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61
:::
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

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

  • ISBN/ISSN:9789865325664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 開數:27.5 公分 x 23 公分(直長 x 橫寬)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850
書籍介紹

1980年代晚期,是南台灣現代藝術運動蓬勃興起的年代。1991年6月「台灣計劃」由成立才四年的「高雄市現代畫學會」三位成員:陳水財、倪再沁及李俊賢共同策劃推動,隔年又加入新力軍蘇志徹。「台灣計劃」在10年之內,共進行13場參與式的行動藝術展。四位藝術家透過主體(藝術家)與他者(地方)的不斷對話,以及互為主體的交流體驗,以踐履式的藝術行動,完成12個陌生的城鎮、鄉村、離島、都市等不同地域的歷史脈絡與斯土斯民生活特質的體驗之旅,形構出台灣文化的一體意象。島嶼溯遊同時也是他們自我回歸與自我追尋的旅程,四位結伴/孤獨的旅行者,在可見、真實的「地方」世界中,身為外來「客體」,不得不反思自我與他者,誰才是真正的主體?在疑惑的旅途中,他們打開一扇雙向的門,發現「兩個存有者」,並「喚醒一個雙向的夢」。在對話、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他們以慣習(低限、抽象、新表現、超現實主義等)或實驗性視覺語彙,連結感知的地方,並串連出世紀末台灣意象。

在創作「台灣計劃」期間,四位藝術家本身的創作也仍持續著。他們在前後三十年的創作,與「台灣計劃」之間,實際上維持著雙向的開啟與溝通。每位藝術家獨特的風格形式與理念,每次也會浸潤、映射在「台灣計劃」的作品中;而隨著「台灣計劃」的實踐與新意念的激發,他們的創作同時也跟著整體時空的推演而轉進,產生互為參照、相互迴盪的軌跡。四位藝術家即是在「邊緣意識」、「土地方言」、「主體真理」和「多元對話」四個共享的藝術觀念的激盪與擴延下,以各自獨特的主體思維與風格,完成「殊相」與「共相」並存的視覺藝術創作。

目次

部長序 Minister’s Preface
李永得 / 文化部部長
LEE Yung-Te / Minister, Ministry of Culture
館長序 Director’s Preface
梁永斐 /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LIANG Yung-Fei / Director,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專文 Essays
行動、對話與主體—「島嶼溯遊」策展論述
Action, Dialogue, and Subject – “Island-Tracing Journeys” Curatorial Statement
策展人 / 賴明珠
Curator / LAI Ming-Chu
本土美術踏查的先驅者—「台灣計劃」的本土關懷與藝術實踐
Action, Dialogue, and Subject – “Island-Tracing Journeys” Curatorial Statement
邀請學者 / 李思賢
Invited Scholar / LI Szu-Hsien
圖版 Plate Zone
圖版區壹 Plate Zone One
藝術家介紹 Introduction of Artists
圖版區貳 Plate Zone Two
子題 1- 邊緣意識 Marginal Consciousness
子題 2- 土地方言 Dialects of the Land
子題 3- 主體真理 Subjective Truth
子題 4- 多元對話 Diverse Dialogue
年表 Chronology
致謝 Acknowledgements

編/著/譯者簡介

黃舒屏
現任國立台灣美術館展覽組組長

序言/導讀

國立臺灣美術館持續推出以台灣藝術史為主軸的展覽,除了以研究紀錄藝術的發展,也以展示向廣大民眾介紹。這兩年人們的生活型態因病毒的傳播產生巨大改變,似乎是終結了上個世代的活動模式,開啟一個新紀元,回顧三十年前,正要迎接新世紀到來,當時藝術圈也積極記錄人民的生活樣貌,作為反思自我與世界的文化連結。「台灣計劃」是由資深藝術家陳水財、倪再沁、李俊賢及蘇志徹自 1991 年開始直千禧年進行的一項計劃:從台東開始舉辦巡迴聯展,接著苗栗、澎湖、花蓮、南投、雲林、基隆、彰化、宜蘭、嘉義、屏東一直到台南,最後回到藝術家們當時發展的城市—高雄舉辦總結展。在各縣市的展覽以該縣市冠上計劃名稱,根據在地的地理景致或歷史人文來進行創作,塑造世紀末前台灣文化的本土藝術語彙,這趟為期十年的巡迴展也格外具有歷史意義。 本展第一部分帶觀眾回到「台灣計劃」各個藝術展,重現當時展出的作品,從城鎮、鄉村到離島,挖掘在地的歷史軌跡,像是佛像、廟宇以及守護當地數十年的先民人像,這些圖像不僅代表莊嚴的意象,更映射居民長年來心靈與精神的寄託;關於地理景致的描繪,藝術家用符號及文字來講述人們涉入自然場域,以強加的人為活動改變環境。而除了人文、自然的觀察,語言也屬於普羅大眾的共同生活記憶,由畫面「說」出大熔爐台灣社會底下蘊含的漢族、客家族群或原住民各自的方言,從後殖民角度推舉屬於次文化的自我意識。著實地親身踏溯個區域後,四位藝術家分別發展出延伸的視覺圖像,像是陳水財的 人頭與人像、倪再沁的時鐘指針、李俊賢的字、媽祖與海洋,以及蘇志徹的門窗符號。 展覽的第二部分則精心挑選 2000 年後藝術家各別的代表作,呼應他們長久以來持續關注的議題,與「台灣計劃」環環相扣。為了反思台灣主體的意象,發覺各地區的「邊緣意識」,進到歷史、環境相互交織的生活,從中提煉出「土地方言」,衍生面對社會的生命哲學,逐漸將早年代表精神的圖像層層昇華,創造出「主體真理」,最後,我們看到主流與非主流、國際與當地文化在政治、環境與社會的「多元對話」,是從各地區枝微末節的生活方式形塑成代表台灣的主體意識。 這場涵蓋空間與時間雙軸交織的三十年回顧展,依循「台灣計劃」軌跡,從國立臺灣美術館為首站,接續在宜蘭美術館及彰化縣立美術館巡迴展出,促成台灣各區的藝術交流。在此向策展人賴明珠老師、四位藝術家及其家屬致上謝意,不僅提供作品,更輔以珍貴的文獻資料,讓觀者能藉由閱讀文字深化作品的意念。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sland-Tracing Journeys: 30 Years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of the "Taiwan Project"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台灣計劃,藝術,臺灣美術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9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展覽組 姓名:陳韋寧 電話:04-23723552-708 地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