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一座位於德里都市邊陲的「難民空間」:Majnu-ka-tilla,一座由流亡藏人所建造的難民城,這兒因商業發展而與我們對難民營落後、髒亂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沿街傳來嘈雜的人聲與撲鼻的香氣,充滿著生活的氣息。
生活,不過是生而為人的我們必須關注的現實,它是一種充滿時間、細節與情感的過程,必須跟著日夜、節氣、三餐、成年、衰老、疾病的韻律,分分秒秒毫不含糊地過。在生活中,人們必須為了升學、就業、結婚生子而汲汲營營,因離別、成就、嬉鬧而充滿喜怒哀樂。我們是如此,對流亡在印度德里Majnu-ka-tilla的藏人而言,生活亦是如此。
關於難民生活,或許我們能夠試著理解的是,被排除在現代民族國家治理之外的他們,如何在國家的身體之內,沿著各種縫隙,建造使其得以活著,存在,並且行動的條件。
目次
推薦序01 與難民同行 潘美玲
推薦序02 從觀光客的凝視到開社會學之眼 黃崇憲
推薦序03 在自己的土地上流亡 林欣怡
楔子
序章 投向晦暗的視線
遇見他們
望向廢墟
曾經的觀光客
帶上社會科學的目光
難民空間們
難民生活
生活與時間
第一章 Majnu-ka-tilla:都市難民空間的誕生
流亡的起點
流亡社會的客廳:達蘭薩拉
來到Majnu-ka-tilla
第一印象
難民?難民營?
命名空間
難民庇護所:Budh Vihar
難民空間的發展
鑲嵌南亞核心的族裔飛地
排除/接納的張力
第二章 難民城市:居住、節點、領域
德里驚魂記
MT,熟悉的陌生地
居、駐空間
難民的都市:位處邊界的空間
難民的階層化
流離、根著與階級
第三章 難民處境
國家,一種結構性效應
難民的日常性
難民的儀式性
維繫難民處境的機制
第四章 流亡的生命
不確定的中介狀態
積極而謹慎:尋找政治盟友
從暫居到長住:打造利益共同體
苦難之後:建立公民性
我們:權力的開顯
編/著/譯者簡介
彭皓昀/著作、攝影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曾是一名受自然科學訓練的背包客,因旅途風景刺激而被社會科學吸引,開始關注難民議題研究。目前正學習成為一名社會學旅行者,以散步、觀察與聊天八卦為方法,不斷思考自身所處的生活世界。
本書改寫自碩士論文《難民性的再生產:以Majnu-ka-tilla流亡藏人為例》,曾獲得「2020年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難民,流亡藏人,印度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64
授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