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54
:::
周易經傳疏解

周易經傳疏解

  • 統一編號GPN:1011000350
  • 出版日期:2021/03
  • 作/編/譯者:戴璉璋 疏解
  • 語言:中文
  • 頁數:317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5432843
  • 出版單位:中央研究院
  • 開數:A5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300
書籍介紹

本書旨在為《周易》經、傳作現代解讀。撰著目標是回歸原典,探求本義。內容分解說、疏證及綜論三部分。解說,著重文句的通讀;疏證,著重義蘊的會通,且為解說提供明證。至於綜論部分:一為人之自覺與《周易》成書,一為《易傳》之德義解《易》,分別對《周易》經、傳之特質作一闡述,期能有助於讀者之綜合了解。

目次

目 次
緒論 vii
體例 xxi
卦辭、爻辭與彖傳、象傳、文言傳 1
一、乾ㄑㄧㄢ
ˊ∕qian 1
二、坤ㄎㄨㄣ∕kuˉn 13
三、屯ㄓㄨㄣ∕zhuˉn 20
四、蒙ㄇㄥ
ˊ∕meng 24
五、需ㄒㄩ∕xuˉ 27
六、訟ㄙㄨㄥ
ˋ∕sòng 30
七、師ㄕ∕shıˉ 33
八、比ㄅ一
ˋ∕bì 37
九、小畜ㄒㄧㄠ
ˇ
ㄒㄩ
ˋ∕xiaˇo xù 41
十、履ㄌㄩ
ˇ∕lüˇ 44
十一、泰ㄊㄞ
ˋ∕tài 47
十二、否ㄆㄧ
ˇ∕pıˇ 51
十三、同人ㄊㄨㄥ
ˊ
ㄖㄣ
ˊ∕tong ren 54
十四、大有ㄉㄚ
ˋ
ㄧㄡ
ˇ∕dà yoˇu 57
iv
周易經傳疏解
十五、謙ㄑㄧㄢ∕qiaˉn 60
十六、豫ㄩ
ˋ ∕yù 63
十七、隨ㄙㄨㄟ
ˊ∕suı 67
十八、蠱ㄍㄨ
ˇ∕guˇ 70
十九、臨ㄌㄧㄣ
ˊ∕lın 73
二十、觀ㄍㄨㄢ∕guaˉn 76
二十一、噬嗑ㄕ
ˋ
ㄏㄜ
ˊ∕shì he 79
二十二、賁ㄅㄧ
ˋ∕bì 82
二十三、剝ㄅㄛ∕boˉ 85
二十四、復ㄈㄨ
ˋ∕fù 88
二十五、无妄ㄨ
ˊ
ㄨㄤ
ˋ∕wu wàng 91
二十六、大畜ㄉㄚ
ˋ
ㄒㄩ
ˋ∕dà xù 94
二十七、頤一
ˊ ∕yı 97
二十八、大過ㄉㄚ
ˋ
ㄍㄨㄛ
ˋ∕dà guò 100
二十九、坎ㄎㄢ
ˇ∕kaˇn 103
三十、離ㄌㄧ
ˊ∕lı 107
三十一、咸ㄒㄧㄢ
ˊ∕xian 110
三十二、恆ㄏㄥ
ˊ∕heng 113
三十三、遯ㄉㄨㄣ
ˋ∕dùn 117
三十四、大壯ㄉㄚ
ˋ
ㄓㄨㄤ
ˋ∕dà zhuàng 120
三十五、晉ㄐ一ㄣ
ˋ∕jìn 123
三十六、明夷ㄇ一ㄥ
ˊ

ˊ∕mıng yı 126
三十七、家人ㄐㄧㄚ ㄖㄣ
ˊ∕jiaˉ ren 129
v
目次
三十八、睽ㄎㄨㄟ
ˊ∕kuı 133
三十九、蹇ㄐㄧㄢ
ˇ∕jiaˇn 137
四十、解ㄐㄧㄝ
ˇ∕jieˇ 140
四十一、損ㄙㄨㄣ
ˇ∕suˇn 143
四十二、益ㄧ
ˋ ∕yì 146
四十三、夬ㄍㄨㄞ
ˋ∕guài 150
四十四、姤ㄍㄡ
ˋ∕gòu 154
四十五、萃ㄘㄨㄟ
ˋ∕cuì 157
四十六、升ㄕㄥ∕sheˉng 161
四十七、困ㄎㄨㄣ
ˋ∕kùn 164
四十八、井ㄐㄧㄥ
ˇ∕jıˇng 168
四十九、革ㄍㄜ
ˊ∕gı 172
五十、鼎ㄉㄧㄥ
ˇ∕dıˇng 175
五十一、震ㄓㄣ
ˋ∕zhèn 179
五十二、艮ㄍㄣ
ˋ∕gèn 183
五十三、漸ㄐㄧㄢ
ˋ∕jiàn 186
五十四、歸妹ㄍㄨㄟ ㄇㄟ
ˋ∕guıˉ mèi 189
五十五、豐ㄈㄥ∕feˉng 192
五十六、旅ㄌㄩ
ˇ∕lüˇ 196
五十七、巽ㄒㄩㄣ
ˋ∕xùn 200
五十八、兌ㄉㄨㄟ
ˋ∕duì 203
五十九、渙ㄏㄨㄢ
ˋ∕huàn 206
六十、節ㄐㄧㄝ
ˊ∕jie 209
vi
周易經傳疏解
六十一、中孚ㄓㄨㄥ ㄈㄨ
ˊ∕zhoˉng fu 212
六十二、小過ㄒㄧㄠ
ˇ
ㄍㄨㄛ
ˋ∕xiaˇo guò 215
六十三、既濟ㄐㄧ
ˋ
ㄐㄧ
ˋ∕jì jì 219
六十四、未濟ㄨㄟ
ˋ
ㄐㄧ
ˋ∕wèi jì 222
繫辭上傳 225
繫辭下傳 249
說卦傳 271
序卦傳 283
雜卦傳 291
綜論 295
徵引書目 315
後記 317

編/著/譯者簡介

戴璉璋簡介
近年在人文思維方面有所用心。所謂人文思維,相對於科學思維而為言,指人文學得以成其為人文學之思維活動。在傳統文化中,分別由儒、道、佛三家之性智(或稱「德性之智」)、玄智及般若智所展現,基本模式則可以華嚴四法界為代表,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此所謂「理」,在儒為性理、天理,在道為玄理,在佛為空理。其內涵雖有殊異,然證悟過程自有共通處,其思維活動顯然不同於一般成就經驗知識之科學思維。此類人文思維,開顯價值世界,貞定人生方向,足以轉化世俗,提升文明品質,在人文領域中以學術與道術之辯證統一而開啟源頭活水,抉發創造潛力。馬一浮先生曾就儒家六藝之教申論此一意旨,惜言之簡略,世人多有誤會。然其以六藝之教標示人文學之多樣性,以六藝之道揭舉人文學之一元性,確有深意在焉,所謂「統之有宗,會之有元」,人文思維之知類通達,圓融無礙,於此乃有理路可循。今擬接續馬氏之議論,拓展其深度與廣度,期能彰著人文思維之現代意義,或可對於當前人文學之發展有所裨益。

序言/導讀

緒 論 《周易》,指周人的筮占用書。所謂筮,是先民向神明占問 吉凶的一種方術。他們利用蓍草,按照筮法,揲蓍以求卦,再 據卦推斷吉凶。這事早期由巫覡掌管。巫覡能通人神之意,他 們也用龜卜向神明請示吉凶。卜、筮始於何時,已難考知。《周 易•繫辭傳》說:古者包犧氏始作八卦〇1 。這一說法,有令人 疑惑的地方(參考〈繫辭下傳〉第二章疏證)。我們姑且認為 包犧氏是上古時期制定筮法的代表人物。《繫辭傳》對於易筮 卦爻有多方面的論述,也說到揲蓍成卦的具體步驟,這是晚周 時期人們對筮法的認知,不能說包犧氏時代即如此,周初《周 易》成書時筮法是否這樣,也難斷定。筮法會因時因地而有變 更,巫覡所作的筮書也各自不同。《周禮》有「三易」的說法, 指《連山》、《歸藏》與《周易》〇2 。《禮記》有「坤乾」一詞, 注家認為是殷代筮書〇3 。一九八○年代,張政烺(1912–2005) 〇1 魏•王弼、東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繫辭下傳》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卷八,頁4。 〇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大卜、筮人》(臺北:藝文印書 館,1955 年),卷二十四,頁11、23。 〇3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禮運》(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5 年),卷二十一,頁8。 viii 周易經傳疏解 先生提出「數字卦」的說法,來解釋古代文物及卜甲、卜骨上 面所見到的一些數字組合。其中即有六字卦、四字卦及三字卦 的不同形式。後來筮數又被歸納成奇偶兩項,分別用「一」與 「六」(古文作「」、「」、「⚋」)來標示〇4 。張先生的論述, 為古代筮法演變提供了證據,也為今本《周易》卦爻符號的來 歷提出很好的說明。 《周易》有經有傳。經指六十四卦及其卦辭、爻辭。學界 公認成書於西周初年(約在西元前1122 至1113 年)。傳有七 種:〈彖傳〉、〈象傳〉、〈文言傳〉、〈繫辭傳〉、〈說卦傳〉、〈序 卦傳〉、〈雜卦傳〉,著成時期不一,當在戰國中葉至西漢文、景 之際(約為西元前372 至107 年)。〈繫辭傳〉說:「《易》之興 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說:「《易》之 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〇5 殷 周之際,紂王暴虐,周人興起憂患意識,這是導致筮書有所轉 變的主因。研究甲骨卜辭的學者指出殷商是一個宗教威權至上 的氏族社會,王掌握宗教性的絕對權威,以現實之神的身分君 臨臣民〇6 。《尚書•西伯戡黎》記載,紂王即使面對嚴重的政 權危機,仍舊相信自己「有命在天」,別人無法撼動他的神聖 〇4 戴璉璋著:《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 年),頁 234–243。 〇5 《周易正義•繫辭下傳》,卷八,頁17、22。 〇6 日本•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譯:《甲骨文的世界》(臺北:巨流圖書 公司,1977 年),頁33。 ix 緒論 王朝〇7 。是這樣的信念,導致他「荒腆于酒」,放縱恣肆,不 顧民怨〇8 。殷鑒在前,憂患意識促使周人知所惕勵,對於自我 作深刻的反省,對於事物作審慎的觀察。他們仍然對上天心存 敬畏,不過相信神明只福佑有德的人;他們仍然重視筮占的指 引,可是不再停留在吉凶的斷占上,更進一步開發出妥善因應 吉凶的義蘊。 《周易》作者保留筮人對神明的誠敬感通,並且進而加以擴 充,用於對己、對人及對物的作為上,相關修養成為卦、爻辭 的主要內容。他們採用的筮數記錄方式,不直書數字,而用奇 偶符號,一個符號為一爻。並且決定重叠兩個三爻卦,成為六 爻卦,作為筮占單位。又把兩個相關的六爻卦列在一起。這樣 使卦爻形式更能配合他們觀察所得的事物演變實情。卦標示一 種情境,爻是事物在這情境中的演變情形。初、二、三、四、 五、上爻的序位,展現事物演變歷程。事物演變是在時間、空 間中進行的,爻位用以標示時、空序列。「初」為始,「上」則 為終;「上」居上位,「初」則居住下位。「上」爻表示「終」, 意謂卦所標示的情境在此告一段落,但並未停止,它還會衍生 另一情境,於是事物又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所以《易》書中 「終」是完成的意思,不是結束。作者認為由始而終,又由終 而始,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這樣變易不已,乃是一切事物 〇7 屈萬里著:《尚書釋義》(臺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56 年),頁 54–55。 〇8 《尚書釋義•酒誥》,頁83–88。 x 周易經傳疏解 發展的真相。他們把相關兩卦排在一起,就是要展現這種始終 往復、上下轉換的變易。把〈既濟〉、〈未濟〉兩卦排在六十四 卦最後,則表示事物發展永不止息。發展不息,情境當然無 窮。有限的六十四卦怎麼能窮盡一切情境呢?奇偶符號與卦爻 辭的表意方式,是《周易》作者以有限展示無限的辦法。 奇偶符號容易展現意象,觸發聯想,使人獲得多方面的啟 示,可以從靜態形象領會動態的意涵;從部分事件領會整體的 訊息。例如〈乾〉䷀(乾下、乾上)是六個奇數符號的組合。 爻辭提出「潛龍」、「見(現)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 天」、「亢龍」以及「群龍」這些描述,配合爻位由下而上,使 人感受到一種健動奮進的意致。九三這爻又提出「君子終日乾 乾,夕惕若」的說法,把龍與君子結合起來,讀者就有更多的 聯想。又如〈坤〉䷁(坤下、坤上)是六個偶數符號的組合。 爻辭用「履霜,堅冰至」、「括囊」、「黃裳」這些說法,使人感 受到順勢漸進、含蓄包容以及尊貴而謙下這些意致,再加上 「直方大」、「含章」、「龍戰于野,其血玄黃」這些描述,讀者 也會有多方面的聯想。 卦、爻辭都是解說神明旨意的,神明藉卦爻回應筮者的叩 問。據高亨(1900–1986)研究,《周易》卦爻辭可分四類。即 記事之辭、取象之辭、說事之辭、斷占之辭〇9 。其中以斷占之 〇9 高亨著:《周易古經通說•周易筮辭分類表》(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 年),頁38–86。 xi 緒論 辭最為直白,多用「利」、「吉」、「吝」、「厲」、「悔」、「咎」、「凶」 等字指示狀況。其餘三類都有詩歌比興的作用,言在此而意在 彼,讀者須自加引申、類推來揣摩含意。所謂記事之辭,例如 〈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震〉:「震 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取象之辭,例如 〈乾〉初九:「潛龍」;〈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說事之辭, 例如〈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 不告。」〈夬〉九三:「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這三類筮 辭,都具有象徵作用,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處境,配合當前事 件,靈活地解讀。 奇偶符號與卦爻辭的比興作用,都在引導讀者的人文思 維。從這裡可以看出《易》書的特色,從這裡也可以了解: 《易》書的解讀須善自秉持誠敬靈明的心智,應幾會通,當下 把握事理。《易》書的作用,不在累積知識,而在啟發智慧。 《易經》成書之後,人們據以釋疑解惑,時日一久,對於 卦爻涵義的設想自然增多。根據《左傳》、《國語》記載,春秋 時期人們解《易》,八個三爻卦的意象分別配屬於自然界、人 文界已形成一些共識〇10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有人提出易占 的重德思想,申述「易不占險,筮必配德」的觀念。例如《左 傳》襄公九年記載:魯成公母親穆姜薨於東宮。當初(成公十 六年)她之被遷入東宮,是因為與大夫叔孫僑如私通,兩人合 〇10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頁30–31。 xii 周易經傳疏解 謀要兼併季孫氏與孟孫氏,以擴充僑如權勢,結果事敗,僑如 被逐逃到齊國,穆姜被遷入東宮。穆姜要住進東宮時,占了一 卦,得到的指示是〈隨〉:「元亨利貞,无咎。」解讀的史官勸 她出亡。她檢討自己並不具有元亨利貞四德,因此也不能「无 咎」,認為自己「必死於此(東宮),弗得出矣。」又如《左傳》 昭公十二年記載,魯國大夫季平子的費邑宰南蒯想背叛季氏, 於是占卦,得到指示是〈坤〉六五:「黃裳,元吉。」南蒯請 子服惠伯解讀。惠伯說:「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且 夫易不可占險,將何事也?且可飾乎?中美能黃,上美為元, 下美則裳。參成可筮,猶有闕也,筮雖吉,未也」。《左傳》有 六條引《易》以論事的記錄〇11 ,這反映了春秋時期人們習《易》 的新趨勢,《周易》不再是占筮的附庸,它有獨立的價值,可 以作為論事說理的準據,它所蘊含的義理,不限於易筮的斷 占,可以有普遍的意義。這為儒者研讀《易》書開一契機。 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周易》 經、傳。傳中有一篇〈要〉,記載了孔子老而好《易》的故事。 說他《易》書總不離手,出門也隨身攜帶。引起弟子子貢的疑 問說:往日老師教導弟子:「德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者卜 筮之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孔子聲明:「《易》,我後 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又仁(守) 者而義行之 〇11 見於《左傳》宣公六年、十二年、襄公二十八年、昭公元年、二十九年、 三十二年。 xiii 緒論 耳。……吾與史巫同涂(途)而殊歸者也。」〇12 孔子的說法, 承接上述的重德思想,而為儒門習《易》開出新途徑。儒者習 《易》目的不在占知事件的吉凶。其實吉未必是福,凶也未必 是禍。種種際遇所導致的後果究竟如何,決定關鍵還在人的因 應之道。這因應之道一方面涉及各人本身的修為;另一方面則 涉及對事物的辨識。後學禀承孔門易教,把習《易》重點放在 德、義方面的體究上。他們肯定《易經》所重視的誠敬與感 通,配合儒家心性論,建立起一條下學上達的通道。於是人道 與天道相感相應,提升了道德心性的超越精神,開顯出一種儒 學的終極關懷。《易經》六十四卦,涉及的事件概括個人、家 庭、社會與自然。卦爻辭的解說,全都就其對人生活是吉是 凶、利或不利這方面著想,於是天地、水、火、雷、風、山、 澤全都人文化了。儒者解《易》,也就著眼於這種盈天地之間 的人文世界,尅就各種情況來說明其有助於人們進德修業的意 義。這就開顯出人文化成廣大無疆永不止息的視域。 《易傳》七種,論述重點不一,體例也不相同,然大體而 言,各傳仍有其共同意趣。作者都秉持孔門易學宗旨,從德、 義兩方面闡發易理,指引人們彰往察來體證易道。例如〈文言 傳〉解說〈坤〉六二爻辭:「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即從德、 義兩方面著眼:「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 〇12 參見馬王堆帛書《周易•要》,廖名春釋文。收入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 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一冊,頁37。 xiv 周易經傳疏解 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 其所行也。」〈大象傳〉解說卦象,也是從觀象修德或觀象行 義兩方面著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大象 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大象傳〉)。「風 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觀•大象傳〉)。 「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厤明時。」(〈革•大象傳〉)。修德 行義與誠敬、感通密不可分。〈文言傳〉解說〈乾〉九二爻辭: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即從誠敬修德著眼:「龍,德而正中 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 而化。」〈彖傳〉、〈小象傳〉也如此:「中孚(內心誠信),柔 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中孚以利貞,乃應 乎天也。」(〈中孚•彖傳〉)。「『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大有•六五•小象傳〉)。〈彖傳〉還把感通說為天、人共同 的化成之道:「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泰•彖傳〉)。「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 邦也。」(〈否•彖傳〉)。「咸,感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 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矣。」(〈咸•彖傳〉)。 〈說卦傳〉認為昔者聖人之作易,目的在於「和順於道德 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〇13 當然這也是後人習《易》 的主要目標。「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即修德、行義。它的具 〇13 《周易正義》,卷九,頁3。 xv 緒論 體作為,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所謂窮理,是體究事物變 化不已之理,即〈繫辭傳〉所謂「生生之謂易」所指涉的道 理。朱子(1130–1200)《周易本義》指出〈繫辭傳〉「《易》與 天地準……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這一段,說的是窮理之事〇14 。 這一段意謂人們習《易》,觀玩卦爻象、辭,體會其對偶感應 的「一陰一陽」之道,然後「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乃可 據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能體會幽明消長的緣故;推究開始 的狀況,歸結終點的情形,能體會到死生交替的義蘊;著眼於 適當元素聚集成物,其所散布的作用流動生變,能體會聚散盈 虛的情狀。這樣窮理,可以印證《易》書「與天地準,故能彌 綸天地之道」的說法;同時也會拓寬人們的視域,開顯仁智心 性,成就人文化成的德業。所以〈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 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 謂之知」〇15 。「道」屬於形而上,不可得見,而人可以憑其仁智 心性「繼之」、「成之」,即在人文化成的德業中彰著這形而上 的易道。當然,窮理不限於上述三事,善於《易》者,本其仁 智心性,處處都可以即事窮理。值得注意的是:窮理並不只是 「知及之」,還必須「仁守之」。因此,窮理即涵盡性,即事窮 理,同時亦為即事盡性。 〈繫辭傳〉認為吾人經由《易》書指引而窮理,體究事物 〇14 宋•朱熹著:《周易本義》(臺北:啟明書局,1952 年),頁57。 〇15 《周易正義•繫辭上傳》,卷七,頁11、12。 xvi 周易經傳疏解 的變化,自然會及於人們心智活動的探索,同時也有益於心思 靈敏度的培育,這都會提升修德行義的能力。〈繫辭傳〉說: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 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 至。」〇16 所謂「志」,是「心之所之」。人們心志,依其習性、 學養及境遇而有差異,因此「通天下之志」談何容易!習《易》 者經由卦爻象、辭的指點,探賾索隱,顯微闡幽,自可提升通 天下之志的智能。所謂「幾」,是「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人要「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才能把握時機以「成天下之 務」。但是「知幾」需要高度靈敏的心智,習《易》者,經由 卦爻象、辭指點,「知微知彰,知柔知剛」,可以培育「知幾其 神」的心智〇17 。依〈繫辭傳〉,「極深而研幾」的善於《易》者, 其德業的感應,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妙不可測的。人 有顯微闡幽、見幾而作的德慧,他在人文化成方面的義行,自 可與天道相感相應。所以窮理盡性,一定要開顯其超越精神, 「以至於命」。 《易傳》以德義解經,作者闡發儒家道德實踐的慧識,藉 以善繼上古以來的宗教信念;活化《易》書卦爻的義蘊,據以 成就儒家「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實踐智慧 學。於是《易傳》成為經的羽翼,提高了《易》書在人文領域 〇16 同前注,頁25。 〇17 《周易正義•繫辭下傳》,卷八,頁13。 xvii 緒論 中的化成功能。 如前所說,《周易》經、傳著成時代相差七百多年,有些 甚或超過千年。時間這麼長,思想的背景、詞語的使用都會有 所變遷。《易傳》解經,難免主觀、客觀的侷限。因此我們讀 《易》,當從兩方面看待傳文。一方面它對經文簡約的詞句確能 提出適當的解說,有些還有「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的貢獻; 另一方面,也會有踰越本義的偏差。前者如〈彖傳〉釋卦,強 調其「時義」、「時用」的重要性〇18 。後者如「彖傳」用「正」 解釋卦辭「貞」字;用「大亨以正」解釋卦辭「元亨利貞」〇19 。 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陰、陽」兩字。《易傳》中,除〈序卦 傳〉、〈雜卦傳〉以外,其餘五傳都使用陰、陽。或用以標示卦 象、爻象;或用以標示天地之氣;或用以徵象相對的兩種功 能。這些用法都是《易經》所沒有的,經文僅出現一次「陰」 字:〈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陰」即「蔭」, 指日光不及的地方。周代早期文獻,如《詩經》、《尚書》,使 用陰陽兩字,其涵義也是指日光的有無或日光能否照射的區 域。類似《易傳》的那種用法,在《國語》中才見到,戰國時 期乃廣為流行〇20 。《易傳》使用陰、陽,突顯《易經》卦爻對 偶感應的意涵,有其貢獻。但是戰國之後,陰陽之說流行,誤 會也越來越多。君貴民賤、男尊女卑的思想可以附會於陰陽, 〇18 參見〈豫〉、〈遯〉、〈姤〉、〈旅〉及〈坎〉、〈睽〉、〈蹇〉諸卦〈彖傳〉。 〇19 參見〈師〉及〈臨〉、〈无妄〉、〈革〉諸卦〈彖傳〉。 〇20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陰陽觀念的發展》,頁55–69。 xviii 周易經傳疏解 也就被認為是《周易》的內容。宇宙生氣、氣化萬物的思想也 可以附會上陰陽,《周易》又與陰陽家言混雜不分。《易經》原 有的誠敬、感通、對偶相應、協和互動的精神漸被忽略,這種 誤謬實在不可小覷。 漢代以來,《周易》被推尊為經典,學界為《周易》注釋 的工作,從未間斷,或重象數,或尊義理。魏•王弼(226– 249)的《易》注,唐•孔穎達(574–648)據以撰作《正義》, 影響力遂歷久不衰。王氏《易》注的特色是據傳解經、引 《老》入《易》。從此經、傳合為一體,其間的發展脈絡乃被忽 略。《易》又與《老》《莊》並肩,成為三玄之一,儒家人文思 想也受到曲解。 今日我們讀《易》,分辨經、傳各自所具的義蘊,再據以 考察經、傳發展的脈絡,應該是很重要的工作。這在易學、儒 學及思想史上都極具意義。本書撰述旨趣在此,重點分解說、 疏證及綜論三項。解說,著重文字的通讀;疏證,著重義蘊的 會通。這兩項工作都遵循文獻學及思想史兩方面的規範。所謂 文獻學,涉及版本、文字、語法等等,「無徵不信」是排除種 種歧見的主要原則。前賢在這方面成就卓著,本書解說部分所 附注解,即標明其所以如此之依據,可供查證。思想史方面, 涉及人文思維、義理脈絡,「言必有據」,是防範種種臆測的主 要原則。所謂言必有據,取證於原典歸納之所得最為重要;其 次則借鏡於同時代的相關論述。本書疏證部分所提論據,大致 如此。至於綜論部分,分別對《周易》經、傳之特質作一闡 xix 緒論 述,期能有助於讀者之綜合了解。 《周易》經、傳,是華夏文明原始宗教人文化過程中兩個 關鍵時期的思想典籍。經文,是西周初期領導階層借重巫教筮 書導引大眾轉向人文思維的成果。它仍保持原始宗教對天的誠 敬而又加以擴展,納入對人對事的誠敬,以自助然後人助、天 助的理念,闡發人文精神。傳文,是先秦儒家憑藉《易》書, 闡述天道、人道感通為一的理念,開發道德的超越精神,突顯 儒學的實踐哲理。因此,《周易》經、傳在華夏文明的人文領 域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每一個時代都有必要去抉發其中 的精義,作為當代生活的指針。基於這一認識,筆者乃不自量 力,黽勉從事,期能為這部經典的傳承盡其棉薄。限於學力, 成果難如理想,匡謬補缺,期盼賢明。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易經,注釋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17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姓名:詹巧燕 電話:02-2789-5751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一二八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