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過去,威權體制長期壟罩臺灣,影響臺灣人民面對政治的態度及行為,各種壓迫及衝突,體現不同階級、族群對當下局勢的抉擇與無奈。民主體制越趨成熟下,歷史記憶的保存和呈現,成為當代社會關注的議題。政治犯作為威權體制的被迫害者,開始講述曾被視為禁忌的歷史,唯有致力於史實的整理,梳理威權體制對人權的傷害,歷史記憶才可能被呈現,連結現在與未來,方能面向明天。因為唯有記得,才能讓它不再發生。
目次
04 序
07 白色恐怖歷史現場
12 關於威權統治
86 政治犯與景美園區
142 轉型正義在臺灣
170 結語
編/著/譯者簡介
國家人權博物館簡介:
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是臺灣社會,特別是所有政治受難者前輩長達15年的殷切期待。用國家高度促進當代社會面對人權受害的歷史,反省過去、記取教訓、展望未來。
2017年12月13日總統府公布「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歷經近6年籌備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成立,並於同年5月17日、18日分別於「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隆重揭牌。
國家人權博物館除持續推動威權統治時期相關人權檔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及國際交流工作外,亦將擴大支持各種人權議題及當代人權理念實踐推廣的組織發展,展現臺灣追求落實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的決心。
國家人權博物館編制,除了博物館核心任務的展示、教育、公共服務,特別將景美、綠島二處不義遺址正名為「白色恐怖紀念園區」管理中心,並成立「典藏研究暨檔案中心」,強化史料典藏應用。人權館除了管理景美和綠島兩處園區,亦將擴大連結協助當代人權理念實踐推廣的組織發展與國際交流,彰顯民主、自由、公義的核心價值。
序言/導讀
國家人權博物館座落於昔日的不義遺址,自2018 年正式成立以來, 以「人權」為核心價值,進行不義遺址復原與再現,並打造為持續對話與反思的場域,是人權館推動轉型正義的一項重要任務。
依循著「人權」與「空間」,我們啟動園區主題展的工作。「白色恐怖歷史現場」承擔了多樣的功能,它不僅具備知識性,促進社會大眾認識威權統治,更需要有對話性,讓彼此互不相容的意見,可以在展場當中獲得溝通的機會。因此展覽具有以下幾個特色,首先它是人權館針對近年白色恐怖複雜歷史的研究與精煉,提供參觀者一個結構性、脈絡性的介紹;再者,它是一個以人權觀點為基礎的展覽;最後,它試圖引導觀眾在認識威權統治的人權侵害後,能與當代產生連結的反思。
過去受限檔案不公開,我們對於結構、體制的了解經常不夠深刻,但近年隨著檔案的解密,以及越來越多受難者願意現身說法,以「人權」 為核心的博物館,需要提供更多元的觀點,為了未來而記憶,換言之, 威權統治的歷史必須結合轉型正義的價值,意即我們不是單純地挖掘、考究歷史,而是透過人權的概念,重新連結觀眾與歷史,鼓勵反思,進而作為當代生活的指引。「白色恐怖歷史現場」除了提供認識威權統治的框架,更希望觀眾可以重新思考人權、民主、自由與平等的核心意義。
展覽在空間上被切為三個展間,但它既是彼此關聯,卻又可以被視為相互獨立的主題。兵舍一號是威權統治的介紹,除了加入近年的研究成果,在「壓迫與抵抗」單元中,我們分類政治案件,希望觀眾可以認識在過去窒息的高壓統治中,存在著有多元的思想與行動。我們同時介紹威權體制運作的方式,有助於參觀者了解白色恐怖的結構性成因。兵舍二號則是介紹各類型的不義遺址,以及在這些空間中一切有關政治犯的身體不自由,我們不只看到政治犯在不同處置流程所面臨的困境,也會看到困境中的能動性。兵舍三號展示轉型正義的實踐工作,透過跨國比較,我們期待參觀者得以在國際轉型正義的經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白色恐怖歷史現場」的目標,不在於撰寫威權統治的教科書,而是提供一個「人權之眼」,讓我們重新思考:倘若面臨相同處境,有沒有更好的選擇?透過對過去威權歷史的認識,能否延伸我們對具體生活的人權處境有所反思?藉由展覽,我們邀請觀眾在昔日的審判與刑罰空間,透過身體感官體驗這段歷史,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人權實踐的行動。
國家人權博物館 館長 陳俊宏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The Historical Scenarios of the White Terror in Taiwan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白色恐怖,人權,轉型正義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7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家人權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展示教育組
姓名:何友倫
電話:02-22182438
地址:新北市新電區復興路1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