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33
:::
印「相」中的讀冊年代-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寫真簿冊特色與文化意義

印「相」中的讀冊年代-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寫真簿冊特色與文化意義

  • 統一編號GPN:1011001387
  • 出版日期:2021/10
  • 作/編/譯者:吳宇凡
  • 語言:中文
  • 頁數:116
  • 裝訂:精裝
  • ISBN/ISSN:9789860730043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圖書館
  • 開數:A4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600
書籍介紹

本書是因應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日治時期教育寫真簿冊暨裝幀特展」策劃所撰專書,有別於過去相關研究與論述,著眼於日治時期教育寫真簿冊的內容、結構到符號轉化,更藉由產生的方式探討簿冊的編輯與製作,期以為近代攝影文獻、簿冊的本質與特徵留下觀察,以作為日後相關研究之參酌。

目次

館長序/I
作者序/II
目 次/III
凡 例/V
壹、二十世紀臺灣光影下的記憶與連結/001
印「相」中的讀冊年代/003
貳、寫真簿冊的內容、結構到符號轉化/009
連結─教育寫真簿冊的目的、特色與文化意義/011
象徵─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寫真簿冊的符號意涵/015
結構─官方宣傳思維下的校園記憶與符號結構/021
參、日治時期教育寫真簿冊編輯與製作/023
裝幀─從文書、帳冊轉化而來的記憶連結形式/025
編輯─アルバム委員會的成立與簿冊製作方式/031
印相─蛋白紙印相方式與珂羅版印刷技術發展/037
肆、臺灣日治時期教育寫真簿冊/圖例/045
初等教育─相同簿冊版式的記憶構成/047
女子學校─懷夢少女的花漾青春釀造/053
男子學校─臺灣青年的不羈情懷養成/059
實業教育─工業、農林、商業、醫學/065
師範學校─學校「先生」的製造現場/077
社會教育─臺灣終身學習與繼續教育/083
伍、結語─隱藏在圖書館裡的教育檔案/089
我愛的人在那遙遠的地方/091
徵引文獻與附錄/093
徵引文獻/095
附錄─臺灣日治時期教育寫真簿冊展出清單/097

編/著/譯者簡介

吳宇凡,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1982年出生於臺灣基隆,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博士。2011年高等考試檔案管理類科及格,2016年任職廣州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並自2018年轉任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作者戮力於檔案學、檔案管理、文化典藏事業發展、文化典藏加值應用相關研究與課程教授,並從事印刷、教育、檔案及圖書館文獻/文物收藏。

序言/導讀

館長序 國立臺灣圖書館館長 李秀鳳 19 世紀初,匈牙利藝術家拉斯洛˙ 莫霍里˙ 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曾經說道,「在未來,若你不懂攝影,你將成為文盲」(anyone who fails to understand Photography will be one of the illiterates of the future);納吉在一個世紀前即預見了攝影技術對於世界的影響,並將成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隨著時間與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確見證了納吉預言的實現,對於現在的人們而言,攝影舉足輕重,若不懂攝影、不理解所拍攝內容及其價值,則勢必為這個時代所淘汰。 臺灣早在日本治理之前,即有各國人士為了探索而帶著感光設備登島拍攝, 如1870 年代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賴阿芳(Lai Afong)等,為當下的臺灣留下了珍貴且難得的紀錄。日人治臺以降,感光攝影技術逐漸普及並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取代了過去以文字、繪圖記錄事件的方式,並為各界所利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與政策推動、民眾啟蒙息息相關的教育活動,因其性質、形式與特色,成為了攝影功能發揮的適切場域,因而構建出一套屬於校園記憶保存的方式與作為。 這些經過感光顯影所得到的教育影像,隱含了官方、學校及學生的思維想法,因宣傳、記錄、留念、保存等各項原因將這些圖像編輯成冊,以簿冊的形式呈現,使之不僅是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典藏單位積極保存的項目, 更是圖書館架上常見的文獻形式。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典藏單位更將所典藏照片開放全世界使用,諸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史密森尼博物館群…等,則顯見各典藏單位過去戮力於照片徵集的情形,也說明了所收藏照片對於世界記憶傳承與保存的重要性;國立臺灣圖書館百年來肩負臺灣重要文獻的徵集與保存,這類涉及臺灣在地歷史之特殊文獻,自然成為本館典藏的重要項目之一。 國立臺灣圖書館除保存豐富的臺灣歷史資源,更有鑑於圖書醫院、本土教育資源中心的特色與專擅,使得文獻的保存、製作、探究,以及本土教育資源的採訪與發展,一直都是本館所關照之處。也因此,有聞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吳宇凡教授,於日治時期教育寫真簿冊的研究多有涉獵,並有豐富收藏,故特別邀請吳教授配合本館特色,針對本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及其所收藏近百餘冊之寫真簿冊進行研究,並於今年(2021)7 月至9 月辦理展示, 期許相關內容得以加益學界,並能為臺灣教育寫真簿冊研究留下紀錄。 作者序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吳宇凡 喀嚓!這麼一個擬聲詞(onomatopoeia)相信許多人一定不陌生,教育部《國語辭典》說明該詞係以模擬按下照相機快門、鏡頭收放瞬間的聲音。按下快門這個人們習以為常的動作,使得我們可以將當下景物凝結,讓時間停留在當下,從而記錄生活、回味過往,因所取得的影像與雙眼所見真實世界無異, 也因此日文生動地將透過這樣的過程與方法所產生的圖像稱之為「寫真」,以凸顯這類圖像與真實世界的相近程度。 透過感光顯影所產生的圖像,具體且真實地呈現人們眼裏所見情景,因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而被聚集在一起,透過裝幀將這樣的關聯予以維持、固化,使之形成單張冊頁的集合,或稱之為「寫真帖」、「寫真帳」,所隱含的訊息已非圖像的內容而已,更多時候,其中的關聯含括著官方所給予的框架、編輯者視角下的觀察與思維,以及機構成員間的情感、氛圍,具備時間、地域、制度、文化、社群、人際、社會結構等多重面向要素。 這些資訊與檔案學所稱「脈絡」(context)的概念如出一轍。學者雅克˙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在其著作《檔案熱》(Archive Fever: a Freudian Impression)中提及,「檔案的結構是幽靈般的存在」(the structure of the archive is spectral),其凸顯了檔案本身以外看不見的訊息隱含,而探掘這些訊息,將有助於人們進一步瞭解物件產生時之背景、思維與社會互動情形。 這樣的研究在新文化史的範疇下,與「書籍史」的概念相當。過去對於簿冊、書籍的研究,多係針對內容的角度切入,忽略了編輯、裝幀、結構等產生方式及外在表徵的探討;這些簿冊是如何產生的?是什麼樣的背景?由哪些人製作?製作的方式為何?形制上是否受到規範?與社會的互動其行為何?隨著新文化史思維的崛起,對於書籍的探討已不再是內容、目錄、版本的探究,更多時候著眼於書籍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成為書籍研究發展極為重要的轉變。 本書係受命國立臺灣圖書館籌辦「臺灣日治時期教育寫真簿冊暨裝幀特展」所撰專書,有別於過去相關研究與論述,著眼於日治時期教育寫真簿冊的內容、結構到符號轉化,更藉由產生的方式探討簿冊的編輯與製作,這也是過去研究所缺乏的,惟相關議題在過去缺乏關注,致使相關資料闕如、不易查找,難以深入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這是日後需要補足的,僅希冀本書就這類簿冊的本質與特徵留下觀察,以作為日後相關研究之參酌。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圖書醫院,日治時期臺灣畢業紀念冊,教育寫真簿冊,裝幀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1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圖書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圖書館參考組 姓名:徐美文 電話:02-29266888#4217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