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以國立圓山考古遺址為主題,搜集日治時期對考古遺址的重要研究及論文集結成書,並審慎校對、加上譯著,完成填補日治時期的圓山考古遺址研究著作。
目次
• 局長序
• 圓山考古遺址研究的日治時期遺產—選註者序
中文譯稿
01 不著撰者1940 :圓山貝塚
02 八木奘三郎1903 :臺灣的石器時代(臺灣雜記)
03 丹桂之助1934 :關於Corbicula maxima Prime的現生標本與
貝塚標本所呈現的變異
04 甲野勇1929 :圓山貝塚發現的穿孔牙飾
05 平山勳1935a :臺灣考古學說之遺產
06 平山勳1935b :臺灣考古學界的現狀關於臺灣北部
07 石坂莊作1923 :圓山的大砥石
08 伊能嘉矩1897 :臺灣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
09 佐藤傳藏1901 :臺北附近的石器時代遺址
10 尾崎秀真1930 :位於臺灣地下的文化
11 赤司學夫1925 :臺北通信
12 板澤武雄1924 :臺灣見聞記
13 直良信夫1925 :臺灣臺北圓山公園的遺物
14 柴田常惠1901 :柴田常惠給坪井理科大學教授的書信
15 原田正彥1900 :臺灣圓山貝塚石斧
16 宮原敦1919 :關於臺灣臺北圓山的巨大砥石及貝塚
17 宮原敦1936 :圓山貝塚
18 鳥居龍藏1897a :臺灣探險者鳥居龍藏氏的消息
19 鳥居龍藏1897b :來自鳥居龍藏氏的通信(致坪井正五郎氏)
20 鳥居龍藏1897c :關於臺灣史前的遺址
21 鳥居龍藏1898 :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臺灣人類學調查略報)
22 鳥居龍藏1911 :臺灣臺北圓山貝塚
23 鳥居龍藏1925 :史前時代的臺灣
附錄1、圓山考古遺址日治時期相關漢文雜什
附錄2、三島格1989 :圓山貝塚
序言/導讀
局長序
早在日治時期開始,臺灣總督府便委託東京帝國大學學者來臺對
臺灣展開綜合性調查,於1897年在圓山一帶就初次發現大量貝殼殘
骸,以及石、玉、陶、骨角器及墓葬等遺物與遺跡。爾後,眾多專家
學者如伊能嘉矩、宮村榮一、宮原敦、鳥居龍藏、佐藤傳藏等人陸續
進行田野踏查、採集、考古發掘等工作,為圓山考古遺址留下豐富的
考古資料。
國定圓山考古遺址自初次發現迄今已120餘年,研究確認其中包
含了大坌坑、訊塘埔、零星芝山岩、圓山、植物園和晚期十三行等多
個臺灣的史前文化層,足以佐證北臺灣各時期史前人群與文化的存在
與其生活內涵,實為具全國代表性的考古遺地與珍貴文化資產。
本書蒐羅日治時期學者的紀錄,並加以整理、翻譯呈現,藉以勾
勒出圓山考古遺址研究初期學者的所見、所知,也得以讓當代臺灣人
了解當時日本人類學者對此遺址的研究與視角。
圓山考古遺址不但是北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時代遺址,也是我
國保存得最完善的國定考古遺址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來針對
此遺址出土資料的盤點、整飭、研究及科學分析等,讓我們對她有了
更豐濬與入微的認識,而這一切豐碩成果都根源自這群人類學、考古
學家的心血投入。
期盼本書的出版,能為此遺地保留更多資料,並且持續提供後人
研究的基石與養分,以使圓山考古遺址的內涵能更加完備與深厚的被
呈現出來。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陳濟民
圓山考古遺址研究的日治時期遺產【選註者序】
圓山考古遺址涵蓋範圍廣大、文化層豐厚並具有顯著的貝塚堆積,
自1897年發現以後,吸引不少學者絡繹不絕地前往調查、發掘。遺址
所在的圓山小丘,以其近在當時臺北市郊,隨著臨濟禪寺、圓山公園、
動物園、連通道路,以及連通河對岸的明治橋與劍潭山的臺灣神社諸
宗教、遊憩、交通設施陸續建置,這一帶更成了當時在臺日人以及一些
風雅文人流連遊觀的風景名點與宗教聖地,參拜往來者不絕。顯著的貝
塚與隨意採集可得的遺物,亦成為文人談資、騷客賦詩的題目(附錄
一),以及「好事者」搜集暱古的絕佳場所。圓山考古遺址的性質、年
代、所屬人群與可能來源,也成為日治時期臺灣考古學研究的中心課
題,驅動學術研究的主要材薪。
圓山考古遺址的重要性,隨著調查研究的精進,益為學界與行政部
門了解,在日治時期已經指定小部份區域為史蹟,今日更成為我國的國定
考古遺址。但是作為臺灣考古學研究與學史回顧的重要資料,卻因語文
隔閡,眾多日治時期文獻少被利用。編註者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協助下,
挑選二十餘篇相關文獻,請人中譯並加譯註,期能提供學界易於掌握前
人功業之便,促進理解既有的學術成果並在此基礎上繼續向前推進。
本書包括日治時期圓山考古遺址相關日文文獻23篇,日治以後相
關日文文獻一篇(附錄二),並收集日治時期相關的漢文雜記與詩篇
(附錄一)。
本書所收錄與圓山考古遺址相關之日文文獻,或為遺址概述(第
01、12篇),或統述臺灣史前遺留兼及圓山考古遺址(第10篇),或
為圓山考古遺址出土器物之分析研究(第16、19)、石器(第09、
15、16篇)、陶器(第14篇)、牙飾(第04篇)、貝類(第03、15、
16篇)、陶器的初步科學分析(第13篇)、人骨(第16篇),或釐清
圓山遺址貝塚與文化層之關係(第19篇),或綜合論述貝塚現象、文
化層與年代(第16、17篇),或說明遺址被指定為史蹟的理由(第17
篇),或論述遺址的所屬、來源與當代臺灣原住民、大陸苗族、東南亞
族群的關係(第13、17、20、23篇),或回顧評述圓山考古遺址研究
的諸說並討論圓山考古遺址的社會性質(第05篇),論述當時臺灣考古
學界的學術取徑導致的學術派別(第06篇)。
從這些距今至少80年以上的文獻,可以看出學術研究開端時期的
粗樸理解,學術規範形成前的多元參與與眾聲喧嘩,以及學術研究的緩
慢進程。同時,也出現一些值得在此評述的現象。
首先,圓山貝塚與「遺物包含層」屬於同一文化時期同一屬性的
遺留,為鳥居龍藏經過發掘後得以釐清(第19、20篇)。此外,1954
年3-4月間,石璋如先生在圓山進行為時一個多月的發掘,確定本遺址
具有繩紋陶與圓山兩個文化層之後,經過後續調查發掘研究,學界理解
圓山考古遺址至少有「先陶時期」、大坌坑、訊塘埔、圓山、植物園、
十三行文化與近現代等多次為人群佔居的遺留;但日治時期,還沒有遺
址可能有多次佔居形成多層次文化層的概念。即便鳥居龍藏在圓山發現
鐵器,上層出土明代陶瓷,宮原敦於1919年的發掘也在上層出土帶幾
何紋飾的陶器(第16篇),但鳥居龍藏認為圓山考古遺址的遺留是同
一族群經歷工具從石器過渡到鐵器的過程,是臺灣史前時代演變到歷史
時代的縮影(第23篇)。
其次,這些文獻呈現,在沒有適切法規管制下,任一「好事者」
都可以進行遺址發掘、採集遺物的現象。但在此同時,也看到了鳥居
龍藏第一次發掘圓山考古遺址時,曾向當時的臺北縣知事提出申請(第
21篇);此外,平山勳發掘社子貝塚,也自云取得發掘許可(第06
篇),但平山勳所取得的許可,未詳是地主或土地使用人同意其發掘,
還是公部門同意發掘。以下根據本書收錄文獻,列出日治前期曾在圓山
考古遺址進行發掘的工作與採集者如下:
1897年03月07日,伊能嘉矩發現、採集(第08篇)。
1897年04月18日,伊能嘉矩與宮村榮一發掘,並命名其為圓山貝塚
(第08篇)。
1897年10月12日,鳥居龍藏發掘貝塚與「遺物包含層」(第19、20
篇),發掘獲得臺北縣知事的許可(第21篇)。
1910年末至1911年初,鳥居龍藏發掘(第22篇)
1919年,宮原敦發掘臨濟禪寺上方西面山腹的貝塚(第16篇)。
1923年07月12日,板澤武雄帶領學習院大學學生與宮原敦發掘(第12
篇)。
採集者有八木奘三郎(第02篇)、宮村榮一(第08篇)、田代安
定(第09篇)、岡本要八郎(第09篇)、磯田正誼(第09篇)、新家
鶴七郎(第09篇)、赤司學夫(第11篇)、柴田常惠(第14篇)、廣
田精一(第15篇)等人。
這些臺灣考古學發軔初期的發掘工作,即便是細心規劃安排,都有
其今日學科理解的限制,何況是隨意而為者。如板澤武雄在帶領學習院
大學學生來臺見習旅行,在圓山貝塚也進行了其自述「既沒有時間,也
並非有組織地發掘,但是收穫卻有很多」的發掘。雖然日治時期調查採
集、發掘不斷,但誠如平山勳(第05篇)所指出的,「既往無科學性
的發掘」;亦如三島格(附錄二)所言,完整或「正式」的報告書並未
見到。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宮原敦(第17篇)說明圓山考古遺址指定
為史蹟的理由,比對今日我國〈考古遺址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指定基
準,可歸納如下:第一,由於群居的生活,遺物具有地區性特色,作為
石器時代的遺址,作為貝塚,皆具代表性;第二,靠近臺北市的圓山,
在考古學以及土俗人種學上,參考資料都很豐富;第三,圓山考古遺址
出土遺物種類豐富,臺灣各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遺物,圓山無一無之;
第四,其他地區發現的貝塚,不但規模小且地遠調查不便,亦即圓山有
其稀有性;第五,對臺北市民及學童等也可提供教育資料。而為讓民眾
瞭解其構成原因,為避免遺物佚散並防止亂掘,以作為史前考古學、庶
民教育與方便管理,特指定為史蹟。同時,宮原敦特別指出,圓山應與
其週邊的其他考古遺址一同考慮,概念有區域內同類型遺址併同指定的
雛型。但是實際上,圓山考古遺址的史蹟指定僅有二處貝塚與所謂的
「大砥石」,其餘的區域,在日治時期,仍不斷地因各種開發建設而遭
破壞。
本書所收日文文獻常有尺度或里程記述,日本長度單位,1尺為
30.3公分;1間等於6尺,為1.818公尺;1丈等於10尺,為3.03公尺;1
町等於360尺,為109.08公尺;1里等於36町,為3.92688公里,在部份
譯稿中入註,未入註者,請讀者自行換算。
原文中常見日本年號紀元,偶見清帝號紀年,不在文中括弧附記西
曆紀年。為免不熟悉者查找之勞,明治30年為西元1897年、大正元年
為1912年、昭和元年為1925年,請讀者自行換算。
原文中所用的蕃人、土番、生蕃等當時對原住民的蔑稱,保持原
樣,並不修除。
本書所收文獻分由黃文嫻、黃秀敏、蔣薰誼三位女士中譯。蔣薰誼
女士譯稿除符合信達外,譯筆十分流暢,符合中文閱讀文氣;除了其負
責的文稿,蔣女士並協助整順其他數篇譯稿,同時提供其對日本近代學
術史的專業意見,編註者要感謝蔣女士的辛勞,並應感謝推薦蔣女士的
中研院史語所藍弘岳先生的厚意。另負責本書排版印刷的捷徑文化出版
事業有限公司人員,也協助多數譯稿的修飾整順,其心勞亦不容抹煞。
最後尤須感謝的,本書審校李作婷博士審檢通書,不僅除錯修潤,並以
其熟稔日本考古學的學養,提供日本考古學學術用語的合適中譯以及對
原著的學術意見,編註者亦即採納入註。此外,選註者曾向鍾柏生先生
請教貝類資訊,本書扉頁由莊詩盈女士協助叠圖,於此一併致謝。
如前所述,臺灣考古學研究的早期發展,與圓山考古遺址的調查、
發掘與研究息息相關。日治時期,除了討論圓山考古遺址的專論外,多
數的臺灣考古學論著,或多或少都會提及圓山考古遺址。本書無法全部
收納所有可能相關的論著,去取之間未必盡符人意,甚至可能遺漏較本
書已選文獻更應收入者。受限於本書編印期程,未能就所選文獻再加斟
酌,也未遑細繹原文,雕琢譯註,並再三檢視可能的疏漏與錯誤,在此
只能自承不足,並期待未來有幸再版時補闕彌漏。是為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光祖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圓山文化,考古遺址,日據時期,文集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1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古物遺址組 遺址科
姓名:王昱喬
電話:
04-2217-7635
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