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34
:::
​以劇場之名‧在劇場之外: 應用劇場的教育轉向

​以劇場之名‧在劇場之外: 應用劇場的教育轉向

  • 統一編號GPN:1011100836
  • 出版日期:2023/10
  • 作/編/譯者:​容淑華
  • 語言:中文
  • 頁數:332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6269618620
  • 出版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開數:21x17cm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300
書籍介紹

作者想藉由這本書,將a/r/tography理論與實踐在藝術統合教學法的具身教歷程,整個教與學的社群彼此相互辯證而產出的觀點,與讀者們分享。藉由不同的觀點詮釋學習者如何以身體作為認識世界的起點,涉及過程哲學,美感與形式之間的關聯,藝術教育的價值,從個人發展到團體動力,從外在的形式活動到內化的生命歷程,以及藝術教育的公共性與大眾化的重要性。

目次

第一章 應用劇場
一、劇場藝術
二、劇場藝術的符號
三、應用劇場的理念
四、應用劇場:實踐生態學
第二章 藝游誌a/r/tography
一、a/r/tography的起源和定義
二、學習社群發展
三、塊莖理論之對應
四、省思的進程
五、社群成員都是文化工作者
第三章 藝術統合教學法
一、藝術統合
二、具身敘事
三、教學藝術家
四、美好故事的藝術統合教學
第四章 觀點的對話
一、遊戲的價值
二、身體現象學的詮釋
三、感知的過程哲學
第五章 應用劇場教育的價值
一、醫學與人文的相遇
二、應用劇場介入社會教育
三、應用劇場文化與社群關聯
四、跨域整合的美學落點
五、應用劇場的教育轉向
第六章 劇場教育的公共性
一、有趣的教育學
二、大眾教育
三、大眾劇場
四、戲劇教學的知識建構
五、結論:向不完美的世界致敬

編/著/譯者簡介

容淑華博士
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英國University of Exeter, PhD in Drama
從事專業劇場工作超過30年,專長為應用劇場、教育劇場、藝術方法學、劇場空間。
長期從事教育劇場TiE種子培訓、演教員培訓、學校教師應用戲劇融入教學之應用能力等。在不同社群/社區進行應用劇場行動,2013開始以戲劇為核心的藝術統合教學法在不同對象持續進行互動式教與學至今,例如發展潛發班孩童社會能力、癌症患友之生命敘事、矯正機構的收容人等,一再地體現與見證劇場的不滅能量。

序言/導讀


2012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的「藝醫共學」計畫,此計畫是一個跨科際課程發展計畫,起因於教育部在2012年推動的「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其目的之一在支持大學發展「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北藝大認同藝術專業教育跨科際發展的必要性,也積極推展藝術的社會行動,跨科際與社會行動的課程本身就是一連串問題解決的歷程。

2014年2月作者加入計畫實作,以開設課程「藝術方法學」整合教學與研究,同時讓研究生們以藝術作為教學核心,實際參與社會行動。作者和計畫團隊討論之後,邀請臺北市關渡國小(簡稱關小)合作,「藝術方法學」的課程於是與潛能開發班的特教老師、北藝大修習「藝術方法學」的研究生、關小的潛發班小一到小六的學生,以及作者和前副校長張中煖教授共同組成一個該課程的學習社群。三年後,該計畫於2015年結束。惟,本課程和關小潛發班的藝術教學實踐的合作並未停止,持續至今,發展出每一學年度的上學期課程由關小的特教老師負責規劃,北藝大師生仍維持進班合作,下學期則由北藝大的「藝術方法學」課程主導,期間作者仍是課程主要負責的教師,合作的教師包含諮商師林茹鴻及舞蹈教育專長的王筑筠老師。

「藝術方法學」課程設計脈絡主要由作者負責,其目標簡述如下:

1. 以a/r/tography(後以a/r/t簡稱)作為研究方法論,a/r/t的理論主要是由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Rita L. Irwin教授提出,她認為a/r/t是一種實務研究中的探究形式,其中包括藝術家、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等人士。

a/r/t/,a:artist藝術家,r:researcher研究人員,t:teacher教師或教育工作者,三合一的身分,三位一體的角色,每個身分的功能不同,視點不同,可以換位思考,企圖以多元而周延的觀點產生。所謂的「三位一體」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呈現:第一種是三個身分可以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也就是這個人既是藝術創作者、研究者,也是老師。第二種方式就是在一個社群裏有藝術創作者、研究者、老師等這些不同身分的參與者在社群之中。重點在於其以藝術為本(arts-based)和實踐導向(practice-based)作為自我的探究、參與生活探索,以及關係的探索和發展,期間融合敘事探究、舞蹈、戲劇、自傳等各種方法的藝術教育研究。

2. 以藝術統合教學法(arts integration teaching method, AITM)作為一種教學策略,作者以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教育部門提出的藝術統合(arts integration)的理念為主,發展教學模組在關渡國小的教案設計,每位研究生依據各自的專業背景去統整其他藝術領域於課程,例如專長於音樂的學生會媒合戲劇、舞蹈、美術等相關類型於教案設計中。每一組都是混合編組,最後,教學過程會以應用劇場的觀點去理解與詮釋教案實作後的狀況。藉由藝術統合教學法引導關小的學生學習,為潛發班兒童開展社會交際能力,以及對於身體與藝術的覺知,強化表達與溝通能力。

3. 形成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所有參與者:任課教師、研究生教師、關渡國小特教老師、關小潛發班學生形成一學習社群,在教學互動中,同時以藝術家、研究者和教學者(artist/researcher/teacher)的身分思考動態教與學的內容、過程、發展,介於這三者「之間(in-between space)」不同的主體與知識產出,及其所觸發的交流與對話。

4. 社群成員的省思。作為一名a/r/tographer的意義,以及在教學現場的教育行動與社會實踐,跨域理解藝術統合對特殊兒童的學習刺激與療育。

「藝術方法學」的工作模式也讓作者應用在其他對象的劇場互動工作坊,例如:2015-2017年在關渡關懷站的樂齡人士互動、2016-2019年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病友們共學、2016年至今在矯正署轄下的不同監所與收容人在表演藝術療育課程共創共學。

在任何新的場域面對新的對象,作者會進行以下工作步驟:1.作者思索場域和對象的背景,先組織一個教學社群團隊。2.團隊與新對象們見面聊聊,彼此認識。3.教學團隊進一步討論課程設計與實作的概念。4.加入工作團隊成員的專業專長,媒合新的元素於課程設計之中。5.最後,進入不同場域進行互動式教學。作者於教學過程會視參與學生的狀態進行課程微調,這也會牽動教學團隊其他老師教學內容的調整,所以,團隊要具備相當高的工作默契與協調能力。

這些藝術共融在教與學的歷程,介入社群行動的實質經驗讓作者遇見了許多形形色色的朋友,從一起參與課程的大學老師和特教老師、研究生、成年人、高中生到小學生。所有的參與者在過程中都以藝術為本,從生活中探索、發想、創作,目睹這一切,讓作者不斷地反思與發現藝術的無比力量,同時見證感性與理性交融運作的過程。特別是當我們身在其中,不斷地以身體去感知一切的學習,從感受到認知的歷程,世界已悄然地呈現於前,每位參與者都自發與自主地建構認知的內容。

作者想藉由這本書,將a/r/tography 理論與實踐在藝術統合教學法的具身教學歷程,整個教與學的社群彼此相互辯證而產出的觀點,與讀者們分享。

本書章節鋪陳設計如後,第一章,說明應用劇場以其互動式取向的教與學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精神;第二章,說明a/r/tography的起源和定義,學習社群的發展;第三章,藝術統合教學法的定義與實作分析;第四章,想藉由不同的觀點詮釋學習者如何以身體作為認識世界的起點,涉及過程哲學,美感與形式之間的關聯;第五章,應用劇場的教育價值,從個人發展到團體動力,從外在的形式活動到內化的生命歷程;第六章,戲劇教育的公共性。希望藉由本書的書寫也讓作者反省是否可以有更好的做法在戲劇教育的發展。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The Educational Turn in Applied Theatre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劇場藝術、戲劇、應用劇場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32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電話:02-28961000-3246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