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37
:::
自以為在:衝動──創作心理動力 第二部

自以為在:衝動──創作心理動力 第二部

  • 統一編號GPN:1011000497
  • 出版日期:2021/05
  • 作/編/譯者:劉錫權著
  • 語言:中文
  • 頁數:72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9907897
  • 出版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開數:18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220

書籍介紹

本書作為衝動–創作心理動力的第二部;從源自對自然的感物,對人體形貌(來自社會人際關係、權力階序、人情義理等對於他者個體人的感知判斷或直觀)的同理直觀身體感,藉由樹木造形的抽象發展,趨近抽象表現抒情傳統中直觀的視覺表達語系–以「人」的完成為依歸,非以單純直接陳述外在物象的描摹,更像是一種文件,揣摩「非思」的語言符號鍛鍊遺物,離開對作品物件自律性自足的單一期待,以自身作為創作心理取樣的展示對象:一個以衝動作為創作心理動力源的心理編織機紵,以具身體感的抽象表現抒情傳統價值,於修養、規律的「氣」文化底蘊中,完成「人」的格度。

目次


前言
Part A. 美感教養──與他者信念的互為:關於那「意」(衝動之勢)的興發與「抒情傳統」
雅與俗的文化價值階序、權力、或規訓回歸「人」之本質面的實踐──抒情傳統的源頭
Part B. 身體修養技術──自我鍛鍊「人」的完成:「莫名」的「衝動之姿」
這一切(性格)畢竟還是關於「人/我」的關係,繪畫的「未完成」──一種反身跳躍的技術
放焦的專注、鬆弛(détendu)的技術從擬人態開始──創作作為個體的世界表演與身處華文化圈的困境
Part C. 具身體感的抽象表達技術:感物模式
關於靈性餘音的嚮往
以樹寫塵
暫時的結語:成就「勢」──創作衝動之興的焦慮現實
參考資料
作品IKSPRES系列拼貼圖板
作品圖錄

編/著/譯者簡介

劉錫權
藝術創作者,擅長影像拼貼、版畫藝術創作與創作思維;長年投入藝術學門行政管理與藝術教育領域,對於藝術創作心理之探索多有涉入。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美術學院院長、中華民國版畫學會理事長。

序言/導讀

延續「衝動」作為創作心理動力源的論述主張(非普世的),本篇由諸多相關文本的拾遺、拼裝組構成此次展覽的創作論述──創作心理的分析說明,以文件的式樣作為作品整體的一部分。 在當代藝術場景中,造形藝術的美學傳統逐漸脫離現代主義時期的意識形態、或論述,原來單純的抒情、寫意逐漸在相關論述的發展中同一化,其作為藝術性的原創活力逐漸遞減,形成當代論述場景中的「弱勢」一環;在資訊流布密集的今日社會,我們已經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媒介上「看」到造形藝術歷史上的經典作品,並據以評論當代「單純延續」現代主義時期意識形態(框架)的抒情、寫意造形的創作已無力生產更多關於時代精神的、原現代主義前衛精神預期的藝術性可能;而大量影像數位化為社群平台影像語調的時尚展現,逐漸遠離現代主義時期的身體感對於物質性的哲學思維(意指那些對我這個身體被教養成的藝術性意識形態建置機制、或信念)。 於此以自身作為創作心理取樣的展示對象,一個以圖像把握世界的衝動作為創作心理動力源的心理機紵,對於具身體感的表現性抒情傳統(以下簡以抒情傳統表示)的價值──於修養、規律的「氣」文化底蘊完成「人格」的藝術創作主張與價值仍存的信念下,對於如何擴展創作心理較微細的部分,如何面對造形藝術歷史經典在當下的景況,與如何仍有其當代性表達可能的分析與探究等等的質問。 從單純源自對自然的感物,對人體形貌、社會人際關係、權力階序、人情義理等等,對於他者個體的感知判斷或直觀,所生成之同理直觀身體感,藉由棋盤方格、同心圓形、類曼陀羅構圖等基底格式,以樹的抽象造形、拼貼、拼裝連幅的敘事劇場,延展出身體直覺對於周身環境感知的式樣;同時藉由這一支線的創作系列(IKSPRES系列),去趨近前述抒情傳統中直觀的視覺表達語系──以「人」的完成為依歸的體系、去把握當下身體感知剎那的世界圖像、關於那瞬間感知「以為」整全的切片。 這些「作品」並非僅是作為單純直接陳述外在物象的描摹,或許更像是文件,一種揣摩「非思」的語言符號鍛鍊遺物,逐步離開對作品物件自律性自足的單一期待、或信念;同時在多元地下莖世界的景況中,以這樣的取樣格式──雖然僅限於我做為單一個體的侷限取樣,但透過這取樣的圖像文件化與論述的擴展的示例,仍有其展示發表的價值。 本書的抽象版印拼貼,包含了同理於過往「經驗敘事聚焦」結構的神經網絡、細微的他者身體語言或表情的判斷意識、美感經驗的養成偏好、社會價值意識等的直觀內容;由身體感教養中蘊涵著的長期鍛鍊視覺造形技術(techne),將綜合直觀中自身與外在他者(物)的體量感以直觀(識的生成)表出。 本書試圖離開原現代主義時期、傳統平面藝術作品的單一觀看、理解模式,強調「直觀對應」的心理結構與映現本身的突出本質,即可成為作品主體的組構語法。為更進一步說明,以下簡單劃分三個褶曲流變、互為的心理結構區塊圖表。 Part A. 美感教養──與他者信念的互為:於美感教養時期累積的表達形式偏好,美感訊息的價值鏈、或美學社會價值階序上的階級形式、或對象(譬如現代主義時期的歐美、日本美學典範)等等,以個人「誤讀」或機構化的專家系統編織起來的美感表達系統為據的互為信念。 Part B. 身體修養技術──自我鍛鍊「人」的完成:除了以大腦的「敘事聚焦」與「經驗聚焦」系統,及其生理機制作一科普式的理解描述外,作為單一個體,如何在人文表達環境中,呈現具下意識感知為「人」、為「我」整全感意識的隱性對話(恆審思量、尋伺者)、「非思」語言符號鍛鍊的痕跡、同步於文化大他者與自我修養的互動互為之技術。 Part C. 具身體感的抽象表達技術:逐步形塑的直觀感知神經脈絡化現的世界感與表達慣性──以狀似抽象、卻又同時「以某種方式」連結教養時期累積的美感意識與「個我完成」的下意識感知、表達形式偏好或媒材與身體感的聯繫方法(表現風格)等等,總和呈現為具身體感的抽象表達技術。 若要說那創作當下的身體直觀是甚麼,或許可由這粗糙分類的三個區塊綜合表達。本文意圖將「抒情」復現為一個門類(genre),或再將之活化的期待。以抒情傳統中的文人精神為框架進行推演,期待為這樣的表現形式、或門類(genre)留存一個藝術系統中的可操作位置:不僅僅是停留在抽象的美感造形選擇、擺置、個體療癒、藝術教育活動等面向上,而是專注在作為內向性的自我反芻、反思挖掘的自我修養技術;其媒材式樣亦可以是多元,而非僅停留在抽象塗鴉單一形式而已。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Awareness as it is: the lyrical tradition in visual abstract expression of corporeality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衝動,身體感,抒情傳統,直觀,抽象表現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72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教務處出版中心 姓名:許書惠 電話:02-28961000-1233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