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6
:::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書籍介紹

從島嶼到海洋,從城市到鄉村,從山林到平原,《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一冊「空間篇」,以30 幅獨特的地圖,探索不同尺度、不同面貌的臺灣,探索從16 世紀到21 世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描繪和想像這個群島國度,為它的外部與內部劃出政治的、族群的、文化的界線;島嶼上的人們又如何不斷突破和跨越界限,創造出多元而豐富的生活空間。
本書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訴說地圖與地圖背後的故事,透過歷史學與科學檢測等方式,除了介紹每張地圖的來龍去脈,更針對每張地圖的時代、人物或圖像細節,進行深入分析,讓我們對500 年間的臺灣,有了不同焦距的觀看方式。
從十七世紀以前島嶼逐漸浮現的身影、各方人群的交織輪廓,到帝國殖民下的大製圖時代,與終戰至今的多元表述。有些地圖帶我們進入城市、街區或特定空間的微觀細節;有的彷彿觀景窗,呈現出不同人群對峙形勢下的特殊視野,展現臺灣歷史舞臺上不同人群交會互動;隨著政治上的開放,更有些人利用地圖,傳達自己的聲音與意見,見證了臺灣越來越寬廣與自由的未來道路。

目次

(一)目次
書系總序 看見臺史博,發現新臺灣--張隆志
導讀一 三十幅地圖,不只三十個看臺灣史的方法--蘇峯楠
導讀二 地圖、臺灣、小王子--洪廣冀
輯一 十七世紀以前的身影浮現
01 臺灣島的初登場? 東印度與大韃靼地圖
02 裂成三塊的臺灣 中華領土及海岸線精確海圖
03 三百年前的文創商品 福爾摩沙島與漁翁群島圖
04 西班牙間諜的大員攻略報告 艾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描述圖
05 尋找黃金河的荷蘭人 中國沿海地區海圖:廣東、福建與福爾摩沙島
輯二 王朝與各方人群的交織輪廓
06 在歐洲招搖撞騙的假臺灣人 十八世紀初福爾摩沙地圖
07 皇帝跨國委託畫地圖,卻只畫了一半? 福建省圖
08 不單純的山水畫 十九世紀臺灣輿圖
09 海怪、異獸與世界中的臺灣 坤輿全圖
10 上帝的版圖 福爾摩沙島宣教地圖
11 人人得以占之的「無主地」臺灣信報及臺灣全圖
12 「後山」的持有證明 全臺前後山小總圖
13 從打狗到恆春的熱門路線 南部福爾摩沙圖
14 官方的化外・民間的生意 濁水溪上游聚落與道路手繪地圖
15 淸法戰爭的見證 內港繫泊處與澎湖群島圖
輯三 帝國殖民下的大製圖時代
16 掌握殖民地的關鍵知識 臺灣諸島全圖
17 開箱新領地的首府 臺灣臺北城之圖
18 消失在地圖中的探險隊 生蕃探險踏測圖
19 統治者的塡充題 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
20 水道鐵路施工中 嘉南大圳平面圖
21 糖、鳳梨、商店街 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之內信用案內臺灣地方:彰化
22 空拍機視角的旅行指南 新高山阿里山案內
23 全島規模的成果發表會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鳥瞰圖
24 一位公學校五年級生的地圖世界 「雜記帳」裡的手繪臺灣地圖
25 打了個想像 米英擊滅大東亞建設大觀宣傳海報
輯四 二戰結束至今的多元表述
26 從明治町到光復路 臺南市新舊街路名圖
27 直到北極海都是我的領土 反共抗俄勝利中國疆域形勢圖
28 地形圖的三國志 聯勤版臺灣省五萬分一地形圖
29 一個基地・兩種表述 美麗富饒的臺灣省
30 空間的不服從 三一八公民運動的手繪立法院周邊地圖
地圖大事紀
作者簡介

編/著/譯者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位於臺南。為了書寫、蒐藏臺灣的歷史與記憶而誕生,2007 年成立、2011 年開館,已累積14 萬件典藏、推出超過100 檔特展,以「大家的博物館」為己任,努力摸索著島嶼上不同人們的觀點。館藏文物最大的特色,是反映了臺灣許許多多重要的歷史時刻,以及人們如何在臺灣生活的物件,有時會令人感到奇特、惆悵或者懷念,每一件文物都有著獨特的溫度感與背後的歷史刻痕。
主編:蘇峯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助理。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專注臺灣史、地圖史、歷史地理、圖像研究、物質文化。有《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等地圖史料解讀整理成果。

序言/導讀

導讀1:三十幅地圖,不只三十個看臺灣史的方法 蘇峯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助理) 在博物館做地圖史研究 臺史博自從在二〇〇一年入藏了第一批地圖文物後,地圖蒐藏工作仍持續進行,至今已累積了三千餘件地圖藏品,不僅是特色館藏之一,更可說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蒐藏成果。 目前這些文物大多可在臺史博「典藏網」(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 )檢索與瀏覽。為讓更多人認識這些館藏,臺史博也出版相關書籍,如二〇〇六年《經緯福爾摩沙:十六到十九世紀西方人繪製臺灣相關地圖》、二〇〇八年《測量臺灣: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1895-1945)》、二〇一〇年《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等;二〇一七年更推出「地圖很有事: 地圖的臺灣史」特展,在展場向觀眾介紹地圖的豐富內涵。此外,許多臺灣地圖史料庋藏於海內外,臺史博也嘗試整理與公開,如二〇一三年的《李仙得臺灣紀行》,即整理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李仙得手繪地圖相關資料;二〇一七年的《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 則針對旅法侯氏家族所藏的一幅長卷手繪臺灣番界圖進行研究。 這些成果,為館藏臺灣地圖文物的蒐藏與整理累積了一定基礎,於是下一個要面對的課題便是:若每一幅地圖背後都有深刻故事,博物館該怎麼與大眾一起來分享?此即《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這本書最主要的任務。 本書是以資料開放與面對大眾的方向,從館藏物件出發,結合歷史學與科學檢測技術進行研究,再以歷史普及書寫方法,與社會大眾分享臺灣地圖的精彩故事。因此,本書從大量館藏中挑選出三十幅地圖,由十一位館員採共筆協作模式進行研究與書寫。內容安排上,每一篇會先描述該圖的來龍去脈,接著在「地圖放大鏡」專欄中,針對有關該圖的時代、人物或圖像細節,以及博物館運用科學儀器發現的有趣線索等,進行深入介紹。 地圖的五百年臺灣史 本書收錄的三十幅地圖,各處於不同時代背景,最早的是一五二二年〈東印度與大韃靼地圖〉,最近的則是二〇一四年社會運動現場中的手繪地圖,整個時間跨度接近五百年。其內容與形式也不盡相同,既有嚴謹格式定義下的地圖或海圖,也有鳥瞰圖、宣傳漫畫、社會運動道具、手繪圖稿等具有地圖特徵的其他物件。 這些多樣的地圖,為我們留下許多歷史線索,也讓我們對五百年間的臺灣能有不同焦距的觀看方式。像是從〈坤輿全圖〉能以宏觀角度確認臺灣在東亞與世界中的位置;而〈臺灣臺北城之圖〉、〈嘉南大圳平面圖〉、〈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之內信用案內臺灣地方:彰化〉、〈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鳥瞰圖〉、〈臺南市新舊街路名圖〉等,則帶我們進入地方城市、街區、生活環境或特定空間的微觀細節。 此外,這些圖也彷彿觀景窗,有著不同的觀看畫面。十七世紀澳門華人的〈艾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描述圖〉、十九世紀法國軍官筆下的〈內港繫泊處與澎湖群島圖〉、隨軍記者岸田吟香在《臺灣信報》中的〈臺灣全圖〉及戰事圖說、一八九五年山吉盛義編製的〈臺灣諸島全圖〉、日治初期的〈生蕃探險踏測圖〉、戰後上海發行的〈美麗富饒的臺灣省〉等,就呈現出不同人群對峙形勢下的特殊視野,與臺灣歷史舞臺上不同人群交會互動的過程密切相關。 空間的真實與想像 為了走一條正確的道路,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希望地圖可以幫助自己掌握空間訊息。統治者就是其中一種地圖的渴求者,也因此,許多地圖是由統治者或國家體系所生產,他們期盼在案桌與圖紙上就能迅速掌握大地輪廓,並且常動員龐人力物力來提升地圖的精確性。像是〈中國沿海地區海圖:廣東、福建與福爾摩沙島〉累積了荷蘭東印度公司於航海與臺灣探金所得情報;〈福建省圖〉是皇帝主導《皇輿全覽圖》其中一幅成果;《臺灣輿圖并說》誕生於官府「開山撫番」政策需求;臺灣總督府「理蕃事業」推動了〈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的繪製;日、美、中接續製作聯勤版《臺灣省五萬分一地形圖》則是三個國家對臺治理與軍事行動的產物。這些地圖都在全力追求「精確」與「完整」,某程度上詳實記載了空間訊息,也因此能為現在的我們提供不少歷史細節。 然而,理應精確的地圖所告訴我們的,眞的都是「眞實」嗎?像是〈中華領土及海岸線精確海圖〉的三島圖形、〈福爾摩沙島與漁翁群島圖〉的橫躺臺灣、〈十九世紀臺灣輿圖〉的山水景觀、〈新高山阿里山案內〉的魚眼視野,卻也說明了臺灣地景會隨著不同觀點與描述而千變萬化。 甚至,地圖裡更不乏有虛幻之景的存在。十八世紀初期撒瑪納札編造的〈福爾摩沙地圖〉,是建立在部分眞實資訊上的空想地景;一九四二年〈米英擊滅大東亞建設大觀〉宣傳海報,畫出一大幅戰無不勝的帝國想像;一九五三年〈反共抗俄勝利中國疆域形勢圖〉,更在一九五〇年代冷戰局勢下,勾勒了整片從臺灣反攻亞洲大陸、直抵北極海的虛幻版圖。 地圖的空間,既有眞實、亦存想像。但重點可能不在眞假,而是人們紛紛用地圖表現自己對空間的理解與見解,甚至決定人們的行動策略。 多元的視野與聲音 即便許多地圖是由權力者掌握,但也有人也用地圖來記錄自己關心的事物,並藉以爭取資源或利益。十九世紀的傳教士用〈福爾摩沙島宣教地圖〉呈現長老教會宣教成果;海關工程師畢詩禮以〈南部福爾摩沙圖〉標示前往瑯的路線;〈濁水溪上游聚落與道路手繪地圖〉則累積了民間漢人與布農族人長久互動下的空間知識。 此外,本書還特地挑選兩種來自大眾的手繪地圖。其一是一九三〇年代一名公學校小學生的手繪圖稿,雖然筆觸稚拙,卻可告訴我們地圖如何走進了這位小朋友與大家的近代日常生活之中。其二是二〇一四年三一八公民運動場合中,運動參與者製作的立法院周邊地圖,以及含有臺灣島圖像的各種看板道具。 這類手繪圖,與前面提到那些精繪細印的地圖完全不同,它們沒有嚴謹線條、精確比例、龐大訊息,卻反映了權力者之外更多人們的觀點與看法。這也提醒我們,更多人用地圖傳達自己的畫面與聲音;而當製圖愈自由,人們走的道路可能就愈寬廣。 未盡的第三十一幅地圖 本書收錄的三十幅地圖,也許還不足以稱作臺灣史上最精美、頂尖與傑出的作品。但本書關心的,其實是這些圖能為我們道出哪些土地與人們的故事。 而臺灣的故事也並不會止於這三十幅地圖。會有那第三十一幅地圖,還收存於臺史博文物庫房、潛藏在其他館舍裡,或者就躺在你我家中或日常生活周邊,靜靜地為時代留住各種訊息。 大家可試著留意身邊的地圖。第三十一幅地圖的故事,也許就由你我接著講下去。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臺灣史
  • 附件:其他:2張地圖
  • 頁/張/片數:30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組 姓名:李文媛 電話:06-3568889-2329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1段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