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鏖戰之後 破釜之前…
103 年起,
西濱北工處接下新建淡江大橋這項前所未見的任務!
為了要在北臺灣的國際景點,蓋起一座連通河口兩岸的大橋,
他們逐年、逐步
在臺灣第一次公共工程橋梁類國際競圖的摸索中前行,
跨越一道道從經費、期程、招標、規劃設計都遍佈荊棘的考驗,在7 次流標的挫折中,戮力殺出翻轉的血路,
得以在107 年底,烙下主橋段起始的歷史軌跡!
忙碌之春…
或許正如時任處長的吳昭煌所言
「簽約下去 只有高興一分鐘」
這座從來沒有簡單過的橋,
為主辦機關團隊帶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
早於正式決標前,
這群忙碌的工蜂,就為了主橋段可以從初期動員階段就趕上進度,頂著可能被否決的風險,搶先著手相關的計畫、計畫、計畫…
年初,淡水端的施工前公開說明會,
漁會與漁民赴現場的寧靜陳情,
開啟了他們在漁業調查、漁民生計與工程進度之間,
超過20 次洽談及工作會議、歷時一年的溝通協商之路,
所幸,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
沒有正反方的對立衝突、
有的只是在國家建設的大脈絡下,凝聚出維護在地生存權的共識。
3 月,
從上到下全處總動員、從裡而外全體承包廠商總支援的動土典禮,圓滿落幕。「工程真的啟動了」的期待感,瀰漫在與會人的口耳相傳間…
那天,總統的加油聲言猶在耳、機關首長的期許聲未敢淡忘,
建設團隊持續在稽核、監造、內業與現場施作間,轉動如陀,片刻不敢怠惰。
多事之夏…
在這群工程前輩的江湖經驗裡,
過往紅火蟻的處理只需提供切結書即可。
孰料4 月底,他們卻遇上了收土單位臺北港變更規定的意料之外。
他們即刻調整工序、先行施作不需出土的區域工項,
同步安排專業檢測、防治廠商進場,進行防治、消除與檢測作業。
2 個月內,完成防治並解除管制,化解工期可能延宕的危機!
5 月,
突如其來的豪雨,襲擊了淡江二標的車行箱涵工程。
值班的、休假的,不約而同從四面八方趕赴現場。
除了當下立即的搶災救災、
他們更在日後以敦親睦鄰、與在地同在的情懷,
在鄰房前增做截流溝、亦加做場區沈沙池的抽水系統,
從此,大水沒有再來過。
喘息沒幾天,
5 月底現身八里工區的砲框舍,
投下了主橋段動則延宕3、4 年的震撼彈!
為了這2 座混凝土建築的砲框舍留存與否,
豔陽下、滾燙砂丘上,他們留下八次與專家學者會勘的足印…
最終以科學證據考證,確認非文化資產;
再以3D 雷射掃描,留存相關復原資訊。
歷時5 個月後,順利移走可能變更路線的最壞打算。
為工程建設與文化資產,譜寫下一段和諧共存的樂章。
炙熱之秋…
從沒碰過以行銷宣傳為名之建設的他們,
以蘇花改願景館為師、許下開創工程願景館典範的宏願。
從年初啟動的願景館規劃設計,
在秋天進入了緊鑼密鼓的軟硬體建置作戰。
這棟從建築設計概念、造型、理念,無一不與主橋塔造型遙相唱和的建築物,在「大家都看得懂」的可親性與「了解有多困難」的專業度間,拔河折衝;渡過無數次的24 小時不間斷測試、
校正過數不清的5。、10。間的擇善固執、
最終得以在同年底,啟動營運的巨輪!
10 月,
宜蘭南方澳大橋斷裂事故震驚全臺!
他們拿出專業工程機關「安全至上」的信念,
透過耐久性及監測記者會,彰顯這座橋的科技手段與超前佈署,
傳遞耐久、耐蝕、耐震120 年的保障與保證。
曾經,
淡江二標P19、P20 橋墩,因為大量塊石導致鋼板樁無法打設的難關,經過一年多來的努力,
也在他們以海事工程的施作魄力、投入雙重管雙環塞灌漿工法,
終於在年底圓滿圍堰止水地盤改良工程。
更透過增強吊裝能量雙管齊下的手段趕上工進,
一次跨越二標工程的障礙跨欄、向聯絡道工程完工的終點線衝刺而去。
收穫之冬…
5 年來,
新進的公路人,熱血上添了幾分經歷;
青壯的公路人,經歷上增了幾道銀鬢;
資深的公路人,銀鬢上染了幾許睿智。
更有許多隱藏檯面下的團隊成員,堅守著專業崗位,
從方方面面交織出淡江大橋計畫縝密周全的建設網絡。
他們可能是廉政平台的檢察官、可能是碳足跡盤查檢核的工程師、可能是每月出海進行環境監測的船長、可能是每年出席生態調查計畫座談會的專家學者…
或許對每一位參與的小螺絲釘而言,
這不只是個工作、
這是一份承載著無法量化的安全使命、
這是一道背負著臺灣地標建設的榮耀!
也或許,
可以統稱為「與有榮焉」
目次
前言
破承:
林佳龍部長序
陳彥伯局長序
吳昭煌處長序
人物專訪:
破土西濱北工處 吳昭煌處長(時任)
工信工程 施工組 陳啟義組長
中興工程顧問 監造 劉永輝經理
西濱北工處第三工務段 洪熒璞段長
破繭:
人物專訪:
名匠設計 張趙淑珍總監
西濱北工處 設計科 鄭閔中工程司
破竹:
人物專訪:
西濱北工處第三工務段 林新益工程司
遠揚營造工程 詹旻峯主任
遠揚營造工程 連弘憲工程師
破曉:
人物專訪:
亞新工程顧問 陳奇蔚經理
紅樹林及底棲生物計畫 主持人 朱達仁
破解:
人物專訪:
中興工程顧問 結構工程部 建築師 鄧挺發
中興工程顧問 結構工程部 工程師 藍毅哲
西濱北工處 政風室 李嘉至
中興工程顧問 環工部 許珮蒨主任
破釜:
大事記
新聞
編/著/譯者簡介
交通部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北區臨時工程處
序言/導讀
臺灣最美的一座橋
淡水,古稱「滬尾」,
屹立在臺灣第三長河出海口。
它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埠,
走過19 世紀開港通商的璀璨歲月、
歷經奠基現代化雛形、蛻變成觀光文化小鎮的日治光陰,
在400 年日月星移的擺盪中,
今日的淡水,
依舊薈萃著海天風光和人文風華,吸引著關注的目光。
乘著渡輪過河,來到舊稱八里坌的純樸鄉鎮,
這裡是遺留豐富文化遺址、
擁有臺灣第一座市立考古博物館的左岸八里,
抵不過時代巨輪的轉動,
送走了幾世紀前「大船巨舶,輻輳停泊」的輝煌,
朝向精緻農耕漁撈與休憩產業發展。
回盼金黃餘暉的水光,
那裡是淡水河的百年漁場。
曾經,老船長們乘舢舨破浪而去,遵循傳統漁法滿載而來,
那時的淡水第一漁港漁船滿泊、漁獲豐碩。
即便今日,漁業的美好時代不再,
這條母親河,仍以鰻魚苗、文蛤和魩仔魚,撫育著世世代代的河口人。
從寂寂到崛起,
這些風光幾許的盛景,訴說的不只是自身的發展脈絡,
更是一段段北臺灣的建設歷程。
日後,隨著經濟、人口成長,
1983 年,亞洲第一座鋼繫拱架橋梁- 關渡大橋通車,
跨河相望的兩岸,有了最近的陸路距離;
直至90 年代,改變八里產業的臺北港計畫於1993 年施工;
翻轉淡水的淡海新市鎮特定區計畫亦於1994 年落下第一鏟;
臺北捷運淡水線更在1997 年通車。
本部著眼國家建設推動的骨幹,
著手擘劃促進地方發展的任督二脈,
因此,自1998 年即完成「淡江大橋」規劃,
在建設與環評之間不斷折衝、
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詳實檢討、
在環境永續、歷史文化保存、橋型景觀與自然融合等課題之間追求最佳平衡。
歷經逾二十載之努力,
2019 年,這座集結國際菁英心血、全臺灣最美的橋梁,
終於從規劃圖紙付諸成具體工程作為。
我深切期許完工後之淡江大橋,
除了是連通北臺區域的關鍵聯絡道,
更能以自身為焦點,帶動國家公共建設之典範,
開啟地方觀光、產業、經濟發展新契機,
成為21 世紀的臺灣印象!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淡江大橋,橋梁
- 附件:DVD
- 頁/張/片數:20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交通部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北區臨時工程處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工程科
姓名:曾威榮
電話:02-89541626
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1段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