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對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社會急劇變遷過程中的「政治—社會穩定」現象作出解釋。分析說明社會的深層結構是如何影響整體社會的運行,以及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動。
目次
第一部分 問題意識與研究路徑
第一章 序論:發現「隱祕的社會系統」
一、中國的「社會穩定」何以成為一個問題
二、本研究的旨趣及方法
三、內容說明
第二章 社會轉型的理論
一、如何回應「轉型論」所面臨的質疑和挑戰
二、社會混沌與社會秩序的辯證關係
三、方法論探討:社會轉型的時空結構
四、反思是為了更深入的研究(代小語)
第二部分 家庭化:私域的回歸及國家徵用
第三章 歷史轉折時期的社會家庭化(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引言:以實證研究的方法探討歷史變動的機制
一、知青返城運動中的「回家」敘事
二、特殊歷史時期的政策群:讓個人回歸家庭
三、如何理解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會轉折中的家庭化?
第四章 「家庭化」的邊界:家庭策略的能動性和條件性
引言
一、家庭策略的前提及條件性
二、家庭政策供給中的價值原則及政策結果
三、文化治理的內在困境:家庭倫理規範間的張力
四、結語
第五章 私域中的勞動和生活
引言
一、被置於私域中的勞動和流動
二、代工廠工人:私域中的勞動與生活
三、政府與社會力量的角色
四、結語
第三部分 等級間可流動的身分制
第六章 身分等級制度的結構性延續:以社會保障制度為例
引言
一、社會主義中國的社會分層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
二、等級化的國民身分及再分配體制
三、市場化過程中「社會保障」體系的初步建立
四、「平等、公正」價值目標壓力下的「改革」
五、簡短的討論
第七章 作為替代性制度的「社會流動」體制
引言
一、等級間可流動的身分制度
二、身分市場與權利資格贖買
三、市民化與國民化
四、「開放─流動」作為替代性制度的合理化機制
五、簡短的討論:公民平等權延期兌現與社會轉型的過程結構
第八章 在民權與民生之間:「歷史遺留群體」
一、被歸入「歷史遺留問題」的那些群體
二、「被拋棄者」的價值危機和身分政治
三、「無價值者」的價值自證
四、結語
第四部分 法律外的共用規範
第九章 自生的道德秩序:流動群體的互助體系
引言
一、關於居住貧困群體的居住生活調查
二、「緣」與「類」:居住生活互助協作關係的實踐基礎
三、居住生活互助行為的道德性
四、結語
第十章 「違規」的空間
一、關於城市違規現象研究的理論範式討論
二、占據者的邏輯
三、違規空間如何嵌入城市社區
四、政府的應對
五、「違規」作為轉型社會中的法律文化和政治文化(代結語)
第十一章 都市劇場中的「市民」:現代文明法則的想像與實踐
引言:關於上海膠州路事件
一、如何解釋城市災害背景下的市民行動
二、災害事件中的市民認同及其社會聯結
三、市民、公民及政治文明:幾個問題的討論
四、結語:「基於規範的社會秩序」的市民實踐
第十二章 「過渡期政治」及其精英倫理
引言:「轉型陷阱」或「邊界狀態」?
一、轉型中國的「過渡期」
二、權力團體的過渡期政治
三、作為政治文化的「等待」
結論
一、社會體制與政治─社會穩定
二、社會轉型的框架意義
三、例外事件與邊界狀態
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
編/著/譯者簡介
陳映芳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博士(社會學專業),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研究領域為城市社會學、轉型社會研究、青年社會學、社會學的人學研究等。著有《城市中國的邏輯》、《「青年」與中國的社會變遷》、《在角色與非角色之間:中國的青年文化》、《圖像中的孩子》、《變中之痛》。主編有《徵地與郊區農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調查》、《都市大開發:空間生產的政治社會學》、《直面當代城市:問題及方法》等著作,以及《棚戶區:記憶中的生活史》等一系列城市調查實錄。所著論文曾被翻譯為日文、法文、英文、俄文、義大利文等。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中國社會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2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紀淑玲
電話:(02)33669983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