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32
:::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年刊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年刊



書籍介紹

旨案為符合本所博物館特色與撰稿內容獨特性,出版本所博物館歷年成果刊物,以達行銷博物館及推廣文化之效。

目次

目錄
活的博物館 美的金門島
003 漫漫十年.一步一腳印/盧根陣
壹、主題專章
009 從「金門博物館島」到活的 「閩南文化創意島 」/張善楠
011 地方博物館與地方社會:臺灣經驗/黃真燕
013 金門的文化性格:華人流動的原動力/邱琳婷
017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與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締結友好博物館的意義/如常
023 戰爭與和平的博物館教育思考—並舉世界宗教博物館展覽的案例/陳國寧
貳、博物館專業027
029「老祖宗、新科技」─可以永續典藏與傳承的方法/吳宗江
039 博物館的運籌規劃:從「歷史民俗館」到「金門博物館」的轉型/江柏煒、王郁慈、魏琬庭
053 金門現階段文物普查工作簡介/李建緯
067 回應社會責任的文化園區數位發展策略/劉名峰
參、博物館營運與發展
084 文化園區大事紀
114 歷年重大活動
142 歷年活動回顧
148服務團隊
151 空間變遷
155 交流活動
156 特色館藏
166 館際合作
178經費發展

編/著/譯者簡介

出版者/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
地址/金門縣金沙鎮西園里文化路450巷52號
電話/082-351030
發行人/盧根陣
作者/江柏煒、如常、吳宗江、李建緯、邱琳婷、張善楠、陳國寧、黃貞燕、劉名峰(按姓氏筆劃排列)
編輯顧問/吳宗江、李錫捷、張譽騰、陳國寧、游冉琪、廖新田、劉名峰
(按姓氏筆劃排列)
執行編輯/郭怡汝、翁弘彥、鄭瑞芳
印刷/ 禾順彩色印刷製版股份有限公司
指導單位/金門縣政府、金門縣文化局
主辦單位/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

序言/導讀

漫漫十年 ‧ 一步一腳印 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自 2010 年 12 月 25 日開館。2020 年 12 月底發行《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年刊》創刊號來記錄歷史民俗博物館的第一個十年。對於金門上千年的歷史與豐富的 文化內涵,歷史民俗博物館的十年固然只是白駒過隙,但歷程卻是許多人的艱辛伴隨著成長,及鄉親長久殷切的期待。 開館後,歷時三年經營,於 2014 年 1 月 1 日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單位組織在府會鼎力下 中央核定正式成立,根陣蒙各長官信任,由借調到代理及擔任所長至今,見證了一步一履的點 滴發展歷程,致感榮幸這年刊以《博物館.島》創刊,記實呈現,展望未來。 文化園區管理所 2014 年成立之組織編制員額四員。2015年單位正式甄試進用人員,並徵 求社區志工、解說伙伴。同年六月,欣逢立法院《博物館法》通過,爰此法源,園區以任務編 組逐年爭取約用人員。2016 年,管理所的組織形態人力逐漸穩定,且肩負起博物館萌芽任務, 發揮了整體營運初期能量。2017 年博物館的努力再獲文化部評鑑通過,成為離島唯一的公立 博物館,為文化園區管理所定位與博物館營運願景奠立起發展新頁,也開啟了博物館新的里程 碑,為金門及東半島塑立起文化新氣象。園區本於傳承與創新精神,立基維護歷史文化與先民 智慧,致力於資產保存活化、典藏研究、教育推廣等重要發展基地。特別是兩岸自 1949 年來 在後冷戰裡,我們冀望在兩岸分治歷史下溯起金門「新閩南文化」基因庫,為兩岸和平史命與 常民文化樞杻,打造一座具備歷史性、生態性,且富有有生命力的「活的博物館島」。 四館合一 ‧ 永續島嶼 文化園區的創立,是起自於陳水在縣長及歷任縣長所倡提「文化立縣」之方針,因此,文 管所在成立之後,即根據「文化金門、永續島嶼」的縣政目標,以閩南文化為精神,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規畫施政主軸。2015 年,文化園區以戰後聚落為核心,啟動「夢土計畫」,聚焦於 人文重現,鄉土出發。其間主述的是土地、人、信仰,重回島嶼發展力量。基此,2016 年園 區完成全島首次的家廟普查,根據 194 座家廟、39 個姓氏,為戰後鄉土文化再造根基。同時, 與國立歷史博物館聯合舉辦〈魯王壙誌〉特展,配合此一金門發現的國寶出版《南明印記》一 書,致力「在地文化、在地精神、在地價值、在地創生」,並為兩館首開國寶合作策展人才培 育交流。2017 年六月賡續完成《金門縣文化園區整體發展經營計畫》,以「島嶼永續,聚落 共生」為念,進行島嶼內外資源盤點,在人文資源、戰地資源、自然生態資源基礎上,統合了 原有建築群與周邊生態水系,確立了園區在未來 4-5 年間的發展藍圖與施政主軸,為園區建築 內涵定位出【博物館】歷史民俗博物館(主事典藏展示)、【博藝館】文創產業生活館(主事 研究活化)、【博學館】人文藝術教育館(主事教育推廣)、及衍生【博愛館】宗族宗教文化館(主事精神信仰)】等四館合一的架構,連結外部太武山、金龜山及金沙溪的山水資源,發展出總 體經營策略,讓文化以人為本,如活水般地與聚落共榮共生共享,打造一座活的閩南文化園區 為總體目標。 2018 年對於文化園區來說,是軟硬體發展上關鍵的一年。文管所前瑞計劃基礎,接續獲 得文化部支持在專款挹注下,輔導於 2019 完成的《金門縣文化園區整體發展與細部經營計畫》, 並延續本計畫目標,再進一步爭取到中央 2020 年旗艦型計畫《資本門改善博學館教育設施展 演工程》及《經常門聚落研究員與教育再造計畫》。透過上述的兩個計畫,不僅文化園區有了 以此豐沛資源,讓部份亟待修繕的空間有了具體的活化與經營(特別是火損災區的復建),從 過去即有硬體空間改造為主的發展,帶入軟體優化與人力培訓,特別是民間文化性社團組織如 閩南文化、神輦文化、風箏文化、閩聲愛樂的積極輔導成立及社區、社團及學校等各藝文人士 學者專家投入協助。這些在 2020 年啟動的計畫,對於文化園區發展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方 面因為文化園區是個新設的博物館,它在員額與專業人力的供給是不足的;另一方面,金門以 文化立縣,政策上高度重視文化觀光及文創產業。因此,對於文化事業人力的需求特別高。有 鑑於此,博物館專業人才的培訓,不單單對文化園區本身來說是必須加強的,對整個金門來說 也是重要的被許待。藉此,文化園區即可更有效地連結島嶼資源,並全面地盤點與活化,從而 促進文化園區在「文化、 教育、觀光、創新、生活」等面向,呈現多元的價值與永續的發展。 活的博物館‧ 美的金門島 文化園區與歷史民俗博物館正身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角色與提升關鍵時刻,除了在金門, 博物館事業正在快速發展之外,博物館在 21 世紀的世界裡,也肩負了前所未有的責任。上個 世紀下半開始高速的全球化,也促成了人們對於自身文化的興趣與反思。這不只是造就了博物 館的快速發展,還讓過去以菁英為對象的博物館,轉向面向大眾、強調文化上的民主化與社會 責任。於是,博物館發展趨於投入人類困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而這樣的價值,對金門來說更 為重要:金門,長期地被框架在邊陲,為國際及兩岸的權力角力所決定命運。然而,隨著後冷 戰的來臨、台灣的民主化,以及兩岸的小三通,金門也在全球化的洪流裡,因為戰地政務的解 除,也有機會思索並表現自身的文化。這固然是因為台灣整體的文化氛圍所致,但金門並不單 純地只是台灣文化創生中的一個縣,它在地緣上緊臨著中國大陸,在歷史文化上與中華民國休 戚與共,並透過閩南、僑鄉與戰地文化,自然與台灣本島的文化不同,其實也衍生不同於中國 大陸。它在地源上連結東亞,在價值上反思戰爭。金門當有自身的文化,並且在兩岸歷史的縱 深中,這樣的文化更是廣闊的大江大海,是更深層地以人為本、慈悲和善。為此,園區即以「博 物館島」作為核心政策,從中共構「生態、生活、生機」之生態型博物館為發展概念,全面串 起島嶼內外資源,致力於「島嶼生態、兩岸生活、國際接軌」目標。 總的來說,文化園區是以博物館島為樞紐,以新閩南文化為主軸,打造金門為兩岸冷戰和 平前線、金廈文化共榮生活圈、亞太華人尋根入口、接軌國際觀光文化交流、閩南文化海上明珠、世界和平宗教慈善精神發訊地,型塑一座冷戰世紀來「心靈島嶼、和平聖地」,實現一具 歷史性、生態性、永續性、生命性之「活的博物館島」為願景。 藝文展演‧ 百花齊放 據此願景,文化園區即以博物館為核心樞紐,建構自身的文化特質;2015 年首開海峽兩 岸博物館交流,首辦「百年瓷輝,藝韻青花」系列展暨研討會,匯集兩岸展現金門在中國青花 瓷史佔有一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地位,主述「島嶼歷史文化」;接續 2016 年首辦海峽兩岸「南 明史蹟,宗族文化」系列展暨研討會,從國族、民族與宗族文化,聚集兩岸宗族史料及學術論 壇,主述「島嶼血緣文化」;2017 年首辦海峽兩岸「風生水起,美哉金門」活動,從聚落山川, 卜吉地而居,主述宜人宜居的「島嶼聚落文化」;2018 年首辦海峽兩岸「出神入化,與佛同行」 系列特展及〈閩南文化 島 博物館〉學術論壇,呈現島嶼價值與人本精神,期許慈悲本靈跨越 困境,主述「島嶼精神文化」。接著,2019《愛與和平.源》系列展則透過文字起源、鄉土奇 源與河金宗源,不僅敘述「島嶼的根源」,也串起了兩岸人的情感。而今年 2020 年,《一方 水土。讚金門》的特展,更強調了金門土地與島嶼特質,除了突顯生態博物館的發展策略之外, 也清晰地表達了金門在兩岸夾縫間,顯現善本與和平的渴望,這便是文化園區之所以特別與佛 陀紀念館及世界宗教博物館締結友好館的因緣,因為我們清楚知道,金門島嶼雖小一如天秤支 點,支撐著歷史動盪,因慈悲而偉大,因和平而免戰禍,是兩岸及世界可以可以點亮的「心靈 的島嶼.和平的聖地」。 開創新局 ‧ 找回價值 「心靈的島嶼、和平的聖地」實則是回應了 108 年楊縣長上任以來,所揭櫫之「開創新局, 找回價值」的縣政目標。在建立兩岸金廈生活圈之政策的指引下,文化園區即在博物館的層面 上,從閩南文化、僑鄉文化及戰地文化,進一步地重聚落串聯出精神信仰中的宗族與宗教,從 中建構金門的文化主體,並呈現其間的精神價值。文化園區一直致力於顯現金門自我的文化特 質。顧此,一方面在 108 年積極藉與金門大學閩南文化與僑鄉數位典藏中心合作,從宗族文化 出發,配合行動博物館、點燈人與「閩南文化記憶庫」的籌建,提出了園區的數位發展策略; 另一方面則隨著文化部近年來對於博物館事業的重視,配合文化局自 109 年之博物館運籌計畫 的啟動,讓本所繼往開拓耕耘萌生接續〈108~112 四年期博物館評鑑發展計畫〉的深化,進一 步共進以「金門博物館」來定位文化園區。於是,文化園區一直在新的關鍵時刻找契機,它承 接了過去的發展,並也更積極地回應政策與社會的需要。十年有成,文化園區透過組織的提升、 軟硬體的優化,以及專業人才的養成,已經有了階段性實質成果,根陣參與其中,也備感欣慰。 特此欣逢歷經十年之喜,在各方支持與耕耘集結創刊,因應博物館紀實發展與文資保存,期以 十方大德再接再厲,展現傳承與創新使命,奠立金門在歷史及世代交替中下一個新旅程,感謝 各方支持與長年指導。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年刊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8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 姓名:郭怡汝 電話:082-351030-201 地址:金門縣金沙鎮西園里文化路450巷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