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為作者長久以來主張的實踐,強調文獻考證與觀察歷史長期結構的研究方法論,以臺灣的視角看近代初期(十六到十八世紀)的臺灣,以及她所處的東亞、東南亞歷史舞臺,避免斷代史角度論述,強調「連續性」與「結構性」層面。強化與實踐作者所主張的「大福佬文化圈」研究假說,並強調古典歷史學的重要性,以此重新討論近代初期東亞海洋史與臺灣史。注重結合歷史文獻考訂與宏觀歷史解釋的研究取徑,並進一步透過歷史地名學、民俗宗教學及東南亞華人移民史等多重個案,從「荷蘭文獻與原住民史研究」、「歷史地名學與海陸物產研究」與「民間傳說與海洋宗教」三個層面探討臺灣史的多元性與豐富性。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緒論:重探近代初期東亞海洋史與臺灣史
第二章 東亞漢人洋商與海賊
第一節 1600年前後的洋商番客
第二節 海賊王鄭芝龍與他的前後輩
第三節 十七世紀後半的漳州洋商與通事
第三章 原住民族群與檔案解讀
第一節 荷蘭時代的原住民解讀問題
第二節 十七世紀臺灣北部的大泰雅族
第三節 水沙連的早期史論
第四章 民族學與歷史敘述
第一節 西拉雅族的「爸爸(paap)」
第二節 初次噍吧哖事件
第三節 釋〈東番記〉中的近代初期番漢關係
第五章 西部沿海地名
第一節 地名學視野下的臺灣與海濱地名
第二節 荷蘭時代以前的臺灣地名
第三節 打狗或打鼓?:清代前高雄港市
第六章 重要的海陸物產
第一節 歷史的魚:國王魚(Kingfish)的歷史辯證
第二節 荷蘭時代的經濟作物 Teezee探考
第七章 結論
附錄一 我的「古文書」之旅
附錄二 海上鬼怪奇談與泄尿婆
引用書目
索引
編/著/譯者簡介
翁佳音,彰化二水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政治大學、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十六至十八世紀臺灣史、東亞史、史學理論、歷史民俗學。譯註以及著作有《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平埔蕃調查書》、《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合著)、《解碼臺灣史1550-1720》(合著)、《吃的臺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臺灣的飲食文化》(合著)等書。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荷蘭東印度公司,大福佬文化圈,海洋,地名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4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中央研究院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學術及儀器事務處
姓名:趙婉伶
電話:02-27898067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一二八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