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37
:::
颱風

颱風

  • ISBN/ISSN:9789863505150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 開數:25*18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880
書籍介紹

每年入夏之際,台灣人就開始關切颱風什麼時候來、會不會直撲台灣、從哪裡登陸、強度如何、要不要放假等問題。各行各業都脫離不了颱風的影響,從科技產業、農林漁牧到休閒旅遊無一不是。上班族跟學生也因為想放颱風假而密切關注颱風動向。可是我們瞭解颱風嗎?為什麼氣象報告要不斷修正預報路徑?而氣象人員又是如何進行研究預測的?關於颱風的種種科學知識,讀者都可以藉由這本精彩的著作一窺堂奧。

目次

圖版目錄
推薦序 訴說一段颱風奇緣╱王寶貫
譯者序 颱風大師的海天吟唱╱吳俊傑
作者序
第1章 東洋神風
第2章 剖析氣象界的龐然大物
第3章 風暴之神
第4章 熱帶溫室
第5章 探險家與颶風的邂逅
第6章 熱帶的傾盆豪雨
第7章 法國於1565年棄守佛羅里達
第8章 信風
第9章 暴風雨
第10章 自然界的蒸汽機
第11章 1780年颶風三部曲
第12章 颶風強度知多少
第13章 1900年的加爾維斯敦市
第14章 生成
第15章 1926年的邁阿密
第16章 消散與變性
第17章 凝望上帝:1928年聖費利佩與歐基求碧的浩劫
第18章 瞄準目標:颶風如何移動?
第19章 1935年的勞動節颶風
第20章 暴潮
第21章 1938年新英格蘭大颶風
第22章 波浪
第23章 海上悍將海爾賽力抗強颱
第24章 雨
第25章 颶風追追追
第26章 卡米爾颶風
第27章 深入渦漩:攝影記事
第28章 1970年11月東巴基斯坦大氣旋
第29章 颶風預報
第30章 崔西氣旋
第31章 安德魯颶風
第32章 颶風與氣候
終曲
附錄一:歷史上著名的熱帶氣旋
附錄二:颶風的各項紀錄
附錄三:晶片上的旋風
颱風吹到台灣1 可以無人觀測,也可以追風而行╱吳俊傑
颱風吹到台灣2 颱風名稱從何來、吹得多狂以及有用的颱風資訊╱吳俊傑
颱風吹到台灣3 近二十年影響台灣的重大颱風╱吳俊傑
圖片與詩文來源
中英文名詞對照及索引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克里.伊曼紐(Kerry Emanuel)
美國氣象學教授,任職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大氣對流和家具颶風的機制。《時代雜誌》列為「2006年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
【譯者簡介】
吳俊傑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及行星科學系博士。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亦為開創「追風計畫」之主持人。現職為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講座教授兼理學院院長。專長為策略性觀測、颱風動力,數值模擬與同化,及氣候變遷與颱風。

序言/導讀

作者序 克里.伊曼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教授) 在所有影響我們星球的自然現象中,颶風可說是最具致命性及破壞力的。過去五十年間,颶風在世界各地造成的人員死亡比其他任何天災都多,其中的一個風暴——1992年安德魯颶風(Hurricane Andrew),則是史上耗損最巨的天災(譯者注)。而另一方面,這些大型暴風雨的磅礡景象也震撼了古往今來的藝術家、作家及自然學家,激盪岀的作品從古代的馬雅象形文字到近代對颶風的抽象表現,從莎士比亞的劇作到康拉德的小說。世上主要的宗教經文也都傳達岀對旋轉式風暴的恐懼及敬畏:例如聖經屢次提及旋風,且總是受上帝的召喚來施展威力的。颶風改變了天然和政治的版圖,既能輕鬆剪裁出一個新海灣,也能同樣輕易地殲滅整隊海軍。對人類來說,颶風也許是具毀滅性的,但它們在某些熱帶生態系統中,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更諷刺地是,颶風也證實是使熱帶氣候相對穩定的要素。 我的目標是要從歷史、藝術和科學的觀點,勾勒出颶風的樣貌,從各個角度體會颶風現象。為了達成目標,本書各章中,有的記述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颶風,有的以科學的角度,描述風暴的本質及其相關知識;此外,書中也穿插了許多文藝作品,進一步傳達出人們在面對颶風時的體驗。 有些(但我想極少)科學界的同僚可能會抱怨,多愁善感的文藝作品會模糊追尋科學真相時應有的超然態度。我提醒他們,我們之中沒有哪個人不是受了熱情的驅動,才從事這份工作的,而且這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若是有些人認為對自然的欣賞不應摻雜科學,或是認為科學家主要的動力來自於渴望瞭解並掌控自然的欲望,我請你們回想,在小學三年級時看待科學的態度,當時知識是激發好奇心而非澆熄它;再請你們思索愛因斯坦說的話:我們所能擁有最美的經驗,就是那些神祕未知的經驗。我深信大部分科學家渴望的是發現新謎團,而不是解決已知的問題。 習慣在學術期刊發表作品的人,會直覺地想要一一列出所有與個人貢獻有關的原始資料,但這麼做會大幅減損這本書的流暢度。因此我得承擔一份不可能的任務,用幾個簡短的句子概括許多人士給我的大量靈感與協助。我首先要提的是兩本頗有年份的書,它們是本書的範本:道格拉斯(Marjory Stoneman Douglas)宏偉的著作——《颶風》(Hurricane),描寫熱帶氣旋如何影響美洲新大陸的探索及墾殖,並討論當時對於颶風物理性質的瞭解;這部作品提供我許多呈現於此的史料。另外,湯普森(Philip Thompson)由時代生活叢書出版的——《天氣》(Weather)讓我明白,歷史、藝術與科學資料可以圓融地交織在一起,用充滿娛樂與教育性的方式來說明複雜的主題。其他資料來源都列在書末的〈資料來源及延伸閱讀〉中。我要感謝許多人提供原始資料、照片和建議,包括Lixion Avila, Mike Black, Howie Bluestein, Ray Hennessey, Frank Marks, Peter Perdue, Jim Pritchet, Joel Sloman以及劉淦標。若沒有我的編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貝瑞(Joyce Berry)的鼓勵,這本書就不會成冊,她除了修改時常難以閱讀的初稿,還孜孜不倦地爭取必要的使用許可、藝術品及文學作品,同時也耐心忍受出版業源源不絕的相關爭辯。進行這項計畫幾乎讓我太太蘇珊和兒子大衛成了孤兒寡母,我要將此書獻給他們。 譯者序 吳俊傑(臺大大氣系講座教授兼理學院院長) 每年入夏之際,台灣人就開始關切颱風什麼時候來、會不會直撲台灣、從哪裡登陸、強度如何、要不要放假等問題。各行各業都脫離不了颱風的影響,從科技產業、農林漁牧到休閒旅遊無一不是。上班族跟學生也因為想放颱風假而密切關注颱風動向。可是我們瞭解颱風嗎?為什麼氣象報告要不斷修正預報路徑?而氣象人員又是如何進行研究預測的?關於颱風的種種科學知識,讀者都可以藉由這本精彩的著作一窺堂奧。 本書作者伊曼紐(Kerry Emanuel)的傳奇故事與颱風一樣深具威力。他18歲到21歲時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科學與音樂學士學位,並繼續攻讀碩士班,經過不到兩年的鑽研,當碩士論文初稿出爐之時,他的指導教授,也是此領域的大師恰尼(Jules Charney)大為驚嘆,認為這篇論文已經超越博士論文的水準。於是,這位青年才俊不到23歲便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並旋即受聘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教職。三年後,又被延攬回母校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教學及研究風評至今響亮不墜。伊曼紐的成就驚人,在中尺度氣象、大氣濕對流、熱帶氣旋(颱風/颶風)、氣候及海洋系統等多項議題上皆能創新、提出各式突破理論,獨領風騷,廣為學者及教科書引用。 才華洋溢的伊曼紐可謂近代大氣科學界不可多得的奇才。他在30歲即獲得美國氣象學會為獎勵40歲以下傑出年輕學者所頒發的「麥新格獎」(The Clarence Leroy Meisinger Award),並升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且於2007年以51歲中壯之齡,獲頒代表美國氣象學會最高學術成就的「羅士比獎章」,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同時因本書獲該學會針對最佳大氣相關科普書籍所頒發的「巴登著作獎」(Louis J. Battan Author’s Award)。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伊曼紐教授也被時代雜誌列為2006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 伊曼紐教授與台灣的「追風計畫」 伊曼紐正是筆者在麻省理工學院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1991年,筆者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三年夏天,教授主持一個非常特別的研究計畫:他把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可以進行穿越颶風觀測的P-3反潛機,借到墨西哥外海進行颶風生成的研究實驗。我有幸能全程參與,穿越一波接一波的暴風雲簇、細探颶風形成的奧祕。伊曼紐教授主導整個實驗,觀測飛行的方向與路線全賴他的研判;除了冷靜地指揮飛行員之外,更以對講機適時地向工作人員及學生詳細解說眼前的景象、他的決策理由以及思考方式,並詢問大家的意見與看法,研究之餘還不忘與同仁腦力激盪。這種即時的指導及具有啟發性的討論方式讓我獲益良多。 為期兩個月的驚奇實驗之旅結束後,由於其他研究人員都已前往別處,只剩我和教授直接搭機由墨西哥返回波士頓。途中只見他在客機起飛之後立刻低頭振筆疾書(當時筆記型電腦尚未盛行),經過六小時的飛行,在到達波士頓上空前,他告訴我實驗記錄已經寫好了,並請我參閱及提供意見;不僅如此,下一個新實驗大致的方向也已經規劃出來了。他這種對於研究的專注認真與絕不浪費時間的高效率,深深地震撼了我。當時的我更無從想到,這次珍貴的實驗經驗對我將來在台灣從事的研究工作會有這麼大的啟蒙作用。就是因為有幸參與科學家規劃討論颱風觀測的細節,親手操作實驗的各項儀器的經驗,才使得我在主持台灣獨特的「追風計畫」時,能夠有系統而具體地勾勒出心中的理想藍圖。說起來,這也是伊曼紐教授與台灣之間一個極具意義的連結。 MIT培養人才的傳統在於極注重開創性,鼓勵研究人員勇於創新、跳出傳統窠臼,以求科學突破。伊曼紐教授喜歡挑戰既定的想法與成規,開拓新的思維與方向。他的啟蒙,讓我有機會開拓視野,發揮所長,創作嶄新的學術成果,並進一步貢獻所學,在台灣持續進行具挑戰性的颱風研究。因此,我覺得非常榮幸,不但有機會翻譯大氣學界權威的科普作品,還能懷著對指導教授的孺慕之情,將本書介紹給所有中文讀者。 颱風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天氣系統,牽涉多重尺度、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過程的研究;本書卻能夠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深奧的理論提綱挈領,同時與歷史上知名的颱風實例結合闡述,不僅能讓讀者瞭解颱風相關的歷史,更能把握颱風從形成、發展到消散的關鍵因素。伊曼紐不斷提醒我們要以歷史為鑑,對颱風可能引起的災害有所防備。另外,由於伊曼紐在藝術方面的造詣,每章開頭都引用了描寫颱風的詩、文及繪畫,不僅展現作者極佳的人文素養,更讓讀者在吸收科學知識的同時,亦能浸淫於藝術氣息中。 雖然大西洋颶風與西北太平洋颱風之科學本質是相同的,但由於作者所舉的例子多為侵襲美國之颶風系統,因此為增加本書與西北太平洋地區之關聯,筆者亦在附錄中補充侵台颱風具代表性的實例介紹及筆者所推動之追風計畫內容,以饗讀者。 本譯著2007年曾於天下文化出版社發行,要特別感謝金棣(當初列為共同譯者,此次重新于臺大出版中心發行,依其意願未再列名)之熱忱付出,特別是有關藝術作品及詩集的部分,多賴她的專業功力才有貼切的迻譯。也感激林和教授的靈機好點子分享與王寶貫教授的熱情推薦。另外,也要感謝先前天下文化出版社林文珠及前研究室助理與學生李佳穎、陳新淦、林佳怡、周昆炫、蔡依舫、顏自雄、林如茵、黃怡瑄及連國淵鼎力協助各項編輯與校稿工作,使本書得以順利付梓。時光飛逝,十多年後此譯書能在臺大出版中心重新獲得牛津出版社授權發行,由衷感謝臺大出版中心的支持與協助。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颱風、大氣科學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3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沈建佑 電話:02-33663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