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37
:::
新民路142巷-宜蘭舊城浮光

新民路142巷-宜蘭舊城浮光

  • 統一編號GPN:1011001188
  • 出版日期:2021/08
  • 作/編/譯者:游基倉著
  • 語言:中文
  • 頁數:187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5418533
  • 出版單位:宜蘭縣史館
  • 開數:23公分X16.8公分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20
書籍介紹

本書作者游基倉先生,出生於宜蘭市舊城區「宜蘭大病院」(老宜蘭人對省立宜蘭醫院口語慣稱)旁,新民路142巷。本書主要為作者回憶兒時住家所在新民路巷弄內的鄰里互動、周邊攤商店鋪、重要的家人生活、宜蘭的節慶、及同伴間的遊玩嬉戲,記錄當時宜蘭中央市場、宜蘭大病院、新民堂、媽祖宮、宜蘭公園等重要的場域,在當代快速轉變的社會中,保存了1960至70年代宜蘭市的浮光掠影。
全書共有四大篇章,分別為〈小巷時光〉記敘作者從小居住的老家及巷閭生活,〈兒時漫遊〉為作者於住家附近的嬉戲與日常,〈舊城浮光〉則對幼年宜蘭舊城主要生活場域的回憶,最後於〈逝水流年〉中書寫生命中重要的家人,並於書末表達對生命中的教父-舅父的感念與敬意。
為增添本書歷史的立體感,宜蘭縣藝術家呂秉承老師親自操刀,參考大量地圖、照片,疫情期間日以繼夜,挑燈夜戰,手工繪製「蘭城‧印記」1970年代宜蘭舊城手繪圖。並從作者舅父黃天炷先生遺留數千張宜蘭街景舊照,精選相關照片,補實了1960到1970年代宜蘭舊城鮮明的影像。

目次

目 次
推薦序:市井僻巷也有著動人的城市故事 02
推薦序:騎小綿羊逛巷子的男人 04
推薦序:幸福的人 06
作者序:童年,記憶如影隨行 08
話 說 我的家 14
第一話 小巷時光
新民路142巷 22
我家地下有藏金 26
日本料亭茄苳樹下 30
宜蘭西門大學 36
第二話 兒時漫遊
叫大胖朝雄敲鑼找小孩 48
大病院我的秘密基地 54
看著紅燈走回家 60
中山國小與宜蘭公園 68
南門外神農路 77
第三話 舊城浮光
宜蘭城大拜拜 98
柑仔店與市場口 100
新民派出所周邊記憶 104
媽祖宮遊樂場 108
崇聖街中央市場與魚市場 114
第四話 逝水年華
我的童年真難搞 136
老鼠婆仔救外婆一命 144
外公與新民堂 151
清明掃墓吃蛋糕 166
豆油攪攪、阿舅罵罵 170
後記:我的舅父我的教父 182

編/著/譯者簡介

 1960年生,成長於省立宜蘭醫院旁新民路142巷內,家族在宜蘭北館市場經營魚攤生意。
 就讀宜蘭市林氏家廟追遠堂附設慈愛托兒所幼稚部、中山國小、中華國中,國中畢業後到新北市永和區就讀復興商工美工科。曾任職美商廣告公司、平面媒體,現任職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019年授權宜蘭縣史館出版《順風年代:宜蘭北館市場及原MARU圳鱼號家族》,本書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評定為2020年政府機關─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類佳作。

序言/導讀

市井僻巷也有著動人的城市故事   當看到游基倉大哥新書標題有「新民路142巷」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想知道這是哪裡?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可以寫出一部充滿個人、家族與城市鮮明回憶並存的生活筆記?馬上開啟google街景,尋蹤到宜蘭人慣稱「宜蘭大病院」的陽明醫院新民院區旁,卻遍尋不著這條巷道。再仔細端倪街景中的門牌,才在新民路140號、142號兩棟透天厝之間找到可堪比擬鹿港摸乳巷的窄巷。   翻動書頁,順著基倉大哥流暢生動的文字閱讀,一場穿越宜蘭舊城時空的旅行於焉展開,身歷其境般地感受到基倉大哥兒時在舊城經歷的生活場景。各個篇章看似個人與家族的時光記憶,但更是1960年代前後宜蘭舊城市井小民眾生相的描繪。「新民路142巷」在日治時期原是知名日本料理餐廳「東京庵/榮德料亭」。戰後,料亭成了「新民路142巷」,住進了8戶背景各不相同的人家;巷子後面的宜蘭大病院宿舍,是羅大佑在基倉大哥出生前兩三年住過的地方,因兒時的記憶而創作出曾在臺灣大街小巷傳唱不綴的「童年」這首歌。就以「新民路142巷」為起點,基倉大哥經由其家庭生活與產業人脈網絡延伸出去,帶領著身為讀者的我們探尋、認識1960-70年代活生生的宜蘭舊城生活景象。   相信有不少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跟基倉大哥會有許多共同的回憶,而生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鳴。譬如「宜蘭城大拜拜」,只要是1970年代之前在宜蘭各地成長的朋友,從過年後到三月媽祖生之間,大拜拜流水席幾乎是全宜蘭人共同的回憶。又或如「宜蘭西門大學」,是我訪談過多位宜蘭舊城耆老最愛講述的歷史性場景,是過昔日舊城中見不得人卻又必須的城市基礎設施;「叫大胖朝雄敲鑼找小孩」,很自然會讓人聯想到黃春明老師〈鑼〉中的「憨欽仔」,或是〈兒子的大玩偶〉中的「坤樹」;而「看著紅燈走回家」,更是不少讀者小時候都曾有過的城市探險與迷路經驗。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不禁回想起我兒時在羅東老家巷弄中的生活片段。老家從著名烤鴨店旁不起眼的巷口轉入,就在妙覺寺前叉路右轉的一排六連棟兩層樓透天厝的尾間,巷弄的空間感倒是與「新民路142巷」有點類似。妙覺寺的師父早晚課誦經,但我們一群住在旁邊的野小孩總是在寺前胡亂喧鬧;現今的寶雅羅東倉前店還沒蓋起之前是塊大空地,是我們這群孩子們的棒球場……兒時的記憶,就這樣逐漸清晰起來。   這就是基倉大哥這本新書的魅力:看似平常,卻在新民路142巷「小天地」中得見宜蘭舊城「大世界」;看似是個人、家族的回憶,卻處處訴說著「老宜蘭人」共有的「生活滋味」;此書更不只帶著你神遊1960年代宜蘭舊城的生活場景,更會誘使你在閱讀時同步地書寫你自己兒時的生活筆記。是為序。 蔡明志/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系主任 騎小綿羊逛巷子的男人   北館之後,我們走的是不起眼的小巷。   認識游大哥在108那年,因緣參與「宜蘭研究第十一期研習營」。豔陽下、冷氣房,便是7月6日,我們被綿密的情感敲開。那是愛講故事的游大哥,或者被故鄉愛著的赤子,把愛過他的人事物一個個道出。   沛芬與我合作一門寫詩課。詩可寫的東西甚多,我們鍾情經驗與人的交流,立即想到善敲門的前輩。   走出小巷,雙腳構築童年地圖,游大哥的方法是穿越,借用當時很軟的磚頭。比如昭應宮觀看的方向,從海致富,面山讀書,宜蘭市後來成為文教、薪火的小城;故事柔軟,地圖的勾勒裡有人、建築與選擇。至於迷路而拓展的新世界,天黑固然模糊視野,紅燈作為地標,也以拒絕捷徑的指引,決心練就小孩一雙巨足。   所以泡澡燙出阿婆、母親交代的紅熱,大拜拜耗去資源卻藏有宜蘭人盛情,派出所旁怎麼蒸騰麵香醬氣?地圖紀實也既實,過去的真實歲月不能只標示名字,猶得有典故。   我們邀請游大哥帶學生走讀,他讓我們自舊城區、他的童年挑選。想都沒想,童年不就是最寶貴的城堡?游大哥的樣子和童年緊扣:看來寬闊硬朗,小時教他柔道的刑警,意外促成手骨斷了、顛倒勇健。騎著小綿羊到處跑,因為父親默默買來棒球手套、阿姨剪髮剪上九十分鐘也植上回憶、眾人聯手救外婆、教父啟蒙美學與人生……這裡原有清甜的草。   我們討論課程時一併吃了飯。游大哥依舊騎著小車,骨架大的他連馬路都要禮讓他人。新民路142巷,謙讓與情懷是擁擠中有餘裕的關鍵,曬著很臭的魚都可以講得很甜啊,學生聽得流了幾缸口水。游大哥提醒多點一些菜,讓對方放心吃,讓店家被肯定;他走讀時沒休息,一身汗厚重,都是學生腿力薄,擱淺於現代文明。   書中有位大胖朝雄,穿木屐騎腳踏車,敲鑼找遺失的小孩,兼任出殯隊伍的喇叭手;尋生送死,騎乘小綿羊的游大哥不就是這般形象?尋覓記憶的生門,把找到的文字投遞另一世界。《順風年代》獻給往生、退休的長輩,《新民路142巷》有幾位送了多年、還捨不得的人。   游大哥有熱情處世的外婆,連結群體的情感。雖然,書中不小心講了自己,孤僻時獨處,有時人來瘋;隨年紀增長,越來越喜歡一個人,大概胸中有太多地圖,需要更多時間再次走過。   書中節制於抒情,汪洋於歷史、人物,不肯定的東西會說「大概」,作者是讓人信賴的前輩,正如小時仰賴眾多長者。書中照片出自多人分享,收集之功需耐心、識見與珍愛。他們家中有個黃金笑話,我們──被游大哥疼著的後輩,清楚明瞭,黃金真的在小巷,藏在成全與溫柔,只待來人、讀者深掘。   最後是抗議與提問。書末自責心胸窄,其實開闊的游大哥,正因說出「豆油攪攪、阿舅罵罵」,讓教父有了一輩子話頭。疑惑的是,游大哥這麼大膽,竄改成績,到底有沒有被發現?記憶如歷史寫得篤實,「你一定是想讓父母放心吧?」改過的成績紅紅有跡,始終如一的體貼不起眼,但入了心坎。一塊塊磚頭,疊起作者、我們各自的詩。 陳曜裕/蘭陽女中教師 幸福的人   基倉老師擁有一雙充滿情感的眼睛,看這個世界總是敦厚溫柔,晶瑩有光。   我喜歡書中有一種慢慢生活的氣味,純真與懷舊交揉,開闊而無憂。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童年,在重複的日常牢牢記得許多獨特的時刻,以時間而言,我們知道它終將遠去;以情感而言,分明一直放在心裡,那些細微的事物已然構築起龐大宇宙,永遠守護自己。   感謝基倉老師總是慷慨溫暖地分享,學生們曾聆聽老師導覽舊城記憶,認真記錄了足跡。陳心宇說:「一般很少注意到的小巷,很少有機會走進去,也只有故事才能賦予它們生命。聽到有趣的故事,一個人與一個地方的邂逅,是如此真誠有感。」謝承妤說:「小巷內斑駁的牆與重新上漆的牆成為鮮明對比,腳下每一寸土地都是歷史演變而來,是專屬游老師的獨家記憶。老師帶我們走過的每一步,彷彿回到小時候的場景,那些聲音都不曾遺忘。」   我喜歡以快門記錄大家凝神聽故事的模樣:圍坐在追遠堂感受質樸恬美的光影,在大病院前的老樹秘密基地一起想像,穿過巷弄走入市場……每一個畫面都重現歷史,也創造未來的記憶。   以珍貴的家族微歷史連結宜蘭今昔變化的大歷史,基倉老師的言語和作品深深觸動孩子們心弦。鄔培宜說:「家鄉的記憶來自與鄰居們的互動,來自每天出門時走的路,來自每天看到的稻田、街道和房屋……搓合成線,再編成一張網,就是所謂的家鄉。」楊益承說:「我現在常思考以後能不能也如此對我的孩子訴說著家鄉?對我而言,家鄉本是清晰無味的,聽游老師導覽後,在這清晰的畫面中漸漸蒙上模糊的霧氣。要如何使這霧氣消散呢?就是好奇心存在的意義,這或許是我的小目標。」感謝基倉老師帶我們散步於舊城,青春的孩子們後來也試著讓家鄉更貼近自己,以一首詩的距離。   兩年前參與縣史館研習,聆聽基倉老師導覽時,我不禁在心裡許願:是不是哪一天,也能帶著學生這樣親近老師,從老師深邃溫煦的眼神、熱情燦然的笑容,走進一則一則生命故事呢?若這些口述的風景能化為文字,讓我與學生一起閱讀,又是多麼美好!   當時的念想一一成真,此刻特別感到喜悅。是深情的記憶和書寫,使人們能不斷在時光之流回望彼此,我們都是幸福的人。 王沛芬/宜蘭高中教師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宜蘭市、宜蘭醫院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87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宜蘭縣史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宜蘭縣史館 姓名:邱宏凱 電話:03-9255488-5009 地址:宜蘭市縣政北路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