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住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無論是住屋的空間格局、房價地段、買房租屋、與誰同住等,人人都各有所好。但我們習慣性地從個人角度作為思考的「居住」,卻不單屬於私人生活範疇,居住還受到各種權力的角逐所影響。《國.民.住.宅:臺灣當代住宅與社會特展展覽專刊》即透過展區的內容導讀,帶領讀者從比較歷史的層面,依循著國家系統、民間產業、個人需求的視角,及各方權力互動與協動的過程,揭開百年來臺灣住宅的發展歷程。
這本專刊不僅收納展覽內容精華,同時將展覽中的文物、文獻等珍貴圖像呈現其中,並特地邀請長期關注空間現代歷史的沈孟穎博士撰寫專文——〈臺灣公共住宅的社會性消解與商品化(1910s-2000s)〉。期待能藉由歷史材料的紀錄、研究文章的剖析,以及展覽內容的縮影,得將臺灣住宅變遷史的不同面向彰顯於世。
目次
序文
05 館長序
07 策展人的話
09 專文
16 展覽總說
20 國家治理:家與社會的變遷
44 民間力介入:住宅商品崛起
64 住的變異:市場計算VS.居住正義
76 宅:你的理想家
88 前傳「家.流動與安住:臺灣住屋建築風景一隅特展」
94 謝誌
編/著/譯者簡介
總編輯簡介
江明珊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組組長
序言/導讀
序言
館長序
「國‧民‧住‧宅:臺灣當代住宅與社會特展」(以下稱本展),延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稱臺史博)於2020年假臺北市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策畫的「家・流動與安住:臺灣住屋建築風景之一隅特展」(以下稱「家」特展),持續關注臺灣人的「家」在時代脈絡中如何被牽引與改變。如同沈孟穎老師所關注的,臺灣住宅研究焦點主要鎖定在住居的結構、空間、營建等型態與方式,較少從比較歷史的觀點理解臺灣住宅與各種權力角逐之關係。
本展策展核心從孟穎老師的眼光出發,定錨在當代社會「居住大不易」的社會議題,展覽主題從「國」家政策、「民」間企業、「住」的權益以及未來住「宅」的想像,架構起國‧民‧住‧宅四項展示單元。敘事軸線試圖於日治時代中晚期公營住宅政策切入,持續從國家社會與常民生活的雙軸線,談論臺灣住宅與社會變遷之歷史切片,希冀顯影出臺灣住宅建築發展之軌跡。軸線延伸至戰後,回望臺灣曾經歷兩次大規模由國家層級發動的住宅實驗,理解其如何成為當代住宅建築的基礎。乃至於與國際環境局勢之關聯,如冷戰時期的美援基金如何介入臺灣住宅政策、影響對於「家庭生活」之想像等。而至六零至七零年代,臺灣民間營造業與金融業共構出特殊的預售屋、房屋代銷制以及後期出現的工地秀等現象,劇烈地改變了臺灣對於「家」的擁有過程與品味圖像。
除進行住宅與社會之歷史材料研究解析外,籌畫本展過程中更值得一提的,策展團隊進行日治時期公共住宅調查時,偶然得知高雄市有自日治時期遺存之市營住宅建築將拆除,策展團隊即委請國立高雄大學陳啟仁老師與專業團隊進行基礎調研與3D測繪,以行動結合本展為珍貴日治市營住宅存留紀錄,其相關檔案史料、圖資文獻及測繪成果於第一單元中展出。
依循林前館長崇熙老師所言,臺史博是一個讓當代社會議題和歷史對話的博物館。本展之籌辦,不僅是爬梳歷史材料中的住居變遷軌跡,或僅回應當前社會中居住議題狀態。本展企圖從歷史與社會的視角揭露,各種勢力如何競逐、引動臺灣之住居發展,並希冀重新解析結構性因素與權力關係後,與觀者一同尋找有關「家」的未來出路。
沈孟穎,《臺灣公共(國民)住宅空間治理(1910s~1920s)》,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8月,頁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代理館長 楊仙妃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當代住宅,社會住宅,臺灣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9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組
姓名:A25000200E00
電話:06-3568889-2405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1段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