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6
:::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 統一編號GPN:1011002020
  • 出版日期:2021/12
  • 作/編/譯者:潘光哲著
  • 語言:中文
  • 頁數:585
  • 裝訂:精裝
  • ISBN/ISSN:9786267002568
  • 出版單位:中央研究院
  • 開數:A5
  • 版次:二版
  • 價格:定價$500
書籍介紹

本書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作者以具體的個案,「濃描細寫」晚清士人尋覓接受「西學」的讀書歷程。在西力東漸的大背景下,有心知悉世事時局的晚清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大有改變。然而,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擴展,往往遭遇「書本地理學」的障礙;意欲建立「讀書秩序」的努力,又承受既存價值系統的挑戰反擊。閱讀致知的理由,更與士人的功名之路息息相關,自然和「文化市場」的運作邏輯脫離不了關係。本書以閱讀史取向而描摹展示的圖像,不僅扭轉了既存的歷史成見,更為如何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歷史世界,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

目次

再版引論 v
自 序 xxvii
本書徵引書籍說明 xxxiii
第1 章導 論 1
第 1 節 問題意識 1
第 2 節 文獻檢討:借鑒與突破 25
第 3 節 界說與本書內容略述 34
第2 章「知識倉庫」的建立與讀書世界的變化 55
第 1 節 「知識倉庫」的初步建立 56
第 2 節 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 81
第3 章朱一新的讀書世界與「地理想像」的知識基礎 141
第 1 節 閱讀朱一新《無邪堂答問》的可能空間 141
第 2 節 帝國榮光與挫敗的書寫 148
第 3 節 舊學新知的去取 156
第 4 節 「西學」、「地理想像」與國族認同 166
第4 章「西學」的「新聞化」:《時務報》與它的讀者 187
第 1 節 新聞報刊與讀書世界的擴張 187
第 2 節 《時務報》與讀書社群的多重樣式 202
第 3 節 讀者與編者 221
第 4 節 《時務報》的翻譯文稿與「知識倉庫」 247
第5 章「西學」的體制空間:以《沅湘通藝錄》為中心 275
第 1 節 新酒舊瓶:「西學」與科舉體制下的士人 275
第 2 節 科舉體制改革空間裡的「西學」 279
第 3 節 「知識倉庫」與利祿之路 288
第 4 節 「西學」的知識空間和「文化市場」 329
第6 章「讀書秩序」和「知識倉庫」的活用轉易 339
第 1 節 「知識倉庫」的活用契機:徐仁鑄的努力 339
第 2 節. 「審門徑」,「知別擇」:《西學書目表》的典範空間 382
第 3 節 「知識倉庫」的轉易 410
第7 章結 論 427
附 錄
附錄○:劉紹寬閱讀《時務報》筆記的原始出處 444
附錄一:關於《四洲志》的版本問題 447
附錄二: 梁廷􃖌著述徵引《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小考 449
附錄三: 《美理哥合省國志略》與《海國圖志》記述美國政制對照表 451
附錄四: 《美理哥合省國志略》與《合省國說》記述美國政制對照表 457
附錄五: 朱一新〈評黎佩蘭《景教流行中國碑考》〉對《四裔編年表》的徵引 459
附錄六:丁其忱函繫年考 463
附錄七:裘廷梁函繫年考 464
附錄八:瞿鴻禨函繫年考 467
附錄九:張鶴齡函繫年考 469
附錄十:朱祖榮函繫年考 471
附錄十一:錢恂函繫年考 474
附錄十二:〈近代政教之原〉作者考 479
附錄十三:江瀚函繫年考 481
附錄十四:潘清蔭函繫年考 482
附錄十五:毛慈望函繫年考 484
附錄十六:王延齡函繫年考 487
附錄十七:汪立元函繫年考 488
附錄十八:唐受桐函繫年考 491
附錄十九:紀鉅維函繫年考 494
附錄二十:羅振玉函繫年考 495
附錄二十一: 《時務報》譯稿收入各類《經世文編》略表 497
附錄二十二: 〈外洋國勢卮言〉出自《時務報》譯稿表 506
附錄二十三: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再補編》出自《時務報》譯稿略表 508
附錄二十四: 李玉如、薛福成與姚文棟《日本地理兵要》述說對照表 510
附錄二十五:吳友炎答卷與康有為述說對照表 511
徵引文獻 517
主要人名/書名索引 571

編/著/譯者簡介

潘光哲,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歷任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聘研究助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兼任胡適紀念館主任、檔案館主任、副所長、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嘗膺選為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国人研究員」等職。專業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台灣史。著有《「華盛頓神話」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等專書及學術論文八十餘篇,主編《(新版)殷海光全集》、《(新版)胡適全集》、《容忍與自由:胡適思想精選》、《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等史料彙編。

序言/導讀

那是一九八五年寒假的事了。承蒙張如意、李素瓊兩位助教的介紹,甫是大學新生的我,有緣拜見正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近史所)工作的許雪姬教授,她熱心地向我介紹了近史所的圖書館,又讓我借閱了王健民教授的《中國共產黨史稿》。這部書當時還是禁書,她願意將自己的私藏借給後生小子,開其視界,毫無所謂/畏,今日回想,真是感謝與佩服她的熱忱關懷與勇氣。此後,常往那裡跑的自己,總是麻煩管理借書事宜的蘇樹先生,即使是那些蓋有「匪偽書刊,不得借閱」戳章的書,他也從無遲疑,有求必應。我又摸索到近史所圖書發行室的所在,阮囊羞澀的大學生,就算可以廉價購置近史所的專刊史料,還是難能席捲而歸,管理發行室的朱熊祥先生,居然同意讓我暫欠書款。一句話,沒有機緣與助力,在黨國威權體制壓抑之下沉迷於書本的青年,絕對沒有滿足知識饑荒的可能。 找書是一回事,讀書致知是一回事,共感相應更又是另一回事。最近拜讀余英時先生為他的名著:《歷史與思想》二○一四年新版寫的〈序〉,略述書裡那篇眾方傳頌的〈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暢言中國傳統裡迫害知識人,輕鄙理性和知識的面向,居然觸動了一九七○年代中期台灣學術文化界的政治神經,引發了猶然身受思想言論桎梏箝制讀者的共鳴。這才回想起,為什麼一九八○年代初期首度拜讀是文,深感有種說不出來的酣暢痛快的理由。即使那時我猶是毫無知識憑藉的高中生,只因《聯合》、《中時》兩大報系之廣宣而震懾於余先生之盛名,不自量力追趨風雅,實對其間精義要旨,大多無從領略;鑽研再三,方始粗識堂奧。逮至一九九二年起,承蒙張秀蓉教授等師長提攜,個人有幸擔任台大兼任講師,初執教鞭,即將是文列為指定閱讀文獻之一,願和同學分享一己的體會,更期望他們藉以掙脫高中歷史教育的洗腦荼毒。我在課堂上口沫橫飛,他們無動於衷:學期末要求同學挑選一篇閱讀文章撰寫心得報告,選擇是文者,百中無一。在黨國威權體制下曾經激發熱烈回應的鴻文名篇,時過境遷,竟挑動不了後來讀者的心絃。未曾生活於那等體制的少年的青春,不需要品嚐苦澀艱辛的滋味。 時光流轉,幾近三十年後,有幸在近史所出版一部以閱讀史為主題的專刊;自己閱讀求知的歲月記憶,頓時躍然心懷。史學工作者可以與青史故跡的對話空間,固是廣袤無已,卻不是和一己的生命經驗,毫不相干;史學家的觀照所及,引發的感觸迴響,更是難可逆料。即便時代的思想氣候變徙無常,史家嚴謹以為,心血匯聚的學術/知識成果,絕對經得起考驗。《歷史與思想》新版的堂皇問世,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研究書寫以「西學」為中心的晚清閱讀史,涉獵史料,安排架構,籌思表述之途,回想起自己的閱讀史,即便不能自已;問學研史,致知言理,不該僅是為了叩問自我的生命史,更在於怎麼創生實質的歷史知識,厚植深拓人類的知識板塊與智慧空間。閱讀史的研究取向,廣被認知理解為新文化史之一脈。但是,新文化史挑戰質疑既存的研究典範,開拓簇新的史學研究領域,終究不能專以建構理論、託諸概念等空言為能事,乃至逾越史學實踐的學科紀律。意欲超越既有歷史敘述的主流架構,又能為認識理解人類的存在處境,別開新域,只有力求祛除既存的意識形態與學術積累的障礙,立足於史料的確實追索考問,清楚疏理過往歲月的千端萬緒,明白闡述其間蘊積的錯綜複雜,才是生產實質歷史知識的通衢大道。本書的研究書寫取向,與其說是宏揚實踐新文化史的路數,不如說是透過實證的析論,願將自身承繼知曉的史學知識,建立更形深入的基礎;或可提醒學林同好,前行賢達的心血所成,固然必須敬禮尊重,並非聖經神諭,絕對真理。後繼者如果停留在「漫筆灑遍天下勝景」的潑墨式層次,即令長篇累牘,呼盧喝雉,圖畫鬼雄,不過是包裝著學術外衣的資料堆積,對歷史知識的增長,必然無所助益。然而,始生之物,其形必醜。晚清閱讀史研究做為新興領域,筆者所為,幾無依傍,意欲開道闢蹊,舉步實艱。高明學人,別呈新態,獨現風華,空間無限。本書如可做為史林同好進一步開展的礎石,必將是筆者最大的榮幸。 惟則,史料海淵,史學域廣,卻是步步「陷阱」,問津者自宜審慎。摭拾片語隻言而大做文章,形式上言之成理;仔細推敲,立論基礎其實不過如沙灘建屋。筆者自期承繼「樸學」遺風,不尚空言,無一論無來歷,戒慎而為,以小見大,或可別顯氣象。書本的生產、製作與流通,何時、何地閱讀書本,如何閱讀取材與挪用、改寫或抄襲,本即閱讀史研究之進路要旨;只有確立時間坐標定點,透過細致的評比考察,疏理各家議論之同調與岐異,始得稍可確證知識傳播與閱讀思想歷程的變化關係。為考辨史源,顯現史料本來面目,重建逼近閱讀歷程的相關真相,筆者務期盡力而為,是以本書註釋,不避繁瑣。為此之業,瑣碎餖飣;相關論點之論證,冗長無趣,筆者即於註釋部分進行論證,期可於正文做出比較清楚的表述論斷。讀者如果要知道筆者的述說依據,可以閱讀註釋;如無興趣,亦不妨礙正文之閱讀。又為避免取隨頁註的表現方式,打斷閱讀興味,故將註釋置於章末,有勞讀者前後翻查,莫可奈何。史界前輩嚴耕望先生巨著《唐代交通圖考》,斐聲學林,眾所推崇。但是,未必人人皆可展卷而終。蓋嚴先生為求史實,動用大量史籍,屢屢出以考證,雖將註釋內容以較正文低上數格的方式排版,仍然易令讀者疲累而掩卷。本書價值自不能與嚴著比肩,惟求法式其意。本書立論,屢屢有賴考證,故列有附錄十六篇,或斷繫年,或考史源,統置於書末,以醒眉目,並供參照。斯舉所為,較諸時下風尚,大有不諧;得失高下,皆望高明指教。 本書的準備與寫作,前後逾十年。期間若干內容已然發表,有勞史林前輩和多方博雅惠示高見;統整為專著,已經大幅增刪、改寫、修正,出處如下: 第1章〈導論〉:部分內容,改寫自:潘光哲,2005年9月,〈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卷16期3(台北);潘光哲,2005年9月,〈開拓近代中國歷史圖象的新天地:「近代中國的閱讀、出版與文化」專輯.導論〉,《思與言》,卷43期3(台北)。 第2章〈「知識倉庫」的建立與讀書世界的變化〉:新撰寫(「知識倉庫」為個人營構多年之辭彙)。 第3章〈朱一新的讀書世界與「地理想像」的知識基礎〉:改寫自:潘光哲,2003年12月17日,〈西學衝激下的傳統士人:朱一新的西學知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中國近代知識轉型學術研討會」論文(本文未出版)。 第4章〈「西學」的新聞化:《時務報》與它的讀者〉:第1節:新撰寫;第2~3節:改寫自:潘光哲,2005年10月,〈《時務報》和它的讀者〉,《歷史研究》,2005年期5(北京);第4節:部分內容,改寫自:潘光哲,2006年10月,〈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時務報》譯稿研究〉,《史林》,2006年期5(上海)。 第5章〈「西學」的體制空間:以《沅湘通藝錄》為中心〉:改寫自:潘光哲,2006年12月21日,〈科舉體制下的「新學」傳播空間——以《沅湘通藝錄》為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101:後科舉時代的反思」學術研討會論文(本文未出版)。 第6章〈「讀書秩序」和「知識倉庫」的活用轉易〉:第1~2節:新撰寫;第3節:部分內容,改寫自:潘光哲,2005年1月,〈伯倫知理與梁啟超:思想脈絡的考察〉,李喜所(主編),《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第7章〈結論〉:新撰寫。 惟以個人智駑力鈍,時日拖延,始終未可勒為完稿;值此網際文化發達不知伊於胡底之時代,竟引致中國若干論者襲取筆者之立論或表述,公開發表。故筆者於恰當段落之註腳,分別聲明,有勞識者諒鑒,毋以為筆者抄襲彼者是幸。 ※   ※   ※   ※   ※   ※ 本書的撰作工程,有賴於近史所的學術環境。進入這座宏偉的學術殿堂服務,安身立命,實是榮幸之至。個人亦榮膺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2007~2008年度)與公益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文化室之招聘(2013年度),得以分別沉潛從容於哈佛大學校園與京都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廣覽史著,長我聞見,併此同致謝意。 書稿的撰成,首先必須感謝黃自進與黃克武教授的鞭策鼓勵。工作期間,個人略有小恙,力難再兼之行政工作,幸賴雷祥麟與山田辰雄教授慷慨助力,得以稍卸仔肩,細為調理涵養。長久以來的學思過程裡,諸方師尊開我智竅,點撥教化,其中張忠棟、劉廣京兩位業師與朱維錚教授,已告仙去,謦咳永懷;閻沁恆、李永熾、張灝、林毓生諸夫子,師恩永銘;陳永發、呂芳上、林正弘、杜正勝、汪榮祖、狭間直樹、瓦格納(Rudolf G. Wagner)、陳慈玉、林滿紅、黃進興、梁元生、洪長泰、王晴佳、沈松僑、錢永祥、陳弱水、張壽安、張力、張啟雄、謝國興、沙培德(Peter Zarrow)、康豹(Paul R. Katz)、劉季倫、薛化元、林富士、桑兵、羅志田、徐思彥、馬忠文、章清、李細珠、張仲民諸師友,或賜卓見,或代覓資料,惠我實多。陳力衛、水羽信男、孫江、劉建輝、陶德民、沈國威、陳繼東、林少陽、村田雄二郎、石川禎浩、丸田孝志、松重充浩與吳炳守等先進師友,論學史林,其樂何似。初稿蒙陳建守先生校讀,糾謬攻錯,謹此特致謝忱。一切謬失,仍應由筆者自行負責。王汎森教授惠賜墨寶題籤本書書名,恩寵有加;內子楊桂果女士照料個人身心並設計封面,情深似海。 書成之時,家父潘蘊珠先生棄世四年矣。他老人家憑著淮北農民的土性與韌性,務本盡職,辛勞無已,拉拔了四個兒子的成長;對他們的生命抉擇,始終支持。敬以本書為馨香一抹,永念父恩。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In Search of Western Learning: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Late Qing China (1883-1898)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知識分子、閱讀、晚清史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585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發行室 姓名:吳懿廷 電話:02-27824166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