年之久,然而在全球化格局下,佛教、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都呈現了快速擴張與結合當代議題 的樣態。泰國的佛教僧侶投身於以樹木受戒儀式為主要表現型態的生態保護行動,以對抗伐木業的進逼。在世界伊斯蘭的宣教運動影響下,新 一代印尼的大學女生以頭巾做為虔誠信仰的表徵,因此與她們母親一輩形成鮮明對比。菲律賓全能天主的天主教靈恩派宗教運動,善用了大眾媒體做為宣教管道。大眾對於東南亞各國的印象大多來自流行文化、藝術與娛樂,第五部分「溝通思想」就透過3個例子:泰拳洛基的興起與衰落、泰國藝術家的抗爭美學、越南會安料理的宇宙觀等,來看東南亞各地這些頗負盛名的日常生活項目,如何跟西方或中國的文化觀點進行對話。東南亞並不是一直維持如桃花源般的美景,戰爭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越南的戰爭死者與當前政權的關聯性,尋找戰死家人入土為安的焦慮,都迫使人們學會跟戰爭記憶共存。第六部分也特別提到東帝汶在近40年的戰爭記憶,帝汶人採用他們獨特的傳統神話來理 解跟印尼的戰爭,介於留在本地的受苦者與逃離復歸的政治運動者間的權力糾葛。在寮國戰爭時期曾出賣村民的為虐者,時過境遷後,成為傳承文化的耆老。最後的主題是全球變遷下的諸多議題。經濟發展導致寮國的阿卡族人在經濟生活上逐漸依賴中國的同族與漢族人,逐漸喪失對自己經濟的自主。馬來西亞的原住民瑟芒人面臨著馬來人國族主義的強勢影響,近來對重新強調原住民文化與語言,但最終解決之道是讓瑟芒人取得(有 限度的)教育自主。印尼的跨境性工作成為女性尋求經濟自主的陷阱與 管道,而在取得優渥經濟地位後,如何藉由婚姻和生活型態改變來脫離汙名卻是另一難題。最後是印尼盛行的環礁炸魚所造成的生態浩劫,其 中政府官員與捕魚業者的暗中串聯,導致鄉民漁夫面臨漁源銳減而被迫 離鄉工作的窘境。讀者不難發現本書所揭示的若干議題,在臺灣也曾有所探討,但有 些議題確實讓我們耳目一新。無論就比較研究或發展新議題而言,本書 都極具參考價值。期望這本書提供大家更多觀照東南亞日常生活的視野,進而領會理解在鄰國和我們周遭,東南亞族群文化的細膩內涵。(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助理教授 徐雨村)
分類
- 書籍分類 :文化歷史
- 出版品分類:圖書
-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 施政分類:
原住民族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Everyday life in Southeast Asia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東南亞、原住民族、民族學、民族誌、文化人類學、南島語族、新南向政策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80
授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