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此展覽的宗旨在替亞洲的媒體藝術提供平台,尤其側重亞洲新舊技術的發想與應用,以及其中涉及的特殊歷史、社會文化、政治,以及美學脈絡,和所衍生的獨有科技配置。亞洲媒體藝術鮮明的美學概念與文化議題,為科技的創作應用提供了獨特的解讀方式。參與此次展覽的藝術家深入探討這些美學與文化面向,並且啟發有關亞洲藝術在全球脈絡下的討論,而展件則反映了媒體藝術家如何在亞洲文化的脈絡下,掠取、應用,甚至創造了新的科技配置。許多作品都刻意挑戰、擴展傳統上對於媒體與科技的定義,畢竟即使許多文化產物看似與科技無關,實則緊密相連。
目次
序及專文
藝術家作品圖板及簡歷
展出作品清單
編/著/譯者簡介
古納蘭•納德拉罕
古納蘭•納德拉罕 (Gunalan Nadarajang)是一名藝術理論家與策展人,主要關注的主題為藝術、科學、科技的交集,現為密西根大學斯坦普斯藝術與設計學院(Penny W. Stamps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的院長兼教授。
納德拉罕有多本書籍問世,並被翻譯成16種語言,包括《Ambulations》(2000 年)、《 Construction Site 》(編輯,2004 年)和《新加坡當代藝術》(合著,2007 年)、《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Sites and Migration of Knowledge 》(合編,2009)、《視覺藝術手冊(The Handbook of Visual Culture)》(合編,2012),以及百餘篇文章、專文、論文,與評論。納德拉罕曾策劃許多國際展覽,包括「活動」(新加坡,1999)、「180公斤」(日惹,2002)、「媒體城市」(首爾,2002)、「協商空間」(奧克蘭,2004)、「濃密當地」(墨西哥市,2009)和「位移」(北京,2014),並曾擔任德國第十一屆卡塞爾文獻展(2002 年)和新加坡雙年展(2006 年)策展人以及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2004、2006、2010、2019年)、柏林數位藝術節(2005年)、數位未來藝術節(曼徹斯特,2009年)等多個國際展覽的評審團成員。納德拉罕也是2006年日本大垣雙年展的藝術協同總監,以及2008年於新加坡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藝術總監。
納德拉罕積極參與國際媒體藝術的發展,更曾是國際電子藝術(ISEA) 的董事會成員,也是「奧地利虛擬藝術資料庫(Database of Virtual Art)」、 印尼日惹「Cellsbutton」國際藝術節,以及英國未來藝術書系( Arts Future Book series)的顧問。納德拉罕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史密森尼學會數位藝術與文化方面的顧問,更曾擔任美國大學藝術學會(College Art Association)的董事(2014-18),現為新加坡(ArtScience Museum)的國際顧問團成員、「新媒體核心委員(New Media Caucus)」的顧問團成員,以及維吉尼亞聯邦大學藝術學院卡達分校(VCUArts Qatar)的聯合顧問。納德拉罕也是愛丁堡大學出版社《技術性(Technicities)》 書系 的編輯顧問,目前執行中的專案為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科學工程、藝術和設計網絡(Network for Science Engineering, Art and Design)」,項目宗旨為替科學、工程、藝術、設計領域建立全國性研究、教育、創作協作的網絡,同時是美國國家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的「高等教育與勞動委員會(The Board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Workforce)」的「高等教育融合STEM、人文、藝術科目報告(Integration of STEM, Humanities and Arts in Higher Education Report)」的委員會成員,並於2004年當選皇家藝術學會(Royal Society of Art)的研究員。
納德拉罕在教學、學術行政、研究等學術領域擁有近三十年的豐富經驗,任職過的單位包括馬里蘭藝術學院(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s)、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以及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曾鈺涓
數位藝術家,策展人。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為數位互動藝術與新媒體理論,網路藝術與後網路藝術。目前任教於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教授,擔任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榮譽理事長、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1998年開始從事數位藝術創作,思考數位時代中「人」的存在狀態。多次策畫展覽,舉辦個展,受邀參展於國內外重要美術館、藝術中心與畫廊。200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Let’s Make ART》個展,是台灣第一個於美術館所進行網路及時互動創作。文章發表於國內外期刊與國際性研討會,如Leonardo國際期刊、ACM Multimedia、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ISEA)等。2012參與Leonardo國際期刊之國際數位藝術白皮書撰寫計畫。2015年擔任JAGUAR科技藝術獎複賽與決選審查委員。2018年受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策展主題以女性藝術與科技藝術為主。最近策展項目為2018年〈遺落在網夢裡〉於國立台灣美術館;〈Should We Play?〉2018大內藝術節於內湖藝術特區;〈Cyberhug〉2018桃園科技藝術節於桃園展演中心。2019年〈螢幕不滅〉於國立台灣美術館、〈以【我】存有-台灣新媒體女性藝術家聯展〉於美國華府美利堅大學美術館、〈It’s SHOW Time〉2019大內藝術節於內湖藝術特區;〈奇米拉〉-台灣數位藝術聯展於捷克布拉格off-spaces of DOX,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Light ON/OFF〉2020大內藝術節於內湖藝術特區。2021〈She Says, Her Story-台灣女性藝術家聯展〉於美國華府IA&A at Hillyer。
序言/導讀
國立臺灣美術館作為文化部辦理科技藝術創作交流的專
屬平台,多年來持續落實多項創作補助計畫,盼藉由文
化部賦予的力量,讓「臺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而
一年一度的國際科技藝術大展,便是本館年度重要里程
碑,除了盡全力發掘國內創作者的藝術實力,同時亦透
過國際交流合作,激盪出多元的策展議題,讓國際社會
看見臺灣豐富的藝術價值與貢獻。
「科技斡旋•亞洲觀點」為 2022 年「科技藝術共生計
畫」的重點展覽,由國際知名策展人古納蘭•納德拉罕
(Gunalan Nadarajan)及臺灣策展人曾鈺涓教授共
同策畫,從「Mediating(斡旋)」這個詞出發,爬
梳彙整亞洲科技藝術在全球脈絡討論下的獨特美學語
彙。本展共計邀請來自日本、韓國、中國、香港、新加
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印尼、菲律賓與臺灣等地,
共 14 位/組國內外藝術家/團隊參展。參展藝術家各
異其趣、題材迥異的表現手法,在合而為「亞洲」的地
理及文化共通性上,形成一股強而有力且不可忽視的重
要觀點。
如同策展人古納蘭•納德拉罕強調,科技的發展向來無
法獨立於文化之外,文化行為與文物的出現,往往與科
技密不可分。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從面對疫情的恐懼、
生與死的掙扎、死後的靈魂重返,到古老傳統的回溯,
以及對未來世界的想望等等,本展的創作題材不僅抽絲剝繭,細緻讀取亞洲文化的獨立思維,更擴大我們過去
甚少更新的想像空間,重新聯集人性的溫度與科技理性
的程式語言。
從技術角度出發,本展亦突破大眾對於高科技藝術的認
知,在虛擬實境、擴增實境、AI 人工智慧的環境中,同
時以低科技實物,呈現人聲聲音創作與動力機械雕塑,
將科技世界的習以為常,帶向不同層次的辯證與反思。
國立臺灣美術館身為國內外藝術家與社會大眾相互擁抱
的天地,相信今年度的「科技斡旋•亞洲觀點」大展,
在超越技術先決的同時,能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完善的
藝文支持體系,持續轉譯臺灣科技藝術正在發生的藝文
盛事,期待臺灣科技藝術能透過本展亞洲脈絡的詮釋,
重新錨定未來發展方位。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Mediating Asia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亞洲科技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12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展覽組
姓名:王學璟
電話:04-23723552-307
地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