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一個機緣投入了助人工作,慢慢的與部落的人、事、物產生連結,讓我有機會去發現、去口述及去覺察祖先們累積流傳下來的智慧、知識與文化,包含了人、土地、社會網絡及部落歷史脈絡,與部落INA們一起前進在地部落自主性發展的方向。
這是一篇具原住民族身分的社工,原旅居北部返回家鄉進到社福機構從事兒少社會工作。在部落的實務情境中,社工整理自身與兒少工作時的學習經驗,藉由社工服務記事的內容去書寫,從過程中不斷的回頭看見自我生命的流動,並在服務兒少個案看見曾經影響自己深刻的服務記憶與脈絡,也看見自己在兒少工作專業學習的養成與自我價值意識。
目次
「是DAYA騙我們出來的」一段與INA一起找回文化與女力參與的過程⋯⋯⋯⋯⋯⋯⋯⋯⋯⋯⋯⋯⋯ 鄭惠美、曾梅玲、李碧琪001
原住民保護性社工的學習之旅-找回自我認同、文化認同與復原力⋯⋯⋯⋯⋯⋯⋯⋯⋯⋯⋯⋯⋯⋯⋯⋯⋯⋯⋯⋯⋯⋯⋯ 林菁華 013
從部落長出來的原住民族社會工作⋯⋯⋯⋯⋯⋯⋯⋯⋯⋯⋯⋯⋯⋯⋯⋯⋯⋯⋯⋯⋯⋯ 林彥呈 033
當我們在一起:來自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走動式工作模式分享⋯⋯⋯⋯⋯ 羅銀妹、陳玉蘭、張俊傑、曾淑惠、林菁華、曾梅玲、黃盈豪 045
跨文化督導歷程的反思實踐與策略運用:以「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區域督導為例 ⋯⋯⋯⋯⋯⋯⋯ 陳鈺芳(Ivi Patiya) 061
漢人工作者在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反思⋯⋯⋯⋯⋯⋯⋯⋯⋯⋯⋯⋯⋯⋯⋯⋯⋯⋯⋯⋯⋯⋯⋯⋯⋯⋯⋯⋯⋯⋯⋯⋯⋯⋯⋯⋯⋯ 吳青玲 089
魯凱族青年返鄉歷程之探討-以Kucapungane(好茶)部落為例⋯⋯⋯⋯⋯⋯⋯⋯⋯⋯⋯ 黃昱軒、Kui Kasirisir(許俊才)109
編/著/譯者簡介
主編
Kui Kasirisir(許俊才)
屏東科技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莊曉霞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序言/導讀
出 版 序
2017年6月,「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學會」在挪威阿爾塔(Alta)舉辦的「第四屆國際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研討會」(4th 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Voices in Social Work Conference (IIVSWC)),正式向大會提出申辦「第五屆國際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研討會」,並順利於2019年8月5日在花蓮美崙飯店舉辦為期三天的會議。第五屆研討會的主題為「療癒、和解與轉變:邁向促進原住民族福祉的途徑」,此主題包括六個子題,分別是:1.個人與家庭的社會工作經驗;2.復原與恢復之實踐;3.社區工作與賦權;4.本土主義與社會工作教育轉型;5.原住民基礎知識與學術研究;以及6.反殖民化與反邊緣化。
本屆研討會接受並發表文章共105篇,中文56篇、 英文49篇。為促進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以及相關議題在學術與實務工作領域的能見度,本學會特別與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合作,向研討會參與者邀稿,最後收到13篇文章,經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審查建議修訂後集結成二本叢書,再依文章內容歸納取名。叢書系列二《部落、家庭與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反思與實踐》是從實務工作者的視框分享在原鄉部落實踐助人工作的故事和反思。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大多經歷殖民文化的衝擊,此衝擊導致的歷史創傷造成了原住民族的各種社會問題,例如土地語言的流失、部落倫理的式微、資本主義的私有化、族群歧視等等。原住民族群有自己的世界觀與哲學觀,這
些觀點容涵了傳統助人機制和問題解決策略,透過部落田野實務場域的故事分享,我們才能更深刻、生動的感受到部落助人的力量與溫度,以及傳統助人知識的文化實踐。本叢書《部落、家庭與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反思與實踐》即是要突顯以原住民族為主體展開的助人工作需要以原住民族文化為中心進行思考,藉此喚醒社會各界對原住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覺察,同時倡議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在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中的運用,以期逐步發展出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助人方法,進而建構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專業制度。
《部落、家庭與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反思與實踐》一書共收錄七篇文章,文章屬性以部落實務工作經驗取向為主。第一章為鄭惠美、曾梅玲與李碧琪之「是 DAYA 騙我們出來的:一段與 INA 一起找回文化與女力參與的過程」,此文透過與部落ina的合作,將文化知識與優勢觀點運用在部落助人工作中,強調部落ina參與的重要性。第二章是林菁華書寫的「原住民保護性社工的學習之旅:找回自我認同、文化認同與復原力」,分享了作者以原住民社工的身份返鄉進到社福機構從事兒少社會工作的生命歷程故事。第三章為林彥呈的「從部落長出來的原住民社會工作」,文章透過多項的實務案例強調善用在地文化脈絡在部落服務方案的重要性。第四章「當我們在一起:來自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走動式工作模式分享」的作者是羅銀妹、陳玉蘭、張俊傑、曾淑惠、林菁華、曾梅玲與黃盈豪,文章分享了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的社工夥伴採用符合部落文化生活習慣的方式,建構
出屬於部落在地化的工作模式。第五章為陳鈺芳(Ivi Patiya)之「跨文化督導歷程的反思實踐與策略運用:以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區域督導為例」,作者從擔任原家中心區域督導的工作經驗,探討原住民社工督導制度,並提出反思和建議。第六章是吳青玲的「漢人工作者在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反思」,以非原住民社工督導身分為故事基底,探討與原住民社工員的督導關係,以及作者在接觸不同族群文化中的跨文化學習歷程及反思。第七章為黃昱軒、Kui Kasirisir(許俊才)之「魯凱族青年返鄉歷程之探討:以Kucapungane(好茶)部落為例」,此文探討作者的個人經驗與部落友人返鄉的生命故事,指出返鄉對於青年而言是在找尋認同和自我發展成就的雙重價值。
原住民族議題的研究、論文寫作或專書出版皆是艱辛的歷程,在此感謝各篇作者對於第五屆國際研討會的參與和投入,並接受相關審查意見/建議完成文章修訂並納入本叢書的編著。特別感謝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的支持並不計成本讓本叢書得以付梓成書,同時也謝謝編輯部朱宥叡助理的聯繫、編輯與封面的設計。叢書內容必有疏漏或不足之處,衷心期待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師長、朋友與夥伴們,能不吝惠予指正。
Kui Kasirisir(許俊才)、莊曉霞
2021年11月30日 于屏東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找回文化,女力參與,原住民社會工作者,原住民保護性社工,文化認同,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走動式工作模式分享,跨文化督導,區域督導,漢人工作者,魯凱族青年,返鄉歷程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37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