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聚焦於日本學者的韓國儒學研究成果,以哲學、思想為主(歷史、文學等除外),收入戰前與戰後日本研究韓國儒學的研究論文,包含戰前高橋亨10篇,戰後川原秀成等4篇。時間涵蓋朝鮮時代前期與後期,內容涵蓋性理學(朱子學)、陽明學、實學(李星湖、丁茶山等)。藉由此書,可以對比戰前與戰後日本學界在韓國儒學研究上的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能累積臺灣學界韓國儒學研究的能量與實力。
目次
目 次
編校者序言 .............................................................. 李明輝 I
編校說明 ................................................................................. V
壹、朝鮮儒學大觀 ................................................... 高橋亨 1
序 言 ............................................................................. 1
第一講 高麗儒學 .......................................................... 2
一、安珦 .................................................................. 2
二、李齊賢、李穡、鄭夢周 ................................... 6
三、鄭道傳、權近 .................................................. 9
第二講 李朝之儒學 .................................................... 15
一、國初之儒學 .................................................... 15
二、退溪以前之儒學 ............................................. 19
三、李退溪與李栗谷 ............................................. 27
四、退溪、栗谷以後之儒學 ................................. 41
貳、李朝儒學史中主理派、主氣派之發展 ............ 高橋亨 51
緒 言 ........................................................................... 51
第一章 李退溪、奇高峯的四端七情之爭 .................. 53
ii ⊙ 韓國儒學日文研究論集
附 崎門學派與李退溪 .......................................... 82
第二章 李栗谷之四七說 .............................................. 91
第三章 四七論爭與朱子學說 .................................... 122
第四章 嶺南學派之四七說 ........................................ 136
第五章 畿湖學派之四七說 ........................................ 157
第六章 農巖門派之四七說 ........................................ 186
參、朝鮮朱子學 ..................................................... 高橋亨 201
肆、李退溪 ............................................................. 高橋亨 221
序 言 ........................................................................... 221
一、生涯....................................................................... 227
二、學說 ....................................................................... 246
三、四端七情理氣發論爭 ............................................ 262
四、異學之排斥 ............................................................ 282
五、退溪之文藻 ............................................................ 298
六、朱子與退溪 ........................................................... 306
七、退溪門人 ............................................................... 321
八、退溪之著述 ........................................................... 330
九、退溪與日本朱子學者 ............................................ 335
伍、朝鮮陽明學派 ................................................. 高橋亨 337
一、陽明學東傳朝鮮 ................................................... 337
二、李退溪之排斥陽明學 ............................................ 340
目 次 ⊙ iii
三、陽明學派之樹立 ...................................................348
陸、丁茶山之《大學》經說.................................. 高橋亨 373
一、茶山之事蹟 ...........................................................373
二、茶山之經學 ...........................................................387
三、《大學》 .................................................................389
柒、權近與朱子學 ............................................. 川原秀城 399
一、簡介 .......................................................................399
二、前言 .......................................................................399
三、權近小傳 ...............................................................400
四、陽村與〈天象列次分野之圖〉 ............................402
五、《入學圖說》 .........................................................406
六、《五經淺見錄》 .....................................................412
七、結語 .......................................................................417
捌、星湖心學——朝鮮王朝的四端七情理氣之辯
與亞里斯多德之心論 ................................. 川原秀城 419
一、退溪與栗谷之四端七情理氣論 ............................422
退溪心學——道德情感之研究 ............................422
李珥——性、情、意之心學 ................................435
二、星湖之四端七情論與亞里斯多德之靈魂論 .............443
李瀷——公私之心學 ............................................444
亞里斯多德心論之影響 ........................................453
iv ⊙ 韓國儒學日文研究論集
小 結 .......................................................................... 458
玖、李退溪與王陽明之「誠」
――以二人思想之異同為中心 .................. 井上厚史 461
一、問題所在 ............................................................... 461
二、天即理 ................................................................... 463
三、理之能動性 ........................................................... 470
四、心學....................................................................... 476
五、誠 .......................................................................... 482
六、結語....................................................................... 490
拾、論鄭寅普著《陽明學演論》中的「朝鮮陽明學派」
——朝鮮陽明學研究的諸問題 ...................... 中純夫 493
一、序言....................................................................... 493
二、朝鮮陽明學派的三類 ............................................ 496
三、第一類 ................................................................... 497
四、第二類 ................................................................... 505
五、第三類 ................................................................... 508
六、鄭寅普與東萊鄭氏 ............................................... 509
本文所引參考文獻一覽 ............................................... 511
編校者後記:高橋亨與朝鮮儒學
――兼論日本的朝鮮儒學研究 ........................ 林月惠517
人名索引 .............................................................................. 533
編/著/譯者簡介
中文編校者簡介
林月惠
1961年生,臺灣彰化縣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1988),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95)。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國立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講師、副教授、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南懷仁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中韓儒學比較研究。主要著作有《陽明「內聖之學」研究》、《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增訂版〕、《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儒學》,另有多篇學術論文刊登於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
李明輝
1953年出生於臺北市。1986年獲得德國波昂大學哲學博士。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曾任(廣州)中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家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德文)、《孟子重探》、《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儒家人文主義――跨文化的脈絡》(德文)、《儒學:其根源與全球意義》(英文),並翻譯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多部著作。
序言/導讀
編校者序言
2000 年起,筆者參加教育部推動的第一梯次「大學學
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之研
究」。此項大型整合計畫是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的黃俊傑教
授擔任總主持人,執行期間自2000 年元月至2004 年5 月。
筆者與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的楊祖漢教授共同主持其中一項
分項計畫「近世中韓儒者關於孟子心性論的辯論與詮釋──
比較哲學的探討」。在這個分項計畫中,筆者探討了韓國朝鮮
朝前期有關「四端與七情」的兩場辯論,即李退溪(名滉,
1501-1570)與奇高峯(名大升,1527-1572)、李栗谷(名珥,
1536-1584)與成牛溪(名渾,字浩原,1535-1598)之間的
辯論。相關的研究成果已收入筆者的《四端與七情──關於
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一書中。
其後,自2006 年月8 起筆者參加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
高等研究院的「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此項計畫分兩
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兩年,第二階段是三年,總共五年,
進行到2011 年7 月為止。總計畫主持人也是黃俊傑教授。筆
者主持其中的一項五年期的分項計畫「朝鮮後期的『四端七
情』之辯」。此項計畫是前項計畫之延續,旨在探討「四端七
情」問題在朝鮮儒學史中後續的發展與爭論。
在執行這兩項計畫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日本學者高橋亨
的重要影響。在日本統治韓國期間,他曾擔任朝鮮總督府視
學官。自1926 年起,他受聘為京城帝國大學(今韓國國立首
II ⊙ 韓國儒學日文研究論集
爾大學)教授,任職於法文學部,擔任朝鮮語學文學第一講
座。戰後,他回到日本,創立「朝鮮學會」,擔任副會長。他
是第一位以系統性的思想架構詮釋韓國儒學史的學者,而他
提出的「主理派∕主氣派」之解釋框架對韓國學界的影響極
為深遠。1990 年代韓國學界開始檢討高橋亨的韓國儒學研究
及其方法論。關於高橋亨對韓國儒學研究的影響及其得失,
可參閱林月惠女士與筆者合編的《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年)一書。
高橋亨的著作是以日文撰寫的,可惜迄今尚無中文翻
譯,故中文學界對其觀點極為陌生。因此,筆者在執行「朝
鮮後期的『四端七情』之辯」研究計畫時,便著手編輯
高橋亨著作的中譯本。筆者起初僅打算請人翻譯高橋亨本
人的儒學著作,包括〈朝鮮儒學大觀〉、〈李朝儒學史に於け
る主理派主氣派の發達〉、〈朝鮮の朱子學〉、〈李退溪〉、〈朝
鮮の陽明学派〉、〈丁茶山の大學經説〉,並商請陳瑋芬(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欽彬(廣州中山大學哲學
系副教授)、黃崇修(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與石立
善(原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1四位學者擔任翻譯工作。
書名暫定為《高橋亨朝鮮儒學論集》。但在執行計畫的過程
中,由於筆者與研究韓國儒學的日本學者之互動與交流,翻
譯計畫乃有所擴充。
2004 年9 月日本大阪關西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在該校合
辦「東亞世界與儒教」研討會,筆者在會中發表論文〈李退
溪與王陽明〉。此文由井澤耕一譯為日文,收入次年出版的《東
1 石立善教授於2019 年12 月因病溘然辭世,未能見到本書之出版,
思之憮然。
李明輝 編校者序言 ⊙ III
アジア世界と儒教》(吾妻重二與黃俊傑合編,東京:東方書
店,2005 年3 月)一書中。此文引起了島根縣立大學總合政
策學部的井上厚史教授之注意,他便邀請筆者參加他所主持
的研究計畫「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朝鮮儒教の位相に関する研
究」(執行期間:2011-2016 年)。就由參加這項計畫,筆者
認識了一批研究韓國儒學的優秀日本學者與韓國學者。2005
年9 月,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歷史學科的中純夫教授來臺訪
問時,我們就朝鮮陽明學之研究交換心得。2010 年6 月筆者
與林月惠女士於到東京大學韓國朝鮮文化研究室拜訪川原秀
城教授。當時他正著手整理高橋亨在京城帝國大學時期
(1927-1936)的「朝鮮思想史」授課講稿,便慷慨地出示這
批講稿供我們閱覽。
由於這些學術交流的因緣,筆者便決定擴大本書收錄的
範圍,加入井上厚史的〈李退溪の「誠」と王陽明の「誠」
─二人の思想の異同をめぐって─〉、川原秀城的〈権近と朱
子学〉與〈星湖心學─朝鮮王朝の四端七情理氣の辨とアリ
ストテレスの心論─〉,以及中純夫的〈論鄭寅普著『陽明學
演論』「朝鮮陽明學派」について―朝鮮陽明學研究の諸問〉。
井上厚史的專文由張文朝(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
究員)中譯,川原秀城的兩篇專文由黃崇修中譯,中純夫的
專文則由石立善中譯,全書書名則改為《韓國儒學日文研究
論集》。
譯文初稿大約於2013 年就已完成,此後就是煩瑣的校
訂、修改與編輯的工作。但筆者不幸於2010 年六、七月發現
身染嚴重的糖尿病,加上工作繁重,乃商請精通韓國儒學且
具有日語能力的林月惠女士接手後續的工作。她帶領幾位能
幹的助理,花費多年的時間,才完成本書的編校工作。筆者
IV ⊙ 韓國儒學日文研究論集
除了要感謝她擔任救援投手的工作之外,還要特別感謝黃俊
傑教授與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的支持與經費資
助。筆者建議研究者將本書與《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交
互參考,俾能進一步深化對韓國儒學的理解。
李 明 輝
2021 年元月序於臺北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儒學,文集,韓國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56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中央研究院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姓名:詹巧燕
電話:02-27895751
地址: 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