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專刊,嘗試以臺灣人的視角建立主體歷史的收藏與書寫,這將是一條永續未完的探索之路;而展覽,則是路上的一個逗點紀錄。
從「交會」來理解臺灣歷史,在這本展覽專刊中,歷史並不是「已完結的結果」,而是一段又一段未盡的互動過程。比起定義或判斷臺灣的歷史狀態,我們更著重於描述「如何發生」,描述在過程中的各方角色如何涉入角力往來,以及不同位置上的思考觀點。其中,更希望傳達一項重要觀點——「博物館裡沒有標準答案」,歷史的說法不應該只有一個版本,記憶與敘事從來都是多重性、開放性的。本書透過常設展展場上的文物、圖像,搭配插畫解說,努力呈現不常被看見的觀點、不容易被聽見的聲音,期待它們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也成為臺灣歷史的一部分。
目次
館長序
館藏裡的大事記
博物館地圖
十件臺史博的大小事
建築裡的文化層
園區裡的小徑時光
常設展想說的話
1. 臺灣,交會之島
2. 最初的抵岸
3. 倚海而生的島與人
4. 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
5.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
6.走向民主這條路
7.大家的博物館
兒童聽
編/著/譯者簡介
主編簡介
江明珊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組組長
序言/導讀
序言
迎接臺史博2.0:從「斯土斯民」到「交會之島」
經過長達五年的討論規劃和十五個月的閉館施作,臺史博同仁在2021年1月,將更新後的常設展呈現在觀眾眼前。而這本特刊的出版,正值本館迎接升格三級機構和開館十週年的新契機,更是別具歷史意義!
常設展更新是臺史博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此一軟硬體工程專案不但延續了本館自2011年開館以來作為「大家的博物館」的光榮傳統,更加入了十年來全體同仁們在展示活動所累積的心血結晶。以下謹提出幾個重要特色供讀者參考:
一、 公眾歷史的新觀點:臺史博從知識民主化與公共化的立場,以典藏和研究積極回應時代精神和社會脈動,並透過展示和教育活動,發揚友善平權的進步價值,以促進不同人群間的和解對話。
二、 博物館歷史學的新取向:不同於以檔案史料為主的傳統實證歷史研究,博物館歷史學以物件和展示為核心,重視日常生活、在地記憶和社會對話,強調歷史脈絡、共筆書寫和公眾參與。
三、 雙元歷史觀的對話反思:本館的常設展以臺灣通史為展示架構,除著眼於世界史的發展趨勢,更著墨於小人物的生命故事,透過具體物件及多元脈絡來呈現大歷史與小歷史的辯證意涵。
四、 數位科技的應用體驗:本次更新結合多項展示設計和應用科技,並利用本館珍貴聲音史料展品和3D數位文物,提供觀眾多元感官的觀展體驗,進而落實多元與展示平權的服務目標。
對於熟悉「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的老觀眾們而言,更新後「交會之島」臺史博常設展裡有以下幾個特色值得大家仔細聆賞和評論:
一、 歷史人物的複雜生命史:從清代平埔軍官潘踏比厘、到排灣小女孩,從228和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澄波與柯旗化、到日裔臺籍舞蹈家李惠美等,都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折射出島嶼歷史的轉折與生命的光輝。
二、 文物捐贈者的歷史敘事:透過「你也是寫歷史的人」單元,本館透過捐贈典藏的重要文物如謝招治女士的畫作、陸季盈先生的日記、以及陳崧波的攝影,呈現他們眼中的臺灣景觀與歷史軌跡。
三、 歷史事件的多元敘事:本次更新除反映不同人群的聲音,更注重歷史事件的多重觀點。並以不同角色的史料或話語紀錄,帶領觀眾進行對於臺灣重大民變、戰爭乃至原住民與近代國家等議題的反思。
四、 趣味動態的敘事手法:本館同仁在展場敘事的鋪陳中,針對年輕世代觀眾設計多媒體互動遊戲與動畫等趣味形式,並進而呈現歷史事件中,不同群體如原住民、漢人及外國人的互動關係。
從「斯土斯民」到「交會之島」,臺史博的常設展更新,就如同臺灣史和博物館學等研究領域,經歷了從成長到成熟的發展歷程。而更新後的常設展和升格後臺史博,更象徵著民主化和本土化之後的時代精神,正在迎向「世界中的臺灣」的新挑戰。讓我們一起繼續努力!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張隆志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Our Land Our People : The Story of Taiwan : Permanent Exhibition Guide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博物館,臺灣歷史,常設展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52
授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