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37
:::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

  • 統一編號GPN:1011100161
  • 出版日期:2022/01
  • 作/編/譯者:林月惠 主編
  • 語言:中文
  • 頁數:338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6267002650
  • 出版單位:中央研究院
  • 開數:A5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320
書籍介紹

本書所收錄的六篇論文,均經嚴格送審通過,皆是學界的新論點,值得重視。其中,四篇韓國儒學論文,對於韓國儒學史、韓國性理學圖、韓國的陽明學批判、實學的四七論點,均有翔實的分析。又兩篇越南儒學論文,一則聚焦於黎貴惇的中越文化之交流,一則凸顯傳統越南儒學(漢學)如何轉向現代的複雜面貌。藉由此書,可以看出韓國與越南儒學與中國儒學雖密不可分,但卻有獨特的開展與特色,也能累積臺灣學界對韓國儒學、越南儒學研究的能量與實力!

目次

目 次
導言⋯⋯⋯⋯⋯⋯⋯⋯⋯⋯⋯⋯⋯⋯⋯⋯⋯⋯⋯⋯ 林月惠 -1-
南宋鄭臣保與二程學在高麗的傳播⋯⋯⋯⋯⋯⋯⋯ 崔英成 1
朝鮮後期性理學者對陽明學的批判⋯⋯⋯⋯⋯⋯⋯ 林月惠 29
─以朴世采與韓元震為例
從朱子學看李星湖的四端七情論⋯⋯⋯⋯⋯⋯⋯⋯ 李明輝 89
石溪金箕東的《弗離十圖》研究 ⋯⋯⋯⋯⋯⋯⋯⋯ 崔在穆 123
黎貴惇有關中越文化交流的論述⋯⋯⋯⋯⋯⋯⋯⋯ 鍾彩鈞 231
─以《芸臺類語》與《見聞小錄》為範圍
漢學,當何如?⋯⋯⋯⋯⋯⋯⋯⋯⋯⋯⋯⋯⋯⋯⋯ 羅景文 267
─越南《南風雜誌》漢文版「漢學」相關論述之研究

編/著/譯者簡介

林月惠
1961年生,臺灣彰化縣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1988),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95)。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國立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講師、副教授、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南懷仁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中韓儒學比較研究。主要著作有《陽明「內聖之學」研究》、《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增訂版〕、《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儒學》,另有多篇學術論文刊登於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

序言/導讀

導言 林月惠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以下稱本所)於二○一六年 十二月八日、九日舉辦「文化交流與觀照想像:中國文哲研究的 多元視角」學術研討會,旨在展現本所同仁對於東亞儒學、經學 文獻、文學與宗教、跨文化理論與文化多元性等課題的研究成 果,希冀在新的學術視野下,觀照並反思文化交流與中國文學、 哲學、經學的面貌與內涵,以建構跨領域對話溝通的平台。根據 會議主旨,中國哲學研究室與比較哲學研究室乃邀請韓國、日 本、越南、中國大陸,以及臺灣等海內外學者與會,發表論文。 本書即是此次會議的論文結集之一,共計十二篇。與會學者所 發表的論文,會後皆經修訂,以及嚴格的學術審查後,大抵涵 蓋「韓國儒學」、「越南儒學」、「經典詮釋」等主題,實則在韓 國儒學與越南儒學的開展中,都涉及與中國儒學的關連,且在 在經典詮釋中,也涉及概念史與觀念史的闡釋,故本書以《東亞 儒學與經典詮釋》總攝諸文,分為兩冊出版(各六篇),另立副 標題,各自呈現其特色。職是之故,本冊以《東亞儒學與經典詮 釋: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為書名,展現會議的學術成果,以 及海內外學者的多元視角與創見。 大抵而言,發源於中國的宋明新儒學(Neo-Confucianism) 在 東亞的傳播,東傳至韓國、日本,南傳至越南,體現東亞文明的 特色,值得關注。故論及東亞儒學,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儒學 皆與中國儒學相關,但也各自開展,展現不同的特色與主體性。 本書收入韓國儒學四篇,越南儒學二篇,計有六篇。韓國儒學以 朝鮮時代(1392-1910) 儒學為主,越南儒學則著眼於後黎朝(1428- 1789) 儒學巨擘黎貴惇的中越文化交流。茲說明各篇論文之重點 如下: 導言 -3- 崔英成〈南宋鄭臣保與二程學在高麗的傳播〉1 一文,可謂 朝鮮儒學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崔英成是韓國儒學史專家,著有 《한국유학통사》〔韓國儒學通史〕上、中、下全3 卷2、《韓國 儒學思想史》Ⅰ、Ⅱ、Ⅲ、Ⅳ、Ⅴ全5 卷3,對於韓國儒學史有全 盤而整體的研究。目前韓國學界普遍認為,性理學最早傳入朝鮮 半島是1290 年,即指高麗忠烈王十六年安珦(1243-1306) 前往中 國燕京而帶回朱子學著述,自此性理學乃在朝鮮半島傳播開來。 然而,崔英成此文則指出,南宋末期學者鄭臣保早在1237 年就 因流放而至高麗,並以二程學向高麗學者傳授宋代儒學。換言 之,有關中國性理學在朝鮮半島的傳入與起源,相較於舊說,提 前了五十三年,這是韓國儒學史的重要發現。若這個觀點能獲得 學界的認可,則可能需要改寫韓國性理學史。為此,崔英成此文 以罕見的史料與細緻的考證,證實他的新觀點。首先,他將高麗 儒學史的變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加以考察,並指出在鄭臣保東來 高麗之前,即高麗睿宗、仁宗時期(1105-1146),高麗學者就開 始吸收北宋道學,對於性理學並不陌生。接著,崔英成集中考察 作為南宋名門蒲江鄭氏後裔鄭臣保的家系、生平、東來的原因、 家門學風、家學,以及歸化高麗後的講學活動等。其中,鄭臣保 講學以傳授二程學為主,且因其家族以春秋學為家學,特別強調 春秋思想與義理精神(春秋大義)。最後,崔英成也論述鄭臣保 學問傳統的傳承過程,及其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從韓國儒學史來 看,針對麗末鮮初中國性理學的傳入與起源這一問題,鄭臣保的 1 亦可參照崔英成韓文論文:〈鄭臣保論― 남송 성리학의 고려 전래와 관련하 여 ―〉〔鄭臣保論─南宋性理學東傳高麗及其關聯〕,《한국철학논집》〔韓 國哲學論集〕,第36 輯(2013 年3 月),頁7-42。 2 崔英成:《한국유학통사》(上‧中‧下),서울:심산문화,2006 年。 3 崔英成:《韓國儒學思想史》I~V,경기도:아세아문화사,1994 年-1997 年。 -4-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 生平、講學,及其相關研究,相當重要,此亦是崔英成此文的學 術價值與創見。 相較於朝鮮時代以性理學為主流,陽明學卻被視為異端, 受到打壓。林月惠〈朝鮮後期性理學者對王陽明思想的批判〉 一文,以朝鮮後期南溪朴世采(1631-1695) 與南塘韓元震(1682- 1751) 為例,分析栗谷學派對陽明學的批判,凸顯朝鮮後期性理 學與陽明學交涉的義理爭辯點與思想圖像。首先,林月惠指出, 少論系的朴世采與老論系的韓元震批判陽明學的動機不同。朴世 采因其高足霞谷鄭齊斗(1649-1736) 誤信陽明學,故撰寫〈王陽明 學辨〉及其他相關著作,試圖以客觀的學術論據,批判陽明學, 以規勸其愛徒回歸程朱正學。韓元震則因閱讀《王陽明集》而發 現朝鮮前期的陽明學批判之不足,並未擊中陽明「致良知」要 害,故他撰寫〈《王陽明集》辨〉以補足並增強論據,進行全面 的批駁。接著,林月惠分別從義理上分析朴世采與韓元震批判陽 明學的論據,兩者的批判,都呈現朱子學與陽明學的理論張力。 值得注意的是,朴世采多從客觀的字訓、文義切入,以朱子思想 為判準來批判陽明學,少有情緒之語。然而,韓元震批判陽明 學,除義理辯駁外,竟訴諸人身攻擊,必「拔本」根除而後快! 最後,林月惠指出,若以朝鮮前期退溪李滉(1501-1570) 的陽明 學批判為一鎚定音,則朝鮮後期的陽明學批判呈現兩極化的圖 像:朴世采是柔和的旋律,較為客觀溫和;韓元震則是高亢的曲 調,終究不免流於主觀激烈。在此思想圖像下,朱子學與陽明學 是兩條毫無交集的平行線,且二者的強弱反差極大。雖然在朝鮮 儒學的光譜中,朱子學一枝獨秀,卻非單一色調,因為在朴世采 的溫和批判中,不僅孕育出韓國陽明學創始者鄭齊斗,也為陽明 學的茁壯,留下餘地。由此可見,從朝鮮前期「朱王對立」到朝 鮮後期「陽朱陰王」的巧妙連結,顯示朝鮮朱子學與陽明學發展 的獨特性,值得我們重視。 導言 -5- 韓國儒學的發展,降至朝鮮後期,不僅有陽明學的登場,也 出現了實學。實學者如何理解最重要的「四端七情」論爭,值得 我們關注。李明輝〈從朱子學看李星湖的四端七情論〉一文,即 聚焦於朝鮮後期實學派巨擘星湖李瀷(1681-1763) 的四端七情論 的義理分析。李明輝指出,李星湖以朱子與退溪李滉的思想繼承 人自居,特別重視「四端七情」問題,撰《四七新編》。本文即 根據《四七新編》,並參照朱子、退溪李滉與栗谷李珥的論辯, 指出李星湖對「四端七情」的獨特觀點。這些觀點包括:其一、 四七有異義:李星湖雖與李退溪一樣,主張四端與七情的異質 性,但他並不完全接受李退溪的論據。因為他對「本然之性」與 「氣質之性」的理解,同於朱熹而異於李退溪,故不同意李退溪 將這兩者的關係類比於「四端」與「七情」的關係。其二、「理發 氣隨一途」說:李星湖從朱子的「理先氣後」觀點來理解「理發 氣隨」,並認為四端與七情均以性(理)為依據,兩者均是「理 發」,而四端是性(理)之直發,七情須透過形氣而發。此說錯 解李退溪的「理氣互發」說,也偏離了李退溪賦予「理」以活動 性的立場。其三、四端亦有不中節:此主張雖然合乎朱熹之說, 但卻不合於孟子與李退溪。其四、「道心/人心」與「四端/七 情」的平行關係:李星湖根據朱熹晚年的「道心人心」說來反駁 李栗谷的「道心人心相為終始」說,並由「道心/人心」與「四 端/七情」的平行關係來論證四端與七情之異質性。不過,由於 李星湖與李退溪對「理發」之「發」的理解不同,他們對於「四 端與七情為異質」的共識只是表面的,而非實質的。要言之,李 明輝指出,李星湖這些獨特的觀點,看似合乎朱子與李退溪的思 想,但李星湖並未意識到:朱子與李退溪對「四端七情」的詮釋 並不一致,故他依違於朱子與退溪之間,而不免左支右絀。 -6-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 除了性理學、陽明學、實學外,韓國儒學以圖式、圖說方式 闡釋理論,也是獨特之處,崔在穆〈石溪金箕東的《弗離十圖》 研究〉一文,就展示性理圖之於韓國儒學研究的重要性。崔在穆 此文以首爾大學奎章閣所藏「石溪《弗離十圖》」研究為主,並 修正他之前對檀國大學所藏「后溪《聖學十圖》」之研究,因為 二者的內容極為相似,也涉及韓國性理學的詮釋問題。首先,崔 在穆仔細考察二者的作者、年代、版本,發現檀國大學藏本「后 溪《聖學十圖》」之「后溪」誤植,當為「石溪」。亦即,通過與 首爾大學奎章閣藏本的比對研究,證實檀國大學藏本「后溪《聖 學十圖》」乃是石溪金箕東的《弗離十圖》。而奎章閣所藏《弗 離十圖》附有石溪金箕東(1808-?) 4 的肖像,並比檀國大學收藏的 「后溪《聖學十圖》」版本要大一些,且《弗離十圖》又加入了 為金箕東、韓元震、李滉、程復心等人的作品。據此,崔在穆推 斷金箕東為首爾大學奎章閣藏本《弗離十圖》的修訂與收藏者。 由於檀國大學藏本「后溪《聖學十圖》」與奎章閣藏本「石溪《弗 離十圖》」這兩部《十圖》在構圖上95%相似。且從《弗離十 圖》修改的內容可知,檀國大學藏本為先,首爾大學奎章閣藏本 為後。故《弗離十圖》應是金箕東及其後人參考李退溪《聖學十 圖》,而以栗谷學派的思想為核心,對檀國大學藏本「后溪《聖 學十圖》」進行多次修改與整理的再創之作,其完成年代應為 1890 年。接著,崔在穆指出,石溪《弗離十圖》大部分是對儒學 經典的圖示,此《弗離十圖》雖仿照退溪的《聖學十圖》的規模 而作,但大部分的內容多出自韓元震的《經義記聞錄》與栗谷李 珥(1536-1584) 的《擊蒙要訣》。據此,崔在穆進而逐一考證、分 析,並解釋《弗離十圖》的每一圖,指出《弗離十圖》乃根據經 4 金箕東為沙溪金長生(1548-1631) 第八代孫,而金長生為栗谷李珥弟子,屬 於栗谷學派。 導言 -7- 學,以太極、理氣、心性、道統、修養等理論所構成的體系,十 圖之間呈現環環相扣的內在邏輯關係;且每一幅圖的內部,也都 以形而上與形而下,體用二元論的思維方式來進行配置的,並以 「理一分殊」的理論來詮釋朱子學的理氣與道學之關係。就此而 言,此《弗離十圖》乃集中體現栗谷學派的「氣發理乘一途說」 與「變化氣質說」,以及老論的人物性異、人心道心分合思想與 道統論。最後,崔在穆認為,相較於退溪學派推崇並具權威性的 退溪之《聖學十圖》,石溪金箕東《弗離十圖》可說是一部內在 邏輯緊密、構圖科學的栗谷學派之「聖學十圖」,它不僅以體用 關係來闡釋聖學內容,同時還以教育與正學為目的,強調修養工 夫的重要性。在這個意義上,石溪金箕東《弗離十圖》的發現, 意味著栗谷學派內部,也曾以新的方式構作自己的聖學體系!值 得一提的是,崔在穆有關石溪金箕東《弗離十圖》的研究,前後 有數次修訂刊登,收入本專書的〈石溪金箕東的《弗離十圖》研 究〉,可謂最完整的中文定稿,值得韓國學界與臺灣學界關注。 相較於韓國儒學,越南儒學也呈現文化交流的不同面貌。 鍾彩鈞〈黎貴惇有關中越文化交流的論述─以《芸臺類語》與 《見聞小錄》〉一文,即以越南後黎朝末年百科全書式儒者黎貴 惇(Le Quy Don, 1726-1784) 的《芸臺類語》與《見聞小錄》為中 心,探究中越文化交流的論述。此文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中越文 化交流的理論依據,二是中越文化交流的面向。鍾彩鈞指出,黎 貴惇的著作方法是博覽群書並分類抄錄資料,附以評論,最後累 積成書。其《芸臺類語》與《見聞小錄》是這類編著的代表。前 者可見中國人寫越南,以中國為主;後者可見越南人談中國,以 越南為主。二書合觀,恰足以呈現中越文化交流的論述與面貌。 鍾彩鈞由《芸臺類語》與《見聞小錄》二書之序,依黎貴惇之 見,朱子的格物致知正是中越文化交流的理論依據。因為,格物 -8-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 致知之學不僅要博覽群書,要訴諸見聞,更有經世致用的目的。 且格物的方法須廣泛理解各種不同事物來體會其中的常道,才能 進一步談到裁制品節,而達到範圍曲成之妙。就此而言,中越文 化交流強調的是合同存異。另就文化交流的面向言,鍾彩鈞從越 南的歷史沿革,除指出官制的模仿外,還描述人員、文學與技藝 等文化交流,以及物產的交流。就中越雙方官員的交流,包含任 職、請兵、使臣等;而就文學與技藝交流而言,除記載使臣往來 的詩文集、越南使臣的詩作受到中國人稱賞外,還記錄了雙方技 藝競賽的故事。至於物產交流方面,也包含棉布、菸草、香料等 十餘種物產。最後,鍾彩鈞指出,黎貴惇有關中越文化交流的論 述與面向,涉及全面的制度、精神、物質文化,這反而是現代學 術研究的盲點,值得我們反省。 越南儒學降至近現代,又有新的轉變,羅景文〈漢學,當 何如?─越南《南風雜誌》漢文版「漢學」相關論述之研究〉 一文,即以二十世紀初越南《南風雜誌》漢文版為主,考察越南 知識分子在殖民者所鼓吹的西學、傳統漢學(儒學)的折衝下, 他們在知識結構與意識型態上的差異與拉距。首先,羅景文整理 漢文版《南風雜誌》中與「漢學」有關之論述。他指出法殖民政 府於1919 年廢止越南科舉制度,越南儒學遂面臨存亡的危機, 故越南知識分子乃在由法殖民政府所支持的《南風雜誌》漢文版 上,展開一連串有關「漢學」的討論。或分析漢學衰微之因,或 總結漢學發展歷程,或引介中國傳統思想以為借鑒,或說明殖民 政府對待處置之法,或思考越南漢學存續轉型之道,探討議題相 當多元。之後,儒學(漢學)轉型的論爭也從1920 年代中期開 始,至1930 年代達到高峰,形成「傳統」與「革新」兩方陣營。 其次,羅景文以《南風雜誌》漢文版主筆阮伯卓為主的知識分子 群體所發表的論述為主,進行討論。他指出在傾法/親法知識分 導言 -9- 子看來,越南漢學已瀕衰微,既無法回應時代挑戰,反而阻礙國 民與國家的進步,是應當被排抑的他者。相對地,親法知識分子 擁護西學,並歌頌西方與法國的文明形象;而法殖民政府則藉 《南風雜誌》爭取被殖民者對於殖民母國的認同與凝聚,心悅誠 服地接受法國文化的「同化」。雖然如此,羅景文更敏銳地觀察 在殖民語境罅縫下的漢學論述,他指出也有知識分子質疑西方文 化的侵略本質,重新肯定漢學(儒學)的不同聲音,但就親法知 識分子的回應看來,他們未必就真心歡迎、甘心擁抱殖民者與西 學,他們之所以排斥漢學,乃為去除漢學、漢字對越南語言與文 化的干擾,以尋求民族自身語言與精神文化的主體性。羅景文此 文將有助於我們了解近現代越南知識分子身處現代性與殖民性下 的體驗、反應,及其多元複雜的思維層次,進而思考「漢學」在 近現代東亞轉型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綜觀以上六篇論文之內容,觸及韓國儒學史的最新研究, 也顯示朝鮮時代性理學、陽明學、實學等不同學派的理論交鋒, 更彰顯性理圖於韓國儒學研究的重要性與獨特性。而從越南儒 學集大成者黎貴惇的雙重視野(以中國寫越南、以越南看中國) 之交錯,呈現中越文化交流的論述與諸多面向,此跨文化交流的 經驗雖不對稱,卻也早已開拓當今跨文化視野之先聲,彌足珍 貴。韓國與越南,相隔數千里,卻因宋明新儒學的東傳與南傳, 分享儒學的價值與信念,得以開展獨特的儒學面貌。當然,在此 書編輯過程中,筆者對王又仕學棣協助統一全書體例,韓籍安城 秀學棣、王清安學棣細心校對諸篇論文,韓籍金玟博士(韓國學 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的協助,以及韓籍金明月博士(韓國 嶺南大學獨島研究所研究員)悉心處理諸多性理圖的用心,深致 謝忱。 -10-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 早在1761 年(清乾隆26 年,越南後黎朝景興22 年,朝鮮 英祖37 年),出使中國的黎貴惇行遍燕京(北京)皇城,詣大成 殿,亦與各國使節往來。他也同時也與朝鮮的燕行使者洪啟禧 (1703-1771) 交往,詩文唱和,相互欣賞,成為好友。在黎貴惇與 洪啟禧的相遇中,洪啟禧以「東海之東,此心此理;南海之南, 此心此理,同者驗矣」5 相知,凸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器識與 共鳴,締造韓國儒學與越南儒學的相遇。令人雀躍的是,二十一 世紀的今日,因本所此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意外促成韓國學者 與越南儒者的相遇。猶記得學術研討會後的晚宴餐敘中,韓國 學者與越南學者,杯觥交錯,引吭高歌,流露「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的真性情!爾後,據說越南與韓國學者再度相約於河 內,再敘此難得的學術交流之情誼。臺灣以學術的開放性與多元 性自許,推動東亞儒學多年,若能成為東亞儒學交流的學術平 台,將激發更多的學術能量,共創東亞儒學的百花齊放!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儒學,韓國,越南,文集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3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姓名:詹巧燕 電話:02-27895751 地址: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