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551
:::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



書籍介紹

本書為私人寄藏於臺史博的〈18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之研究成果。〈原漢界址圖〉為新發現的界址圖,繪有清乾隆年間的紅藍線番界線、原漢聚落、軍備設施與土牛界址等資訊。比較學界普遍使用之〈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原漢界址圖〉畫工精細且字跡工整,且提供更豐富的地名訊息,史料價值極高。本書內容除了地圖的分圖解說與地名對照外,更進一步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將圖中地理資訊轉譯成現代地圖的定點,呈現臺灣人文地理樣貌的今昔變化。

目次

館長序 v
修訂序 vii
編輯凡例 xiii
前 言:愛和回歸之緣—記侯錦郎先生和他收藏的長卷軸臺灣古地圖 周婉窈 1
導 論 葉高華 11
轉譯地圖索引圖 36
1 淡水廳之一 39
2 淡水廳之二 57
3 淡水廳之三 65
4 彰化縣之一 71
5 彰化縣之二 81
6 彰化縣之三 91
7 諸羅縣之一 105
8 諸羅縣之二 113
9 諸羅縣之三 121
10 臺灣縣之一 129
11 臺灣縣之二 137
12 臺灣縣之三 147
13 鳳山縣之一 155
14 鳳山縣之二 167
15 鳳山縣之三 179
徵引文獻 187
索 引 193

編/著/譯者簡介

葉高華編著;蘇峯楠轉譯圖繪製

序言/導讀

修 訂 序 2014年8月,我收到周婉窈老師的來信,說是有位住在法國的侯美智女士,帶著她先生生前購買的一幅長卷地圖來請周老師鑑定。周老師邀我一起來解讀這幅古地圖。我毫不猶豫接受這個任務。等到翌年1月侯女士返回臺灣,我們一起拜訪了侯女士以及這幅地圖。我們把地圖放在長桌上,一邊攤開、一邊捲起來,因為太長了。同時,我們也在一旁攤開〈臺灣民番界址圖〉的複製本,兩相對照。〈臺灣民番界址圖〉是當時唯一公開的「番界圖」,可說是臺灣史研究的寶藏。但是跟侯女士帶來的圖一比,〈臺灣民番界址圖〉徹底失去光彩。侯女士的圖實在太精美了。我登時明白〈臺灣民番界址圖〉只是抄本,不僅潦草,錯字又多。 原來,侯女士的先生侯錦郎平時就有收藏古文物的癖好,無意間買到這幅古地圖。那麼,此圖怎麼會流落到法國的舊貨市場,讓識貨的侯先生買下來呢?我自己揣測,也許此圖是在英法聯軍之役中被當成戰利品帶到法國,不過這全然是想像而已。無論如何,侯女士意識到此圖可能具有學術價值,希望我們加以解讀。我想起不久前祝平次老師大力鼓吹我申請數位人文計畫(當時他不知道此圖),於是當場提議申請一個數位人文計畫來支持此圖的研究工作。侯女士同意了,後來計畫也順利於8月通過。 關於此圖的名稱,我們斟酌長達兩年之久,直到2017年才定案。正式命名之前,我們私下常以「侯氏圖」稱呼。有些提前得知消息的學界友人也是這樣稱呼。學界很小,幾乎沒什麼秘密。不過,侯女士本人倒是堅決反對以其姓氏為圖名。此圖原先的標題是「御製平定臺灣□□地理指掌全圖」。其中,「臺灣」與「地理」之間有破洞,大約兩個字的空間。我們不清楚那個破洞原本有沒有字,或者是什麼字。因此重新命名的第一個理由很簡單:原有標題已經不完整了。第二,「平定臺灣」這種字眼也不適合拿來當標題了。第三,題箋其實是後來貼上去的。地圖內容更新於1781–1787年間,但題箋是1789年以後貼上去的(參見本書導論)。第四,題箋標示的「平定臺灣」指的是清帝國平定林爽文事件(1787–1788),但是地圖本身完全看不到林爽文事件的影子。換言之,原有標題與內容不符。因此,重新給定一個更符合地圖內容的圖名,有其必要。 圖名要怎麼給呢?當讀者看到這幅地圖時,最想問的兩個問題不外乎:這是什麼時候畫的?畫的是什麼?因此,新圖名最好是繪製年代加上地圖主題。按照這個原則,可命名為「十八世紀末臺灣原漢界址圖」。「十八世紀」、「原漢界址」當然都是現代觀念。在地圖繪製的當下,人們只知道「乾隆」、「番界」。但是,標題是給現代人看的。對於現代人而言,除了歷史學者以外,很少人能夠理解乾隆距今有多久。更不容忽視的是,「番」是污名。雖然我們可以在內文中解釋使用這個歷史名詞的意義,但是對於多數只看標題、沒看內文的現代人而言,根本沒有解釋機會。因此,標題最好避開「番」字眼。 再者,同年代、同主題的地圖可能不只一幅,得避免「撞名」。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過了。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以為中研院史語所典藏的那幅番界圖(施添福命名為〈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杜正勝命名為〈臺灣民番界址圖〉)是唯一的。後來,愈來愈多番界圖出土。包含首次公開的這幅,已知有五幅同類型地圖了,其中三幅繪於乾隆中期。如此,上述名稱已無法區別各種版本。為了避免「撞名」,我們取用題箋的首兩字「御製」做為這幅地圖的身分標記。「御製」也意味本圖是同類型地圖中最精雕細琢的一幅。於是,這幅地圖命名為〈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 2015年底,中研院臺史所復刻出版另一幅番界圖:〈紫線圖〉。加上學界原先知道的一幅,已有三幅能夠一窺全貌了。我仔細交叉比對,發現三幅地圖的資訊可以互相校正。我想,與其只挑出部分資訊來寫論文,還不如做好基礎工作:將地圖上的近千個地名全數交叉比對、考證過一遍!這樣,以後的人不必重複投入時間與精力在枯燥瑣碎的基礎工作上,也許可以衍生更多研究。於是,我決定以出版工具書為目標。 什麼是工具書?百科全書、辭典皆是也。原則上,工具書提供一般性、基礎性的知識,不必做太專門的延伸。這本書的主要功能是考證18世紀中後期的地名位置與狀態。許多地名可以進一步延伸討論,例如「熟番社」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複雜遷移過程。這些留給專門性的學術論文處理就好。再者,工具書彙整既有知識,避免發明新知識。因此,我採取謹慎保守的態度:凡是證據不足的地名,即使我有自己的猜測,仍然寫「地點不詳」。本書有許多地名「地點不詳」,並不是我不用功。正好相反,這些地名往往是讓我想最久的,但最終找不到關鍵證據。第三,工具書必須具備強大的索引功能,因為那不是讓人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的東西。讀者通常只想找有興趣的條目來看,要能方便、快速找到。為此,這本書設計了雙向索引:不但能從圖面位置找到文字說明,也能從地名筆畫找到圖面位置。 「提供一般性、基礎性的知識」,「彙整既有知識」,聽起來只是做苦工而已。實際上,這需要非常深厚的基本功才做得來。寫學術論文,可以挑選自己有把握的地名大發議論。至於不懂的地名,存而不論就好。換言之,自己的弱點能夠迴避。做這本工具書,每一個地名都無法逃避,再怎麼陌生都得面對。這真是件苦差事。近千個地名,從臺灣頭到臺灣尾,距今兩百多年,沒弄錯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只是將古地名畫到現代地圖上,但不交代畫在哪裡,這樣即使畫錯了,甚至隨便畫畫,也很難被發現。但是我採取自曝弱點的方式:將每一個點畫在什麼位置都明確寫出來。只要弄錯了,無所遁形。因為我相信除錯是知識進步的動力,要使錯誤容易被發現。本書出版後,便獲得簡史朗老師回饋,釐清了學界誤解已久的猫兒干社、南社位置。這正是我想要達到的效果。 做基礎工作缺乏「獨創新論點」的成就感。更不用說,我在學院內討生活,得接受同行評鑑。而我屬的社會學門很難認可這種史料考證的價值。如果沒有極端熱忱,怎麼可能做得下去呢?有一次,我與柯志明老師同桌吃飯。他說他都是「做興趣的」,不理會同行期待他做什麼,六親不認!我說,以我現在的坎站(khám-tsa¯m),只能一隻手做興趣,另一隻手做同行認可的研究。兩年來,我就在雙手並用的情況下,兼顧「本業」與這個「做興趣的」苦差事。 值得一提的是,侯錦郎先生與侯美智女士都來自嘉義縣六腳鄉,我媽媽也是!六腳鄉沒多少人口,但這個偏鄉的子弟接力完成將此國寶級地圖從法國帶回臺灣、數位化與考證的工作。這是多麼奇妙的因緣!也許是這段同鄉之誼,保佑我堅持到最後。工作的兩年期間(2015–2017),我曾遭遇許多艱難處境,都是周婉窈老師陪我一起想辦法度過難關。最後的出版工作,蘇峯楠先生不僅繪製地圖,還把近千個地名的考證逐一看過,去除一些錯誤、增添許多內容。他的協力大幅減輕我的負擔。石文誠先生費心張羅,讓本書的出版經費有了著落。南天書局魏德文先生對於出版品質近乎苛求,才能把這本書印得這麼精美。魏先生說:「印錯一個字不是只錯一個字,每印一千本就錯一千次!」 本書出版後,獲得2018年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不到四年,書店已然缺貨,比我的預期還快發生。趁著此次添印,我修訂若干內容。重要的有調整霄裡社、猫兒干社、南社、東港汛的位置,並充實許多條目。除了出版紙本,我也將位置較可靠的666個地名點位放到Google地圖上(可掃描QR code)。由於擔心太方便導致誤用,我曾一度猶豫要不要公開。基於數位人文的精神,我還是公開了。不過要提醒使用者:地圖上的點可能指涉方圓數百公尺甚至更大的範圍,因此將地圖放得太大是沒有意義的。期待透過讀者們不吝回饋地方知識,我們對於臺灣歷史地理的知識可望持續累積。 葉高華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歷史地圖,古地圖,清領時期臺灣
  • 附件:其他:
  • 頁/張/片數:203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組 姓名:蘇峯楠 電話:06-3568889-2321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1段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