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850
:::
文化‧身體‧樂遊:美感教育的實踐

文化‧身體‧樂遊:美感教育的實踐

  • ISBN/ISSN:9786267022726
  • 出版單位:國家教育研究院
  • 開數:18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10
書籍介紹

  《文化‧身體‧樂遊:美感教育的實踐》係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暨「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系列叢書的第八冊。這是一本經由共備、實作與對話,漸漸浮現生成的集體創作,內容介紹如何從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中,找到美感教育的價值與力量。
  我們從自我的身體出發,先安頓自己,打開五感,找到人、我、境共生與共好的關係美學,讓學校課程及教學在土地與文化中扎根;打開五感,以覺察感知、體驗探索、實踐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環境。因此,本書以「文化與身體」為核心,透過「樂遊」詩性創造力的精神,建構學校與社區美感教育實踐的論述與實作故事,並從理論基礎、實踐案例與分析、教師經驗敘事,啟發美感教育理論建構與實踐的經驗。

目次

編者序 洪詠善、黃祺惠
總論:學校與社區作為美感學習場域之探究 洪詠善
十二年國教課綱與校本美感教育實踐的案例
以身作則:傳統表演技藝美感教育之探討 林宜穎、張中煖
文化體驗中身體美學之意涵:遊戲式地圈課程實踐探究 陳碧涵
啟明:開啟感官統整美的學習 容淑華
推展美感教育,實現「以學生為中心 以素養為導向」的全人發展學校 蔡來淑
共好賦能的美感教育-臺北市北政國中服務學習課程之設計與實施 黃祺惠
學校本位美感教育課程共構實踐:跨校教師社群協作工作坊 李盈盈
桃子腳美感課程地圖 周仁尹
道禾心行學: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之探究與實踐 蔡佩伶
基地學校教師敘事
用「心」傳唱的傳統戲曲-美感教育實踐在戲曲 李盈盈
美感教育-臺北啟明學校-體育課程單車遊臺灣 趙中豪
中學國文與美感的交會:素養導向的木蘭詩跨領域學習 潘樺

編/著/譯者簡介

洪詠善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洪詠善主要學術研究專長為藝術與美感教育研究、課程研究、與藝術為本教育研究。具備19年國小音樂教師、主任等實務經驗,自2009年任職於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即參與課綱發展基礎研究以及十二年國教課綱研修工作。2015年接任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一職,承續規劃執行十二年國教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研修工作,同時與中心同仁共同規劃研發課綱實施支持資源,與建立研究合作學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團隊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探究課綱重要議題與實踐取徑。
  此外,自2015年擔任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主持人,與研究室夥伴共同致力於美感教育本土化論述、長期進行美感教育趨勢研究,建立國外內學術與實務社群網絡,規劃進行課程實驗方案,以及進行影響力評估,期待為相關政策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實施提供回饋與實踐模組及相關參考資源。
黃祺惠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黃祺惠的研究專長為美感教育、視覺藝術/美術教育,以及視覺文化。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系畢業後,為了進一步充實相關學識,爰繼續研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教育組碩士班及博士班,期間除了熟悉藝術教育的理論之外,也在國小至高中充實教學經驗,相繼曾於新北市修德國小擔任藝術與人文代理教師、臺北市金華國中實習,並在撰寫博士班論文期間於北一女中擔任兩年的美術科兼任教師,因此能深刻體認教學實務與問題;覺察到臺灣教育中仍有許多亟須改進的空間,對美感與藝術教育益增興趣與使命感。黃祺惠長期沉浸於此領域,曾參與許多教育部與科技部的相關計畫,目前於國家教育研究院擔任「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之一-「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的共同主持人,同時負責十二年國教課綱(藝術領域)的推廣與相關計畫,期能透過研究與推廣,對國內的美感與藝術教育領域竭力奉獻。

序言/導讀

  《文化‧ 身體‧ 樂遊:美感教育的實踐》是一本經由共備、實作與對話,漸漸浮現生成的集體創作。延續「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多年來從發展美感教育圖像,到在地落實與深化創發,陸續出版多本專書,透過研究、政策建議與實踐行動,打開美感教育疆界、進入豐富的實作田野、連結人/土地/社群/社會的關係,從身體五感覺察感知,理解在地文化的美好底蘊;同時,隨著2019 年8 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逐年實施,中小學的學校本位課程,以學習者為主體,以在地特色為資源,致力於發展美感學習方案,涵育美感素養,營造美感學習情境,將美融入生活與文化各個層面。值此之際,世界正面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嚴峻挑戰,〝Why〞成為Google 在2020 年最熱門搜尋的關鍵字,在此最具挑戰的一年,人們以各種語言提問,為何世界會變成這樣?為何我們無法讓生活更安全、更幸福?對於相信美感教育改變生命與世界的夥伴,透過本書,我們提問「為何我們需要美感教育?」,多年來,研究室夥伴不斷探問,如何從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中,找到美感教育的價值與力量?我們從身體出發,先安頓自身,打開五感,找到人/我/境共生共好的關係美學,讓學校課程與教學在土地與文化中扎根,打開五感以覺察感知、體驗探索、實踐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與環境。因此,本書以「文化與身體」為核心,透過「樂遊」詩性創造力精神,建構學校/社區本位美感教育實踐的論述與實作故事,嘗試回應〝Why〞。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總論」、「實踐案例」及「教師敘事」。   首先,「總論」篇,洪詠善副研究員以《學校與社區作為美感學習場域之探究》來闡釋學校/社區本位美感學習的背景脈絡、意涵與理論基礎;以美感深度與身體學習,以及存在/公民/生態美學互織之學習基礎,提出學校/社區本位學習趨勢、美感學習設計原則,並綜整理論與實踐案例,提出三個美的提醒。其次,在「實踐案例」篇中,首先呈現了本研究室三所基地學校─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臺北市啟明學校及臺北市北政國中的實踐歷程,分別從傳統文化、多元感知,以及學校社區的課題出發,闡述美感教育在不同類型學校、不同教育階段的實踐智慧,各篇概要如下:張中煖教授和林宜穎博士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為例,從「美感教育」的角度探討傳統技藝教學的意涵、發展脈絡、教學與省思,對於美感教育在文化與身體的實踐有相當深度論述。陳碧涵副教授探討無形文化資產─遊戲式「穿圈」特技與身體美學的對話交融和展現,對於身體啟蒙、文化創意、美感學習之學具開發,及教學實踐,提供創新的觀點。容淑華副教授在臺北市啟明學校的課室觀察中,分析學生克服視覺為主的學習感官,進而發展其他感官來建構知識發展素養能力的歷程,其中看到教師社群合作研發美感學習與引導策略的共學文化。前臺北市北政國中蔡來淑校長分享多年來在十二年國教課綱實踐歷程,結合美感教育發展校本課程,包括策略、發展階段及內容規劃等。黃祺惠助理研究員分析北政國中服務學習校本課程實踐歷程與意義,尤其在教師共備與不斷實作中調整,學生在學校與社區服務學習中的覺察感知、規劃提案與行動反思的歷程。此外,為促成學校/社區本位美感學習的跨校共備,李盈盈助理教授、洪詠善副研究員和黃祺惠助理研究員分享跨校教師社群協作工作坊的校本課程規劃、實際成果與行動願景,提供一個跨校合作的架構與模組題供參考。   除了三所基地學校實踐案例外,也特別邀請前新北市桃子腳國中小周仁尹校長闡述「茶陶染課程」美感課程地圖的發展歷程,看見教師社群設計學校/社區本位跨領域課程,以在地文化及社區環境為資源,落實美感於生活中。此外,道禾實驗學校蔡佩伶學術長則演繹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的實踐心法與方法,將自我發展、文化與自然,揉和於課程、學習方法、學習情境中,以求難、求慢、求拙、求少來回應當代教育的難題,並提出教育美學與生態村美感實踐的提案與提醒。   在「教師敘事」篇中,三所基地學校教師敘說美感實踐的心路歷程:兩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教師,基於傳統文化美感教學實踐的努力與挑戰,在他們的故事裡看見文化與身體不只是身體技能的刻意練習,更是美感與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在啟明趙中豪組長的故事中,看見教師自身的經驗,轉化為視障學生設計定向運動的遊學臺灣課程,學生運用輔助資源與他人合作,超越自我並能勇敢地跨出去。還有潘樺老師為視障學生的國文跨領域學 習課程,透過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的整合性多元感官學習,從學生合作策展與各展所長的感動中,看見成為教師的那道光。   最後,我們要感謝每一個作者與每一所案例學校的參與,給予我們學習的機會,啟發我們在美感教育理論建構與實踐經驗上,為每個不同需求的學習者、不同的文化脈絡、不同的學校與社區、不同的實踐者,透過美感的共學與樂遊,為更美好幸福的自己和生活世界而學。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美感學習,身體美學,文化美感,社區本位,校本美感學習,美感體驗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2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家教育研究院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姓名:許碧如 電話:02-77407223 地址:新北市三峽區三樹路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