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原住民族長久居住在臺灣這座島嶼上,但自17世紀以來,荷蘭、西班牙、漢人等外來族群接踵而至,原住民族土地不斷流失。清代末期,平地幾為漢人墾殖,日治時期現代國家權力侵入臺灣山地,武力征服。尤其,1895年臺灣總督府發布「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規定「缺乏可證明所有權的山林原野,全為官方所有」,一舉否定原住民族對土地的自然主權。1945年中華民國「臺灣接管計畫綱要」第82條明定「日本佔領時代之官有、公有土地及其他應行歸公之土地,應於接管臺灣後,一律收歸國有」,直接繼承日本對原住民族土地的官有概念。
因現代國家體制運作,總督府檔案保留諸多關於日治時期原住民族土地使用移轉的文件。本書以總督府檔案為基礎,除檔案內容明確有「蕃地」及鄰近蕃地者,或與土地政策有關,或具移民拓墾性質者外,還參採《臺灣堡圖集》所界定的蕃地,交叉檢索,重點逐件檢視,計蒐羅有關原住民族土地目錄9,247件。並將日治時期所頒布關於土地17種法令政策,以代碼標記該件檔案所依法規命令。對於當今還原原住民族土地變遷,追溯傳統領域的線索,提供第一手史料的目錄。
目次
contents
目 次
序/張鴻銘3
編輯凡例5
臺灣總督府檔案有關原住民族土地檔案之介紹/王學新11
原住民族土地目錄79
編/著/譯者簡介
王學新:
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究員
精通古式日文,富有史學造詣並具著作能力之學者專家,研究領域專長日治時期臺灣史,長期投注於臺灣總督府檔案翻譯介紹、檔案目錄編輯、研究論文發表、日文書籍翻譯及撰寫專文,包含專書、期刊論文、編譯、編輯等數十部作品。
陳隼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整理組編纂
序言/導讀
序
土地是族群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承載著族群的生命、歷史及文化記憶。原住民族與土地深厚的關係,形成強烈的部落認同及發展的獨特性,世代傳遞。然而,在近代西方及東亞文明的擴張中,原住民族遭遇外來族群移民開墾,多重政權先後統治的過程,無疑是一段殖民壓抑與土地流失的歷史。
過去一段很長時間,臺灣如同世界上其他由移民為主流人口建立的國家,否認原住民族與土地的權利關係。1980年代以來,原住民族主體性的運動,引發國家內部社會的反省,國際間關於原住民族權利的肯認,以及原住民族與國家權力的對話,顯示國家社會對待原住民族的態度逐漸有了轉變。蔡英文總統於2016年8月1日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正式宣告以政府為首,展開與學界、社群共同推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決心。
綜觀近百年來原住民族土地變遷,土地流失的途徑及類型各有所異,但整體回顧原住民族土地被納入國家治理範疇的過程,戰後原住民族還我土地議題,無論是保留地政策或是當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等訴求,根源多可追溯至日治時期之土地及官有林野政策。探究歷史事實,首當以第一手史料為主,本館典藏臺灣總督府檔案記載日治時期原住民族的空間領域、土地慣習、傳統土地觀及土地變遷的文獻資料,正可提供原住民族土地轉型正義查明歷史真相的基礎。
本館為臺灣歷史文獻重要典藏機關,蒐集、彙整原住民族土地變遷的歷史面貌,提供臺灣各族群反思過去與邁向共同未來的契機,特編輯出版《臺灣總督府檔案原住民土地目錄彙編》,蒐羅日治時期有關原住民族土地目錄9,247件及所頒布17種土地法令政策,期能為研究原住民族土地流失的整體圖像,以及完整回復原住民族土地權利事業,累積線索。爰出版付梓之際,是為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張鴻銘謹識
2021年6月
分類
- 書籍分類 :文化歷史
- 出版品分類:圖書
-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 施政分類:
原住民族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臺灣總督府檔案,原住民族土地目錄資料彙編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56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姓名:陳惠芳
電話:049-2316881-341
地址:南投市光明里光明一路2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