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從藝術家教師與社區/群長期合作的教學暨創作實踐「義家藝館」,提出「教育性藝術計畫」(pedagogical art project)一詞,以有別於當代藝術中的教育性計畫。
「義家藝館」教育性藝術計畫結合藝術展演與教推活動,於每年國際博物館日將義士之家(臺北榮譽國民之家)轉化為一概念性的生態博物館。該計畫跨藝術教育、博物館學、當代藝術等學門領域,在歷史場域中以多面向的實踐,累積其生成之紋理。它既是教學,亦是創作;它既像藝術,亦像生活,但作為教育性藝術計畫,「義家藝館」更著重藝術實踐中的教育性,讓藝術實踐成為想像教學法的輪廓,回應當下的真實議題。
目次
Ⅰ 闢徑: 當教學成為形式 1
藝術教育vs. 藝術創作?! 5
為藝術而教育?還是為教育而藝術?! 8
教育性藝術計畫作為藝術家教師的探問 14
Ⅱ 勘測: 教學作為教育性藝術計畫的前置研究 23
重新尋找被湮沒的身體 26
與身對話,以身踐藝 29
走出工作室的身體 34
教學作為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實踐 44
Ⅲ 植樁: 教學作為教育性藝術計畫的基礎架構 49
教學作為教育性藝術計畫的勘測 51
教學植樁教育性藝術計畫的基礎架構 59
Ⅳ 層疊: 教學作為藝術家教師駐館計畫的培力 83
怎樣在一百八十天內,成為一個完全的自由人:藝術家教師現地半日展 91
藝術家教師駐館計畫 98
隔離的隱喻:藝術家教師駐館計畫現地館外展 107
Ⅴ 翻藝: 疫情之下教育性藝術計畫的線上翻轉 123
線下|線上的翻「藝」 130
家x 書:關於家的重新書寫、包覆與想像 131
翻藝後的重新發現 148
Ⅵ 反響: 寫在教育性藝術計畫之後 155
藝術實踐成為教學法的輪廓 156
跨域實踐所促生的隱形課程 162
生活即藝術的知識生產 165
詞彙對照 169
參考書目 173
「義家藝館」教育性藝術計畫歷年架構一覽表 186
編/著/譯者簡介
吳岱融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與女性研究雙學位博士、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碩士,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2014年起透過教學於臺北榮譽國民之家推動「義家藝館」教育性藝術計畫,實踐藝術家教師雙重身分的共棲與疊合,試圖從藝術學院脈絡建立藝術教育的當代論述。譯有《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關鍵概念》,並擔任「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教育計畫」主持人。
序言/導讀
Ⅰ| 闢徑:當教學成為形式
田,是已經開墾耕作之地;野,則是尚待闢拓之域。闢徑,源自英文blaze a trail,原指在野地中開闢出一條路徑,在本章則意指以「教育性藝術計畫」(pedagogical art project),在藝術教育當前的良田美景之外,另闢一條以教學為形式、藝術為核心,通往學習之路徑。
筆者自2014 年起以教學結合參與式藝術,進入新北市三峽區臺北榮譽國民之家(以下簡稱臺北榮家),進行教育性藝術計畫的前置研究(pilot study);兩年後正式以「『義家藝館』教學暨創作計畫」作為教學長期進駐臺北榮家之對外名稱。這個後續生成為一教育性藝術計畫的多面向實踐,橫跨藝術教育、博物館學與社會參與藝術(socially engaged art),在每年國際博物館日以藝術展演與教推活動,將義士之家(臺北榮家)轉化為一座概念性的生態博物館(ecomuseum)。從前置研究、教學暨創作計畫至教育性藝術計畫,「義家藝館」在歷程中多數時間以教學面向外部的主要形式,但藉由連年藝術展演與教推實踐,不只樁植與層疊了教育性藝術計畫的骨幹與血肉,也堆砌出筆者實踐藝術家教師(artist-teacher)的具體樣貌。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When teachings become form: a pedagogical art project and its resonance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藝術計畫、生態博物館、教學法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0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姓名:吳岱融
電話:02-28961000-5413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